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大师学表达:余秋雨的思辨之美

2022-05-30谭文娟付秀宏

课外语文·上 2022年8期
关键词:苦旅余秋雨对偶

谭文娟 付秀宏

余秋雨是中国文坛的一面旗帜,他几乎是用自己的整个生命去拥抱和体悟山川人文的。余秋雨散文的境界非常高,内涵极富深度。余秋雨之所以成为文学大师,在表达上总是让个人内心情感穿越山川历史经纬,以“文化故乡”和“精神原乡”激荡来自心灵的深思。他是浙江余姚人,充分发挥自身敢于把鲜活的文化洞见融入笔端之能事,悯物悲天又彰显真性情。他为文脉构造宏图,为苦旅开疆拓土,为忧思、欢愉和苦恼辨析得失。因而,深度赏析余秋雨作品的思辨之美,对中学生写作具有非凡的借鉴意义。

余秋雨的散文之所以能吸引广大读者,主要是在思考和关注人文视点中——让见识与思想屡屡出场,“万斛源泉,不择地而出”,在山川遗址和文化积淀中品味生命遗响,从苍凉而厚重的历史印记中去深切感悟现实,形成了历史、现实、未来几条线上的高度契合。余秋雨首创的大文化散文,并非仅仅以宏大取胜,而更多凭借他个体亲临现场对遗迹风物和现实生活的描摹——以疑问探路,以情思引领,层层剥笋般呈现思想意蕴、历史感喟。下面结合他的具体作品内容来详细解读,以便同学们结合实例,来了解和掌握余秋雨思辨之美的写作规律。

借“废墟”抒情+长短镜头特写+心灵回响

(1)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风如浪。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以前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

——《阳关雪》

(2)我轻轻地叹息一声,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

——《山居笔记》

(3)日常生活中的单个死亡渐次毁灭各有具体原因,而庞贝则干净利落地洗掉了一切具体原因。不管这个人是否心脏有病,那幢楼是否早有裂缝,也不管这家浴室主人与邻居有百年世仇,那两支竞技队的彼此积愤已千钧一发,全部一笔勾销,而且永远也不再留有痕迹,一齐无病无缝无仇无愤地纳入死亡和毁灭的大网,不得逃遁。因此,走在庞贝废墟间,每一步都牵连着最纯粹的死亡和毁灭,不再羼杂,不再分解,不可躲避,不存侥幸。

——《行者无疆》

(4)一八九九,深秋,离二十世纪只隔着三阵风一场雪。

——《中国文脉》

(5)早晨喝几口木兰的清露,晚上吃一把秋菊的残朵。只要内心完美坚定,即使便是面黄肌瘦也不觉甘苦。我拿着木根系上白芷,再把薜荔花蕊串在一齐,又将蕙草缠上菌挂,搓成一条长长的绳索。我要追寻古贤,绝不服从世俗。

——《译离骚》

(6)人生就是这样,年少时,怨恨自己年少,年迈时,怨恨自己年迈,这倒常常促使中青年处于一种相对冷静的疏离状态和评判状态,思考着人生的怪異,然后一边慰抚年幼者,一边慰抚年老者。我想,中青年在人生意义上的魅力,就在于这双向疏离和双向慰抚吧。因双向疏离,他们变得洒脱和沉静;因双向慰抚,他们变得亲切和有力。但是,也正因为此,他们有时又会感到烦心和惆怅,他们还余留着告别天真岁月的伤感,又迟早会产生暮岁将至的预感。他们置身于人生涡旋的中心点,环视四周,思前想后,不能不感慨万千。

——《文化苦旅》

【写法提炼】

历史的张力在余秋雨笔下体现得辗转反侧,又韵味悠长。这种写法与其说是咏叹审美,不如说深情审视。他不仅注重历史的恢弘,而且客观地写到了阳关坍弛、朝代终结时的凄怨,庞贝废墟最纯粹的毁灭,等等,他好像忘记了心理上的从容,抵达身心的苦旅反刍到思想镜象之上,于是历史的斑驳带着种种伤痕,被余秋雨心心念念地记取。

在历史全景的身心悟道中,兴废场景的叠换拉长了思绪的节拍,“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浅唱低吟和“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历史回响仿佛都在上演。这些具有思辨之美的现场感悟,往往是最易撼动人心的。

无论用“三阵风一场雪”指代19世纪最后一个冬季序章的形象定格,还是屈原喝清露、吃残菊、系白芷、缠蕙草那种不流世俗的志向写真,或对年轻人、中年人在不同人生节点双向疏离和双向慰抚的辩证解读,所有这些“长短镜头的特写”,成为余秋雨为文的独特印记。

某些同学的抒情、议论过于矫情或浅薄,就是忘记在遗址之上身心如何悸动这一层。所以,同学们在写作时先要把历史兴废写全,特别注重借“废墟”抒情,从而实现思辨意义上的穿越,这样才会产生思绪悠悠的深远况味。然后,再以“长短镜头的特写”营造某一历史情境的时空浓缩、人物心曲和所思所想,其时心灵回响便不难产生。借“废墟”抒情+长短镜头特写+心灵回响,才会感同身受,情有所钟。

排比齐鸣+对偶双飞+思辨熔铸

(7)最美丽的月色,总是出自荒芜的山谷。最厚重的文物,总是出自无字的旷野。最可笑的假话,总是振振有词。最可耻的诬陷,总是彬彬有礼。最不洁的目光,总在监察道德。最不通的文人,总在咬文嚼字。最勇猛的将士,总是柔声细语。最无聊的书籍,总是艰涩难读。最兴奋的相晤,总是昔日敌手。最愤恨的切割,总是早年好友。最动听的讲述,总是出自小人之口。最纯粹的孤独,总是属于大师之门。最低俗的交情被日夜的酒水浸泡着,越泡越大。最典雅的友谊被矜持的水笔描画着,越描越淡。

——《我等不到了》

(8)就人生而言,也就应平衡于山水之间。水边给人喜悦,山地给人安慰。水边让我们感知世界无常,山地让我们领悟天地恒昌。水边让我们享受脱离长辈怀抱的远行刺激,山地让我们体验回归祖先居所的悠悠厚味。水边的哲学是不舍昼夜,山地的哲学是不知日月。

——《行者无疆》

(9)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君临万物的高度,到头来只构成自我嘲弄。我已看出了它的讥谑,于是亟亟地来试探下削的陡坡。

——《文化苦旅》

(10)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声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喧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能够看得很远却并不陡峭的高度。

——《山居笔记》

(11)万般皆空无喜无悲唯余秋山雨雾缥缈依稀,千载如梭无生无灭只剩月夜鸟声朦胧凄迷。

——《文化苦旅》

(12)就像冰海沉船彻底无救,抬头看一眼乌云奔卷的图景;就像乱刀之下断无生路,低头看一眼鲜血喷洒的印纹。

——《中国文脉》

【写法提炼】

余秋雨的思辨之美,在于跋涉、博学,在于语句、气势,而跋涉、博学联袂语句、气势会把思辨哲理推向顶峰。他尤其注重大量排比、拟人和比喻的使用,无论是联系比较紧密的句子,还是有递进关系的句子都能有机地组合起来,产生富有归纳意义的层次感,瞬间提升了读者感受认知能力。

为什么余秋雨文笔恢宏、思及八方,带给人强大的气势?就是他大量使用排比和对偶的原因,逸思与现实两相结合,然后冲击力横空出世,从而形成铿锵有力、激昂淋漓、语意流畅的阅读体验和吟咏效果。在星光灿烂的中国散文疆域里,《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行者无疆》《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等,是一条条闪耀着思辨之美的河系;其中余式语言深沉凝练的气势之美,让人愈读愈深,愈深愈爱。

排比和对偶修辞手法一两次使用容易,而大量多次运用需要耗費字斟句酌的诸多心力。余秋雨不遗余力地数十次“打磨”文句,才领得荡人肺腑、砥砺反思的深长风范。余秋雨运用叩问山水河川、路在何方、我心何去何从为行文起势,在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中用排比、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逐步把历史疑问推向高潮,从历史的坐标、时间的角度将悲喜剧推向更深层面。文章增强了历史人文况味的渗入,深刻性和思辨性达到了引人入胜的境界。

“排比齐鸣”和“对偶双飞”都属散文思辨和气韵的利器所在,也是余秋雨推崇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内心情怀的具体实施。其文阅后使人思古接今,浮想联翩,感受到人性、历史和山川的沉重和作者深深的忧患意识、思想内涵。余秋雨不断用心灵追溯、思索和反问,宏大而深沉地记述着历史的痛感、泪光和觉悟,这就是为何余秋雨散文连续几十年高居图书销售榜的谜底。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余秋雨在博古通今中不断设问,又试图自我解答,用情理交融的雅致语言,将“感性”与“知性”进行串联,同时在散文创作笔法上,喜欢进行多维“思辨熔铸”。譬如在《都江堰》中,他歌颂都江堰赛过长城。长城虽美,却僵硬;都江堰的美,在于灵动,在于为世代人民提供了灌溉服务,滋养了一代代名人先贤。

余秋雨的排比齐鸣+对偶双飞+思辨熔铸,对中学生写作的启迪意义很大。首先同学们无论在开头还是结尾多用排比+对偶,不但可增加为文气势,而且语句会形成整齐均衡的视感,还能将丰富而精微的东西整体发掘,最好事先有所准备,考场上自如运用。其次跟着余秋雨逐句仿写思辨熔铸技巧,它很好地解决了同学们创设情境、概念辨析、根源挖掘、逻辑阐述等方面的欠缺,增强思辨力,让自己的作文更上一层楼。

猜你喜欢

苦旅余秋雨对偶
余秋雨投其所好
百年前,文化名人的回乡“苦旅”
余秋雨投其所好
苦旅——读《文化苦旅》有感
读书实践收获(3)
〈홀로 한가롭게 거닐다(獨自閑行)〉풍부한 인간성과 본성의 지혜
对偶平行体与对偶Steiner点
对偶均值积分的Marcus-Lopes不等式
对偶Brunn-Minkowski不等式的逆
关于Hadamard矩阵的一类三元自对偶码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