APP下载

《朝花夕拾》名著阅读探究性学习策略

2022-05-30秦华芳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朝花夕拾藤野散文

秦华芳

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名著阅读书目《朝花夕拾》,是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后第一部需要系统阅读的作品。对于这部作品,好的阅读策略不光能使学生在阅读《朝花夕拾》中受益匪浅,还可以激发他们对阅读后续其它名著产生更大的兴趣。

《朝花夕拾》作为鲁迅先生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具体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但是本书有的篇章并不太好懂,作品所记述的人、事、物以及其中的意义也并不是一目了然,而且有的篇章内容丰富,学生读完一遍后并不能全面掌握,这说明本书适合反复阅读。另外,这些因素也启示我们:对于《朝花夕拾》适合分步骤阅读、探究,在布置学习任务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给他们一些自主选择的空间,并且可设置由浅入深、由单一角度到多角度的学习内容。关于《朝花夕拾》的探究性学习任务具体安排如下。

一、读懂单篇散文,对每篇散文进行美句摘抄、篇章概括,并撰写阅读感受

每篇散文的精读是充分掌握作品内容、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基础,也是打通篇与篇之间独立性的前提。在此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每篇散文的语言、主要内容和带给自己的启发。具体布置的阅读任务是:每篇摘抄至少两处或优美或富含哲理的句子,并概括每篇散文的主要内容(100字左右),同时联系现实生活或自己的实际情况写出阅读感受(100字左右)。一方面设置最基本的字数要求,另一方面鼓勵能力较强的学生有自己的发挥空间,如用思维导图或图文并茂的形式来梳理内容,并对优秀的作业适时展出以起到激励作用。

在梳理单篇散文的内容时,应对本书的核心内容进行更加细致的归纳。例如,要重点关注作品中一些主要人物(如阿长、寿镜吾和藤野先生等)在鲁迅成长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二、梳理篇与篇之间的联系,理清作者创作时的心路发展历程

《朝花夕拾》中的十篇散文虽是独立成篇,却有着紧密的时间联系或逻辑联系:

自己所爱的隐鼠实被长妈妈踏死,《山海经》一类的儿童读物:《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

空间转换:户内读书到户外活动,迎神赛会上“最愿意看的”一个鬼物,户外活动到私塾内读书:《五猖会》→《无常》;学习的同时奔波于当铺、药铺之间,衍太太在父亲临终前错误地引导我:《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

对故乡失望,外出学习,在东京认识的同乡:《藤野先生》→《范爱农》。

总观这十篇散文,写出了鲁迅从童年到少年再到青年期间所遇到的人、事以及自己的心路发展历程。

三、班内选拔话剧剧本创作人才、表演人才,编写短剧,并排演剧本

通读完本书并对作品内容、所述主要人物、篇章之间的关系有了充分认识后,我们采用话剧的形式来呈现人物成长道路中的几个关键环节,让剧本创作者、参演者和观赏者对作品主要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作品中连续的三篇《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在内容上具有紧密的关联性,主要呈现了鲁迅离开家乡外出求学、去日本学医,最后弃医从文的人生发展历程,这三篇最能体现鲁迅少年、青年时期人生道路选择的外部原因和转变的契机,并最终确定了鲁迅一生的追求之路。

《父亲的病》中两位庸医的所作所为让鲁迅看到了当时中国医学的落后;《琐记》和《父亲的病》中都写到的衍太太让鲁迅看到了家乡的陈风陋俗,并引起内心的不满情绪,于是走出家乡求学,来到了广阔的天地——南京,因为自己的资金条件有限,只能选择免费的学堂,于是先后考进了“雷电学堂”和“矿路学堂”,在这些学堂里鲁迅学到了不少现代科学知识,但最终似乎不能做成一个水兵或者一个开矿技工,于是选择在矿路学堂毕业后,公费到日本留学,可以看出这个时期鲁迅一直在探索自己的人生之路;《藤野先生》讲述鲁迅选择了学医,其实在《父亲的病》中已有伏笔,父亲的死带给鲁迅的心理创伤无疑是巨大的,学医可以救治像父亲一样被庸医所误的老百姓,改善中国人的体质,以达到强国的目的,但在后来的“看电影事件”中,鲁迅深深地被麻木不仁、酒醉似的喝彩的中国“看客”激怒了,他领悟到拯救国人的精神对于民族崛起的第一重要性,可以说在那一刻鲁迅对于民族、中国人的深刻认识促成了他人生追求的改变,由此鲁迅坚定地走上了要成为一代文学大家的道路。

在撰写剧本时,考虑到话剧的舞台效果,我们主要表现戏剧效果突出的内容,以增强作品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如两个庸医和鲁迅及其家人的交涉,他们煞有介事地开药方、药引,冠冕堂皇的说辞让我们看到的是他们的愚昧、故弄玄虚甚至是冷漠,可笑的剧情背后蕴含着的是作者辛辣的讽刺;再如,重点表现衍太太的居心叵测和表里不一的做事风格,鲁迅父亲临终前衍太太让鲁迅大喊父亲,加重父亲临终前的痛苦,对自家孩子要求极严格却纵容别人家孩子吃冰,表面对孩子一套,背地里对大人却是另一番说辞,这些极富讽刺、批判意义的画面让我们看到人性中的劣根性;又如,在仙台鲁迅受到日本学生的很多歧视,而藤野先生的相关事迹可带给我们很多温暖的感受,这些能与前面的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另外也需重点表现鲁迅思想转变的契机等内容。

对于《琐记》中很多关于作者求学经历的介绍,由于没有涉及到具体人物,所以主要以简洁的旁白来概述一下,将话剧的内容从南京过渡到日本东京和仙台。

四、拓展了解鲁迅在其他方面的杰出成就。学生从作家、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青少年时期中任选一个评价角度,写一首现代诗来赞美鲁迅,并在班级或年级范围内以朗诵的形式呈现

为了让学生对鲁迅有更全面了解,我们以《朝花夕拾》所叙述的鲁迅青少年生活为基点,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鲁迅在以后漫长的人生之路中在各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并反观青少年生活带给他的有益、深远的影响。长妈妈、寿镜吾对于小鲁迅文学方面的熏陶和教育、日本的求学经历对于他思想成熟的推动促进作用、与范爱农共事时感受到的知识分子对于革命的热情,这些无一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鲁迅未来的努力方向和为之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诗歌的特点是以情动人,诗歌创作可以让学生再次走近作者,而诗歌朗诵可以在情感上激起听者的思想共鸣,对朗读者和听众都能起到一定的情感熏陶作用。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一方面可让学生体会到伟大人物并不是那样的高不可攀,另一方面又能从其成长发展轨迹中获得启发,从而普遍地获得一种“向善性”。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四个探究性学习任务的实施,学生可以从语言、内容、思想性等多方面感知、探究作品。这种学习是全方位和深入的,这些学习任务所体现出来学习活动个性化、实践性和拓展性的特点也较好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朝花夕拾藤野散文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藤野先生谈鲁迅
藤野先生眼中的鲁迅
《朝花夕拾》的生命解读初探
《朝花夕拾》
追问,让文本解读走得更远……——从《藤野先生》的阅读教学所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