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古诗词鉴赏课程教学策略

2022-05-30戴欢欢

文学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古诗词诗词情感

戴欢欢

内容摘要:高校古诗词鉴赏课程旨在培养当代大学生对于传统诗词的感知能力,提升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这就契合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文化自信的强调。在高校古诗词鉴赏课程中,教师只有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对于该类课程的接受度与喜爱度,从而促进大学生知识水平及文化素养的提升。因此,教学策略要做到循序渐进,有步骤、有方法地帮助学生们去鉴赏古诗词,在长期的学习和积累过程中,促使当代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树立知识自信、文化自信,充分展现个人的精神志气。

关键词:古诗词 鉴赏 教学策略

古诗词作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而存在,更能体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在高校课堂教学过程中,古诗词鉴赏课程依然是现代大学生进一步接受语言文字教育以及传统文化熏陶的重要方式。中国文学发展历经数千年,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产生了一批优秀且独一无二的古诗词作品,加之文学现象多样,社会环境复杂多变,使得古诗词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给现代人以深深的吸引力。古诗词鉴赏课程重点选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学中最为经典的作品,在深度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鉴赏。同时,注重将文学与美学、历史、传播学等学科结合起来。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一方面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一般规律和主要特点,同时也在自身專业学习的背景之下,进一步提升文学审美与鉴赏能力,加强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力。那么,在高校古诗词鉴赏教学过程中,有效教学策略的使用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有效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是高校课堂教学中重要的环节之一,成功的导入可以提高整堂课的学习效率。对于大学生而言,古诗词的语言虽简练但内容丰富,大致内容尚可把握,深入理解容易被忽视。因此,教师在导语设计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导语的设计关键在于注重创新,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有以下方法:

(一)创设情境

宋代大诗人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评论唐代王维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1]。当然不仅王维的诗词达到了诗画合一的境地,我国古代诗词大部分都实现了诗意和画境的完美融合。基于古诗词这样的特点,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可以运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导入诗词。创设情境便于学生理解诗词内容,更好地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深切情感。如在学习杜甫《春雨》时,教师可以创设如此情境:当春天到来、万物复苏之际,大自然最渴望的是什么呢?当然是春雨。多媒体配合出示“春雨图”:碧绿的青山、涓涓的小溪、娇嫩的黄柳、油油的绿草、弯曲的野径……今人喜爱春雨,古人自然也不例外,那么古人是怎样描写春雨的呢?让我们一起学习杜甫的《春雨》。经过这样的导入,学生沉浸在美美的春雨图中,对于学习诗词内容,品味诗词美境,感悟作者情感,都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

(二)谜语激趣

谜语一是有趣,二是能让学生脑筋动起来。教师可先让学生猜谜语,由此导入课堂内容,当完全调动起他们的好奇心时再转入古诗学习,效果将会更好。如在学习明代于谦的《石灰吟》一诗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谜语:来自深山,历经烈火焚身,当遇到冰冷的寒水时却可以发出大量的热量,这是什么东西?请大家猜一猜。通过这样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无疑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三)故事引入

故事引入也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大学生正处于获取知识的黄金阶段,一些有趣的奇闻轶事能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更多生动的知识。因此,在古诗词鉴赏的导入中,如果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典故等,既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又可以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把好奇心转化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时,教师可采用这样的故事导入法:唐代的李白和孟浩然,这两位著名的大诗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有一天,孟浩然要去扬州,李白得知后赶忙到江边送行,朋友远去后,他凝视着江中的小船,李白的内心很难过。一方面,他祝福友人可以去繁华的扬州,另一方面又对友人的离开很不舍。这种难舍难分的送别情景,在李白看来,连岸边杨柳,江上沙鸥也似乎受到感动。李白的诗情如同浩浩荡荡的长江之水那样连绵不绝,于是就写下这首千古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导入的方法不可能完全相同,也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式,只要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好的导入方法。这也是成功的一堂课的良好开端,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沉闷式教学,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同时,还可以通过背诵回顾同类型诗词的导入方法、游戏导入等等,只要组织得当,都可以在大学课堂教学中获得很好的效果。因此,有效的导入主要是为课堂教学做铺垫,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各个方面吸引到课堂内容上来,师生都能融入课堂氛围之中。

二.了解作者,明晰创作背景

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有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2]此谓“知人论世”论的出处。了解作者的家庭、学习背景和主要的人生经历,明白作者所处的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背景,对于大学生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情感、明白诗中哲理等都大有裨益。因此,知人论世是古诗词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结合大学生对历史文化知识已有一定掌握的基础上,在了解作者及明确历史背景这一环节,教师应当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并布置学生预习,查找相关资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作者相关情况的介绍,可以交由学生完成,教师做出相应补充即可,这样可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并实现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如在学习曹植写的《七步诗》前,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前查阅相关历史资料,了解到曹丕与曹植整个王位争夺过程,明白曹丕最终胜利的原因,理解曹丕登位后对于其弟曹植的忌惮,因害怕曹植影响自己王位的稳固,就故意刁难他,命令他在走七步的极短时间内写出一首诗来,如写不出来,就要被处以残酷的刑罚。而曹植的文学才华,果真支撑他在七步之内完成了诗歌的写作,诗人发出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3]的悲愤责问。知道这些历史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诗作的深层内涵。再如,学习李清照的《如梦令》时,教师需要结合历史背景向学生介绍李清照的生平,明确她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其无忧无虑的少女时期,《如梦令》正是此阶段的作品;后来由于国家衰弱,作者目睹了山河破碎,经历了家破人亡,而作《夏日绝句》;第三阶段即其晚年的凄凉生活,李清照饱经岁月的风霜,感慨万千而低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4]学生只有完整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才能够更好地把握诗词的主旨。

三.关注诗题,正确把握题意

诗题即诗眼。对于大多数古诗词来说,诗题是诗词的“眼睛”,其作用不尽相同,有的交代诗歌创作的缘由,有的抒发诗人的感情,有的记录诗人创作的时间、地点及人物。因此,学习古诗就一定要学会解题,从题目中获取提示性信息,从而思考诗词的写作内容、情感基调。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通过诗题初步感知诗的内容。如在学习李白的《静夜思》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诗题入手,启发学生思考在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不眠,独自对着天空中的一轮明月,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教师在逐步引导的同时,也要大胆放手,组织课堂游戏,让学生大胆猜想,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解题的方式不拘一格。首先,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来解诗题。学生通过自读、查阅资料和工具书,再组织小组讨论,推荐小组代表反馈,然后在进行师生、生生互评,最后进行补充。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充分了解诗题,而且可以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唐代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唐朝时河南、河北的大致地理位置;再通过查找工具书,了解“闻”字的深层含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还原当时的社会背景,给学生以形象感及画面感。其次,对于一些难度较大或较长的题目,教师可先进行点拨,再组织学生讨论、解题。再如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对于“歌”这种体裁,有些学生不甚了解,教师可趁此机会补充相关的文体知识。对于诗题的正确理解,是充分掌握诗词内容的重要前提。

四.掌握诗意,品味诗歌意境

想要完全读懂诗词,只理解诗词的题目是远远不够的,读通诗词大意也是重要一环。怎样读通诗词呢?首先,抓住关键词。尤其要注意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诗眼等,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有些学生忽视了“却看妻子愁何在”[5]一句中的“妻子”二字在古今存在意义的差别,因此需要重点关注,教师适当予以点拨。再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6]中的“绿”字是将名词活用为动词,从而使得诗句大大增色。其次,疏通句义。在解决关键词之后,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疏通句义,学生此时可充分发挥自己的理解力、感知力和想象力,教师只需适时地给予引导点拨。

古诗的美在于意境的营造,对于意境的整体感知则离不开诗中之景,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景物应该是教学的重点。所以,品诗境的第一步是找意象,也就是诗中的景物。如在学习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时,教师可先组织学生说说该词中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包括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风雨等等,然后再进一步引导,问问学生这样一幅春天美景图中有没有人的存在?指导学生抓住“箬笠”“蓑衣”等词,暗示画面中是有渔翁的。教师需要提醒学生注意表示颜色的形容词“白、青、绿”,以及粉红的桃花和潺潺的流水,再借助古代绘画中的“渔隐图”,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色彩鲜明、生动活泼的画面。第二,绘诗境,诗境也就是诗词的意境,即由种种意象组合成的艺术境界。学生能在脑海中想象出画面,这只能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而想要锻炼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还要让学生用语言描绘自己想象出的画面。在此过程中,学生既能全面掌握诗词内容,又能深度品味诗歌意境,甚至能达到融个人于诗词之中的境界。

五.体悟情感,探究诗词真理

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言:“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7],也就是说诗词中景物描写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表达作者心中所蕴含的深切情感,正是因为这深切情感才能打动人心,引发共鸣。

在体悟作者情感的过程中,首先要抓住重点意象。古诗词中有很多意象代表了相对固定的含义,比如李白《静夜思》中“明月”的意象,在古诗中通常用来表示思乡的含义。教师要抓住诗词中的重点意象,加之学生平常的收集积累,这样可以更加明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感,但切忌模式化、僵硬化。其次,重视情境再现,让学生身临诗词之中的情境,体悟作者当时的感受,并鼓励学生进行动作模仿、情感体悟以及言语表达训练。如在学习杜牧的《游子吟》一诗时,为帮助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教师在学习诗词之前需对孟郊做如下介绍:诗人孟郊年幼时失去父亲,是他的母亲含辛茹苦地将他养大,他和母亲相依为命多年。但是,因为要参加科举考试,杜牧只能忍痛辞别母亲,远赴京城,希望以此获得进身之阶。可惜他命途多舛,屡试不中,直到四十六岁才考中进士,后来才当一个小官。这首诗就是孟郊做官后,准备侍奉母亲安享晚年时所作。这样的简介既能帮助学生深刻体悟孟郊《游子吟》的创作情感,又为学生打开了探究诗词艺术真理的大门。

六.注重拓展,鼓励品读吟诵

在大学古诗词鉴赏教学过程中,学生只停留在课堂上学习古诗词很明显是不够的,所以在教学中有必要适度拓展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范围。良好的拓展能让大学课堂更加开放,让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得到更为全面的提高。

大学阶段的学生对古诗有一定的积累,所以教师在拓展古诗词时可与课堂中所学内容大致相关。这种相关性不仅体现在诗中的景物,也可以是诗词中的情感、写法等等。如在学习陆游《示儿》一诗时,学生们都知道这是一首表达诗人至死不地渝渴望祖国收复失地的爱国主义诗词,在教学中,教师可巧妙地设置过渡语:爱国是我们的民族精神,爱国诗词更是古诗词中的瑰宝,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爱国的古诗呢?引导之后,教师再推荐学生深入品读杜甫的爱国名诗——《春望》。让学生体会诗人虽处不同朝代,自身处境也各不相同,但是对于自己的国家却又着同样深厚的情感。

大学古诗词拓展不仅可在内容上相关联,还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习的主动性十分重要,兴趣永远是他们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养成爱读古诗词的习惯比具体学习几首古诗更重要。因此,在进行内容拓展的时候,尽量选择一些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古诗词。例如,李白在年轻时写的诗作,充满着自信以及对美好前途的向往,读此类作品可激发大学生的积极奋斗精神,展现青春活力。古诗词教学的课堂应当是开放而有活力的,是属于综合性的,它可以包括课内课外的资源,也可以包括其他学科的资源。

古詩词鉴赏离不开学生的诵读,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读多背,培养语感,丰富情感。教师可通过给学生推荐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进行师生共读、谈读后感受,学生也可每次课推荐一首诗等具体方法,来扩大学生的古诗词的阅读量。在高校古诗词鉴赏课程教学过程中,按照以上六个步骤,加之长时间的积累,定能取得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维.王右丞集笺注[M].赵殿成,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271.

[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276.

[3]张玉谷.古诗欣赏[M].北京:中华书局,2017:218.

[4]惠淇源.婉约词全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123.

[5]杜甫.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1171.

[6]吴之振,吕留良,吴自牧.宋诗钞[M].北京:中华书局,1986:3133.

[7]王国维.校注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3:36.

猜你喜欢

古诗词诗词情感
踏青古诗词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情感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