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嘉堂《三苏先生文粹》过眼录

2022-05-30张建智

书屋 2022年8期
关键词:刊本三苏苏洵

张建智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辙,字子由,号颍滨遗老。苏氏父子与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合称“唐宋八大家”。

说起“三苏”,在《渑水燕谈录》一书中,始把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并称为“三苏”。据说,苏洵,少不喜学,壮岁犹不知书,至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至宋仁宗时,苏洵与二子苏轼、苏辙至京师,得欧阳修之助,献书于朝堂,士大夫争持其文。嘉祐二年(1057)二月,欧阳修做了礼部贡举的主考官,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录取苏轼、苏辙、曾巩等人。于是,苏氏父子名动京师,文章擅天下。

苏洵擅长散文,尤其擅长政论。如《管仲论》《辨奸论》《贾谊论》,其代表作《六国论》,论述了春秋战国后,秦能灭六国之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苏辙受其父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也写过《六国论》,总结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苏轼称其弟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苏辙写诗也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稍逊,不如其兄。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

遥想当年,苏氏家族从四川到京城,在当年交通不便之下,不是件简单的事。这不由使我想起林语堂所描绘的那段话:他们要走水路出三峡,全长一千一百余里,七百里水路,旱路四百里,一路到京要花四个月……每走向前一步,都要经过危险万分的洪流激湍,悬崖峭壁陡立水中,达数百尺之高,时而会有在惊涛骇浪中翻船身亡的危险,就算是熟练的船夫,也视之为畏途,一不小心,就会葬身于三峡水中。

有幸,我在日本静嘉堂阅宋版书时,司库成泽麻子,一位文化气十足、长相优雅、服务很好的女史,从三楼用那特用的红木书盘,一次次上楼拿下来让我们阅读的,正是《三苏先生文粹》(以下简称《文粹》)那部大开本的宋版宝典。能在靜嘉堂阅览室中,一卷卷翻阅,读着这千年前雕版印刷的奇书,我闻到了千年前那纸墨上散发出的缕缕书香,那心情确是难于言说。

《文粹》七十卷,宋苏洵、苏轼、苏辙撰,南宋刊,三十二册,可谓世间独一无二的珍本。

国内现有藏本,是婺州所刊的小字巾箱本,现藏于国家图书馆,系明嘉靖年代之刊本。两书比较,在字里行间即窥其差异了。按国图目录介绍,此本全七十卷,二十四册,每页十四行,每行二十六字,白口,四周双边。而现藏静嘉堂的这部《文粹》,却是宋刊大字本,较今日的A4纸还稍大。因其刊本大,每半页十行,每行十八字,每页三百六十字,其版式为左右双边有界,版心白口,单黑鱼尾。

《文粹》大刊本目次分别是:卷一至卷十一,为苏老泉(苏洵)先生文。卷十二至卷四十三,为苏东坡(苏轼)先生文。卷四十四至卷七○,为苏颍滨(苏辙)先生文。其中,有卷一一至卷一八、二二卷至二四卷、二九卷至三五卷、四八卷至五○卷、五三卷至五九卷、七○卷,是后人所抄补。

《文粹》编辑三苏的“论”,都从有关儒家经典的“论”开头,卷一为苏洵的《易》《礼》《乐》《诗》《书》《春秋》诸论。卷十二为苏轼的《易》《书》《诗》《礼》《春秋》五经论。卷四十四为苏辙的《易说》三首、《诗论》、《洪范五事说》与《春秋论》。

《文粹》大刊本之目录末尾,有清道光七年(1827)李兆洛手识文,摘其如下:“此书有宋刊密字本,绝精美。此本疏朗,乃宋刊之别体,明时东雅堂奇字斋所依仿也。补写诸卷,雅洁足以相称。珍赏家之于古书,如君子善成人之美如此。李兆洛过眼因识。”

对此《文粹》大刊本,另当还有邵渊耀(隐居山房)、孙原湘(心青居士)两位藏书家撰写了识文。

傅增湘曾在日本亲见此书,他的《藏园群书经眼录》卷十八著录本,有手识如下:“《三苏文粹》余平生所见者三本,皆密行小字巾箱本。此本版式宽展,大字精严,纸墨莹洁,殊为罕觏。且老泉文后附诗二十二首,为明刊十四行本所无,尤为足珍……非如短书小帙徒备怀挟之用也。”

观此《文粹》,其藏书印章较多,如卷中有:“季振宜藏书”“张金吾藏”“虞山张蓉镜芙川信印”“虞山张蓉镜鉴定宋刻善本”“蓉镜珍藏”“虞山张蓉镜鉴藏”“宋刊奇书”“张蓉镜印”“郁松年印”“田耕堂藏”“小琅嬛福地”等珍贵印迹。

而观此本卷一首页就可见红色藏书印章九枚。其中有“季振宜藏书”朱文印记一枚,此刊本在清康熙年间为季振宜所藏。而到了清道光年间此大刊本转至上海为郁松年所藏,他名之为“宜稼堂”。

至清嘉庆年间,此书又流至张金吾“爱日精庐”收藏。

清道光六年(1826)张氏破产,藏书散出,此书又为同里张芙川所得,其藏书楼名为“双芙楼”,又钤上其妻婉真“芙初女史“印章。

而到了清同治元年(1862),此本则流转至归安陆心源氏藏。

可以说,这二百年间,此宋版大刊本《三苏先生文粹》,已经五易藏主。但三苏留下的经论、诗歌、散文,乃至他们的名字,将永留人间,万古不休。

陆游曾在《老学庵笔记》中写道:“建炎以来,尚苏氏文章,学者翕然从之,而蜀士尤盛。”亦有语曰:“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

可见南宋以来苏洵、苏轼、苏辙父子的文章广为流行,已成为社会风尚,深入民间人心。而我在异国虽匆匆读来,千年前的父子三人,那音容意气依然充溢字里行间,三苏文论合于《诗》之“大雅”“天生烝民,有物有则”。诗文证史,名物考史。千百年来,其悠久历史与深厚的人文积淀,已然成为中国文化传承的一大贡献。

猜你喜欢

刊本三苏苏洵
苏洵发愤读书
苏洵焚稿
关于“三苏”家风家训的几点探究
“三苏”文化融入高校质量文化的思考——以四川工商学院为例
从刊本到手稿——王建中钢琴作品《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研究(上篇)
“三苏”基因根植工商 传统文化润泽校园——四川工商学院打造“五位一体”“三苏”特色校园文化
论苏洵的史学成就
明代戏曲刊本插图的非叙事与图像重构
苏老泉大器晚成
西夏文刊本《三才杂字》残页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