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好建筑材料,构建完美大厦

2022-05-30王淦生

课外语文·上 2022年8期
关键词:曼德拉论点议论文

王淦生

如果把一篇议论文比作一个人,那么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就是这个人的骨架,论据则是这个人的肌肉。骨骼强健、肌肉匀称,这个人才会体形健美,体力充沛。如果肌肉失调,或过于丰腴孱弱,不仅影响美观,更会有碍健康,影响力量。一篇议论文也是如此,只有围绕论点精心选择素材、裁剪素材、运用素材,并且配以精准的议论,文章才会结构精巧,有理有据,说理透彻,说服力强。要做到这些,就必须依照一定的原则,讲究一定的技巧。

如果将一篇议论文按起、承、转、合分成四个部分,由于各个部分运用素材的作用不尽相同,运用素材的原则自然也就各有千秋。下面,我想就各个部分素材运用要领及常见失误作一个归类分析,并提供具体的升格范例,供同学们在平时训练和复习提高时参考。

承:忌简单罗列,宜各领风骚

议论文第二部分“承”,一般为本论部分,是文章主体,古人谓之“猪肚”,意即内容最丰富、运用素材最多的地方。这一部分的素材运用应本着这样几个原则:一是语言表达上尽量概括叙述,切忌原材料整体搬迁,以叙代议;二是选用材料力求新鲜典型、有代表性、有说服力,切忌素材陈旧、内容浮浅、令人乏味,缺乏感染力;三是多个素材并用时必须注意视角多角度、类型多样化、古今中外搭配,各种内容兼顾,切忌类型单一、内容雷同、简单罗列。另外还要注意富有文化韵味,体现作文的文化积淀,又蕴含哲理,有可读性。

中学生作文论证部分使用素材时易犯的错误主要有:素材陈旧老套、材料简单叠加、内容浮浅低俗、不知适度裁剪、运用生搬硬套,等等。请看下面这篇考场作文中的片段:

有人问,世界上许多重要的转折都是在人们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对事物的发展进程无能为力?我的回答是否定的。无论是人类的进步,还是个体命运的发展,盈满则亏,物极必反,在有识之士那里,生命过往中的很多转折都是可以预见的,甚至是可以掌控的。

不是吗?当年诸葛孔明生逢乱世,虽是世家子弟,出身琅琊望族,但命运的变故意想不到。他3岁丧母,8岁丧父,随叔父诸葛玄辗转豫章、荆州等地投亲奔友,而17岁上叔父又亡故了,这才有了少年诸葛亮携弱弟在隆中村的十余年的躬耕陇亩,苟全性命。但诸葛亮的隐居却是在静待天时,积累才德和经营人脉,他常常抱膝长啸,自比管仲乐毅,好为《梁甫吟》;他仰观俯察,未出草庐而知天下三分,所以27岁出山之后扭转乾坤,两朝开济,奠定了蜀汉大业,也成就了智慧化身的千古美名。

(摘自2020年上海卷高考考场作文《与世浮沉》)

上面是2020年上海卷高考考场作文中的一个片段,在素材的使用上存在三点不足:一是叙述过多,不够概括,这是议论文表达上应当避免的;二是论据陈旧,缺少时代气息,尤其是用来证明当今社会人们如何认识和掌控事物发展进程未免有些力不从心;三是孤证不立,应当再添加一些事实论据(特别是表现当代社会生活的事例)。这一部分修改时要对叙述作适当压缩,再补充一些表现当今社会生活的例子,并注意多角度、多方位展示:

既然世界上许多重要的转折都是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发生的,那是否意味着人们对事物的发展进程无能为力?我的回答是否定的。无论是社会发展,还是个人命运,盈满则亏,物极必反,虽然许多转折我们事先无法预料,但是对于有识之士来说,完全可以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在转折发生后从容应对突如其来的灾祸,及时掌控危险复杂的局面,从而将危害降到最低,将坎坷走成坦途。

当年诸葛孔明生逢乱世,又遭遇家庭变故,3岁丧母,8岁丧父,随叔父四处漂泊,投亲奔友;17岁叔父又溘然亡故,少年诸葛亮积极应对困境,携弱弟在隆中躬耕陇亩。在此期间,他积累才德,经营人脉,仰观俯察,未出草庐而知天下三分,27岁出山后扭转乾坤,两朝开济,奠定了蜀汉大业,成就了千古美名。再看2020年之春,新冠疫情突发湖北,民心纷扰,全球关注。党和政府率领民众迅捷应对,从容应战;医护人员赴汤蹈火最美逆行,召之即来,战之能胜;14亿人口的大国很快控制了疫情,國民经济依然保持平稳的发展。这说明,无论是个人命运还是国家大局,只要事先未雨绸缪,见微知著;事发勇敢面对,从容应战,就能保证我们的人生、我们的事业、我们的发展进程不会被各种意外所逆转!

这一片段在修改之后,古与今、个人和国家的事例对举,有力地证明了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遭遇意外,只要积极面对,从容应对,再大的困难和挫折也不能阻止我们的脚步,不能左右我们的进程。升格之后,素材内容更全面,说服力更强,也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转:忌简单辩证,宜深化拓展

议论文进入“转”的部分,实际上也就是一个彰显文章的“思辨色彩”和对文章主旨作进一步深化的过程。比如文章主体部分倡导“铭记历史”,这里可以强调一点:“铭记历史并非记住仇怨,而是牢记我们挨打的教训,走向开放和富强”;主体部分论述“发扬传统”,这一部分可以阐述“发扬传统绝非死守糟粕,而是有所扬弃革故鼎新”。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思辨性”论述是为了弥补论点中可能出现的漏洞,避免部分读者钻牛角尖,使得论述更周密,更无懈可击,而不是“打一下,揉一揉”式的中庸。请看下面这个作文片段:

当然,鼓励大家“坚守初心”并不是要求大家对理想“从一而终”,当你发现理想实现起来难度大、成本高时,不妨及时回头,改变航向。我有位亲戚,读小学时成绩不错,立志考取名校将来成为一名科学家。可是读中学时个别科目遇到了困难,他毅然辍学,和几位朋友一起开起了网店,现在小小年纪已是身价百万。这难道不是成功的人生?

(摘自模考作文《坚守初心》)

在这篇讨论“坚守初心”的作文写到一半时,作者突然来了个“辩证论述”,提出了“当你发现理想实现起来难度大、成本高时,不妨及时回头,改变航向”的分论点,并举出一则生活中的例子加以佐证。这里有两个不足之处:一是这个分论点表述不够妥当,理想的“难度”和“成本”实在不好计算,一遇“难度大、成本高”就想着回头,不免与“坚守”这一主题相悖;二是例子亦有欠妥之处,无论做什么事情,一遇上困难就舍此他顾,这个人也许一生都会无所成就。所以这个片段的论点需要修改,作为论据的事例亦须重新选择:

当然,“初心”乃是我们“最初的愿望”,它并不等同于具体的“理想”,鼓励大家“坚守初心”并不是要求大家对最初设定的理想“从一而终”。当你发现自己的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或是与自身的条件不够吻合时,我们不妨及时回头,改变航向。就像鲁迅先生,当年原本抱着学医的动机远赴东瀛留学,当他发现中国人最需要拯救的不是肉体而是灵魂时,毅然弃医从文,走上了以文学救治国人灵魂的漫漫征途。人生理想变了,但鲁迅的初心没变,鲁迅先生的“初心”就是——拯救我们的国民,让中华民族早日复兴!

改过之后,一是厘清了“初心”与“理想”的差异,交代了“初心”不变,“理想”可改;二是换鲁迅弃医从文这一素材,更为典型妥帖,巩固了“坚守初心”这一主题。

合:忌冗长拖沓,宜文短意长

合,是文章的收尾。古代大家撰文追求“豹尾”,即收束有力,文约意丰,所以结尾处一般很少有人再运用材料了,大多会以议论收篇。但是正如不少古代诗人写诗喜爱“以景结情”一样,也有一些作者喜欢以事例或名句收束全文,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结尾处素材运用的要诀是:文短意长,令人回味。冗长拖沓,只能令人生厌。

下面是一篇作文的结尾。作文整体不错,但是结尾处收不住笔,过于拖沓了:

而真正具有博大宽容的胸怀的人,我以为首推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民主斗士曼德拉,曾被白人在荒凉的罗本岛上关押了27年。曼德拉出狱后,在他的就职典礼上,他说他最高兴的就是当初看守他的3名狱方人员也来到了现场。他邀请他们起身,以便能将他们介绍给大家。曼德拉以博大的胸襟和宽宏的气度,让南非那些残酷虐待了他27年的人汗颜,也让所有人肃然起敬。其实,广阔的胸怀,并不是一味的逆来顺受,而是在承受痛苦之后依旧保持着那份宽容。我想,当人们在南非世界杯足球赛闭幕式上看见曼德拉那祥和的微笑时,一定会对“胸怀”这个词又多了一层理解。

(摘自模考作文《胸怀》)

这段文字放在文章的本论部分没什么问题,但作为结尾就显得冗长拖沓了,使文章成了一只“大尾巴狼”,甚至給人文章未曾完篇就匆匆收笔的感觉。要使文章结尾简明扼要、收束有力、文短意长,须对这段话作必要的削减——去掉叙述,择其要点,直接点题:

真正具有博大宽容的胸怀的人,甚至会表现出对自己曾经的对手和死敌的宽容。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在就职典礼上,邀请了3位当年他狱中的看守参加,并友好地介绍给大家。曼德拉博大的胸襟和宽宏的气度,不仅感染了所有在场的人,更会给我们以不尽的启示……

修改后,用足以表现曼德拉博大胸怀的一个细节,并辅以简洁的议论,揭示了曼德拉这一行为的意义,点明主旨,而将更多的东西留给读者咀嚼思考,起到言简意丰之效。

首尾处的材料运用皆须文短意长,但其作用还是有所不同的:开头运用材料是为了引入话题,切入文章主题;而结尾的材料运用是为了收束全篇,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文章是一幢大厦,素材便是构建大厦的建筑材料。如何去选择材料、裁剪材料、运用材料,都有章可循。只要我们平时能做到认真阅读、广泛积累、积极思考、刻苦训练、静心反思、精心修改,我们就定能掌握各种素材运用技巧,定能构建美轮美奂的文章大厦!

猜你喜欢

曼德拉论点议论文
议论文阅读专练
曼德拉度假别墅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简谈“议论文”写作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怎样确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议论文应以“理”服人
为何钦佩曼德拉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