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运动当如是

2022-05-30朱丹瑶

幼儿教育·父母孩子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动作技能儿童

朱丹瑶

亚运会将带给家长和孩子的,除了奖牌的金光闪闪、竞技的热热闹闹,还有对于运动的再思考——运动对于孩子有哪些助益?家长哪些做法可以帮助孩子感受运动的魅力、获取运动的力量?后疫情时代,让我们一起探讨,如何借由运动,齐塑健康体魄,同塑健康精神。

儿童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持续攀升,1995年至2014年,中国儿童超重和肥胖检出率由5.3%上升到20.5%,增长了近3倍。而在城镇地区,超重和肥胖发生率持续攀升。

——中国儿童中心课题组《中国儿童发展状况报告 (2020)》

“中国学前儿童在认知思维、社会情绪、语言阅读、健康卫生、文化参与和学习品质等六个领域的发展优于参与研究的其他五个国家儿童,但是在运动技能的发展方面明显弱于其他几国儿童。”

——周兢等《我国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现状分析:一项来自EAP-ECDS的研究报告》

从国内外的研究报告到亚太六国的比较研究,均表明我国儿童的健康问题面临着巨大的威胁。“肥胖、视力不良检出率持续攀升”“身体活动严重不足”“动作发展不佳”“身体活动水平逐年下降”已成为当前幼儿健康教育要直面的现实问题。这一形势促使我们反思,应给予儿童怎样的健康教育,应如何通过促进儿童的运动来保障其健康?

1应是促进基本动作技能发展的运动

促进儿童基本动作技能的发展,是开展儿童运动的重要目的。一方面,基本动作技能在整个运动技能发展过程中起着基础作用,是复杂、高级的专项运动技能习得的重要前提。另一方面,提升儿童的基本动作技能,有助于儿童语言、认知及社会性的发展。教育神经科学领域的一些研究也从大脑层面证实了基本动作技能发展会改变大脑的结构与功能,进而对儿童的学习和发展产生影响。基本动作技能不是随着儿童的成长自然习得的,而是儿童在与环境互动过程中主动建构起来的。练习、教学、强化,均会对儿童的基本动作技能发展产生影响。

为了促进孩子基本动作技能发展,家长可以这样做:

开展全面、均衡的运动活动。依据运动功能,可将基本动作技能分为位移技能、操控技能和稳定技能。位移技能是指将身体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的能力,如走、跑等;操控技能是指身体控制各类器械进行运动的能力,如拍球、跳绳等;稳定技能是指控制身体维持平衡的能力,如滚动、扭动等。家长在和孩子进行各类运动活动时,应考虑孩子基本动作技能发展的全面性,促进其各项基本动作技能均衡发展。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在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内开展运动活动。基本动作技能发展具有阶段性和顺序性,即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基本动作技能发展有着不同的特征,遵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因此,家长在和孩子一起运动时,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最近发展区,设置孩子“跳一跳能够到”的运动目标,并选择相应的内容和环境。例如,在培养孩子的稳定技能时,对于3-4岁的孩子,可要求其沿地面直线走一段距离;对于4-5岁的孩子,可要求其在较窄的低矮物体上平稳地走一段距离;对于5-6岁的孩子,可要求其在斜坡、荡桥和有一定间隔的物体上较平稳地行走。再如,当孩子掌握了不同方向、队形、速度走之后,再让孩子尝试脚尖走、脚后跟走,以及脚外侧走。

开展有层次性的运动活动。孩子的基本动作技能发展存在个体差异,如性别差异、水平差异。因此,对于不同性别、不同发展水平的孩子,家长在要求设定、运动材料提供方面宜体现层次性,以满足不同性别、不同发展水平孩子的需要。例如,在发展孩子的稳定技能时,要投放不同宽窄、不同高度的平衡木。

为孩子提供更多的运动机会。基本动作技能发展历经三个阶段,即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这意味着孩子需要足够的运动机会来实现发展。因此,家长应保证孩子有足够的运动空间、运动器材和运动时长。例如,带孩子到空旷的地方玩耍和运动,保证每天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

2应是满足积极情感体验的运动

与成人竞技体育相比,儿童运动更强调通过游戏化、生活化、情境化等方式,使其在运动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为什么强调儿童积极情感体验的获得呢?其一,这是由“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决定的。获得积极情感体验强调了儿童在运动中的主体地位,凸显儿童的主体性,是儿童运动活动的内在目的,是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其二,这也体现了儿童运动的过程价值。儿童运动是过程性的存在,是追求过程和体验的活动。“运动过程”比“运动结果”更具价值。而重视儿童积极情感体验的获得,正是重视儿童运动过程性价值的最好体现。其三,积极情感体验的获得将为儿童运动提供强大的内驱力。当在运动中获得了自由、快乐、舒适、放松、被支持等积极的情感体验后,儿童参与运动的行为便会被强化,进而更加主动、自发地进行运动活动。

为了帮助孩子在运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家长可以这样做:

以游戏的形式开展运动活动。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学习的主要方式。以游戏的形式开展运动,可以增加活动的趣味性,进而促进孩子积极情感体验的获得。例如,通过“小兔拔萝卜”“蜜蜂采花蜜”等运动游戏,让孩子在哈哈大笑的同时,跑、跳等能力也得到锻炼。

选择或创设舒适、愉悦的运动环境。运动环境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积极情感体验的获得。高质量的运动环境包括宽敞安全的运动场地、充足丰富的运动器材、和谐友善的运动互动、恰到好处的运动支持等。例如,家长带孩子去户外运动时,可以携带两三种运动材料,引导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合作,或是交换运动材料玩耍。

多种方式参与孩子的运动活动。家长的有效参与可以提升孩子的运动水平和运动体验。参与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身体参与,即家长成为孩子运动活动的一员。例如,与孩子一起做体操;二是言语参与,即家长通过语言表达参与孩子的运动活动。例如,引导孩子分享自己的运动感受。

协助孩子解决运动中的困难。当运动活动具有高度挑战性或过于容易时,孩子可能会产生畏惧或丧失兴趣等消极情感体验,进而出现退缩或放弃等行为。此时,家长通过示范、讲解、调节运动难度等方式积极介入孩子的运动活动,缓解其消极情感体验。例如,当读大班的孩子多次尝试但无法完成跳马动作时,家长可以通过亲身示范的方式,引导、鼓励孩子练习,让孩子重拾运动兴趣。

给予孩子具体、积极的评价。家长给予孩子的评价是对孩子运动行为的一种强化。具体、积极的评价强调以人为本的评价目的(即促进孩子运动能力的发展及积极情感体验的获得),真实具体的评价内容(针对孩子具体的行为作出评价),以及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言语的肯定、眼神的暗示、肢体动作的示意等)。

3应是渗透终身运动思想的运动

儿童时期的运动是构成个体终身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时期形成的运动认知、运动行为以及运动能力会影响个体终身运动意识和习惯的养成。因此,家长宜秉持终身运动理念,并将这样的思想渗透在孩子的运动中。

身体素质发展是终身运动的前提。发展终身运动能力,并不是要求孩子完全掌握各项运动技能,而是强调促进孩子身体素质发展,进而为终身运动奠定良好的基础。身体素质主要指在运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品质和特征,包括速度、力量、耐力、协调、灵敏、柔韧、平衡等机体能力。在引导孩子运动时,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发展各项身体素质。例如,当注意到孩子身体平衡能力欠缺时,及时投放平衡车、平衡木等运动器械。

养成运动习惯是终身运动的核心。运动习惯是个体主动、自觉发起的自动化锻炼行为,具有稳定、不轻易发生改变的特征。运动习惯形成后,后续行为的定期出现不再需要目标驱动。因此,儿童时期运动习惯的培养对个体终身运动有着重要意义。享受、乐趣和愉悦感等内部奖励能促进运动习惯的养成,家长可以通过组织运动游戏等方式来提升孩子的运动乐趣,进而促进孩子运动习惯的形成。

获得运动认知和理解是终身运动的内在动力和必要保证。孩子主要通过“亲身体验”和“健康教育”获得运动认知和理解。“親身体验”要求家长提供孩子足够多的运动机会,而“健康教育”则是指家长通过日常陪伴、绘本共读、户外活动等多种方式,帮助孩子获得关于运动的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运动认知和理解是指孩子具有确认影响运动因素的能力,懂得运动的助益,知晓运动的安全性。终身运动得以发生离不开这三个因素的实现。

猜你喜欢

动作技能儿童
劳动技能up up!
动作描写要具体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画唇技能轻松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