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散文阅读的教学策略

2022-05-30徐美玲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秋天的怀念阅读教学

徐美玲

内容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阅读是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据统计初中部编版教材中散文选文共有28篇,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主导文类。被选入初中部编版教材中的散文文质兼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教学价值。随着我国课改的不断深化以及散文文体本身的特殊性,散文阅读教学受到越来越多一线教师的重视。本文以王荣生的《散文教学教什么》为理论基础,以《秋天的怀念》为例探究如何开展初中散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初中散文 阅读教学 王荣生 《秋天的怀念》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史铁生《秋天的怀念》在泼泼洒洒的菊花中落下帷幕,史铁生笔下的菊花开得浪漫,史铁生散文创作的过程,以及其在散文中寄予的情感更是打动读者。莫言评价史铁生“我对史铁生满怀敬仰之情,因为他不但是一个杰出的作家,更是一个伟大的人”。

朱自清笔下优美欢快的春,冯钟璞笔下热烈美好的紫藤萝瀑布,茅盾笔下坚忍不拔的白杨树……,都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在字里行间感动翻阅他们的人。学生在阅读朗读的过程中,感受散文独有的审美价值,获得生命的感悟。

一.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一)初中散文概念的制定

王荣生在《散文教学教什么》中提出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散文”特指“现代散文”,它主要有两种所指;1.宽泛的:除去诗歌、小说、戏剧等“纯文学”和实用性文章,并剔除通讯、特写、报告言论文章、演讲辞、科普小品、学术札记等已经独立门户的亚文类之后,剩余下来的那些作品。2.紧缩的:在上述范围之外,进一步圈出回忆录、序言、杂文、散文诗等文体特征已经比较清晰的亚文类,所剩余下来的那些作品:或者只收纳其中“文学性”较显著的一小部分,与仍“被剩余”的合并,统称为“文学性的散文”。本文以王荣生的散文定义为主,对初中部编版教材中的散文篇目进行了归纳整理。经过归纳整理,可以发现初中部编版散文篇目共有28篇,占据初中语文教材的大半江山,名副其实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主导文类。本文主要以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为例,探究散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二)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脱离文本,强调外在的言说对象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散文情理交织、形神具备,本身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本解读价值,散文阅读教学应立足于文本本身,在文本中寻求教学立脚点。但是目前在散文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脱离文本,将教学重点放在散文外在的言说对象上,比如在教学朱自清《背影》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将橘子作为教学的重点,强调橘子本身的特殊含义,将橘子的寓意挖干挖尽。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橘子”这一言说对象展开,与课文若即若离,脱离了“这一篇”的教学。最终学生对橘子本身有了深刻的理解,明白作者是如何描写橘子这一外在物体,但是却不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写橘子。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不利于阅读教学的开展。

2.脱离作者,着重抽象化的思想情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7~9年级学生的阅读目标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所收获,能够通过感受、体验作者在散文中所灌输的主体的思想情感和人生经验,启迪自己的思想,丰富拓展自己的人生经验。但是从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获得启迪,并不代表将作者的情思和经验占为己有。在一些公开课中,教师在引领教学时,经常运用这样的句式,比如在《老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请同学们将自己设想为作者,站在作者的立场去和老王进行对话,但是学生并不是作者,也不能体会作者那时那刻的情感体会,这就导致一些学生在回答的时候错误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去体会作者的情感,甚至有同学觉得仅仅是一篮子鸡蛋的事情,有必要大题小做吗?又比如学习《安塞腰鼓》之后,老师会希望同学们带着安塞的精神走自己的人生。将体认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感悟变成成为作者,但是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将学生的情感置于一边,将作者细腻的情感,复杂的人生经验上升为抽象、概念化的情感体会,实际上是远离作者。这样的教学往往导致空谈精神,老师在课堂上激情澎湃,但学生却无法深入到文本和作者。

二.初中散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散文文体理论缺乏

本文主要以初中部编本现当代散文为研究对象,散文作为一种特殊的体裁,至今为止还未发展出明晰稳定的、区别于其他文学体式的独特审美规范。大部分初中教师在教学散文时,常说的散文是形散神不散的文章,将形散神不散作为一切散文的普遍特征和基本特质。形散神不散作為散文的特点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特点。却被广大教师作为教学散文的法宝,导致教师忽略了单篇散文文本个性特征的关注,无法深入解读散文文本。将散文的教学重点放在“神”的挖掘上,甚至自己创造出文本的“神”,作为散文解读的重点。比如在《藤野先生》这篇课文的备课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明确的是这篇课文到底表达了鲁迅先生的什么情感,是对藤野先生的思念赞美之情,还是对祖国的热情之情,当无法确认究竟是那种情感时,也会根据自己的情感经验选择一种,作为教学的落脚点,作为这篇文章的“神韵”所在。最终导致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散文产生了单一的固化的理解。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放和审美的培养。

(二)教师教学模式固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日渐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在课件准备工作中,教师可以随手在网络上搜索到相关的课文篇目的PPT,影视资料或者解读范本。随手可得的教学资源,强化了教师的惰性,于是教师在教学备课时,以突破考点为目标,选择借鉴网络现成的教学设计,导致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脱轨,教学效率低下。有的老师借助于教辅资料进行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始终以固有模式为基础,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基于现有资料,浮于表面,无法推陈出新,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低,学习效率低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脱离文本本身,无法得到教学能力的锻炼,引起恶性循环。

(三)学生解读文本能力欠缺

散文具有其独有的审美特性,它形神兼备、意趣盎然,具有诗意美、意境美、哲理美、咏物美、人物美等。散文文本本身的审美价值具有很高的解读价值。但是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易于浮躁,情感变化丰富,基于初中生的阶段特性难以沉下心静心阅读挖掘文本中的深刻审美价值。并且初中生大多十三四岁,人生经历尚浅,文本积累较为匮乏,学生面对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时,不知从何处开始阅读,从哪些方面进行解读,更没办法发现其显性矛盾下的隐形价值。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固有化、模式化的教学导致学生难以提高其文本解读的能力。最终导致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只存在考试解题当中,文本解读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三.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确定散文教学的路径

1.掌握散文的整体知识

由于散文发展的特殊性,至今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前人对散文特征的概括主要集中在取材广泛、笔法灵活、不拘一格、形散神不散,都不属于散文区别于其他文体的唯一特征。虽然不能找出散文的唯一特征但是可以在不同文体之间的比较中,寻找教学的突破点。将散文与小说、诗歌进行比较不难发现,诗歌主要以抒情为主,通过有节奏韵律的文字排列组合抒发创作者的情感。小说主要以叙事为主,通过人物的塑造,情节的设置,环境的烘托,引人入胜。散文既包括叙事也充满抒情性,散文主观的记录作者所经历或体验的某些生活片段过程。综上所述散文属于介于诗歌和小说中间的一种过渡性文体。通过与其他文体的比较,可以更加明确散文的特征,依照记叙内容的差异可以将散文分为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哲理散文。教师对散文知识体系有了比较明确清晰的概念之后,在进行散文文本分析以及散文教学设计时就有了自己的散文价值观念。在系统的了解散文整体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定位和选择。

2.判断作家的散文风格特点

散文是作家运用精准的言语表达记叙自己日常生活中感悟的人生经验。风格即人,想读懂一篇散文,了解作者是重要一步。以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为例。史铁生是一位风格独特的散文家,自嘲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他的文字里充斥着对生命的热爱以及生活的哲理。比如他在写到“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作者看似是在写花儿,结合全文,以及作者生平,就不难看透文字中饱含的深情。花儿在风中摇曳生姿,各有千秋,这正是母亲想告诉“我”,却还来得及告诉“我”的内容。在之后的文字里,作者时常流露出对母亲的怀念。史铁生在创作《我与地坛》时,好似流水账一般记录自己的生活日常,今天去哪里明天又遇到了谁,并没有写“我”怎么爱母亲,也没写母亲如何爱我,但是阅读过的读者可以感受到,史铁生在看似没有关联的日常小事的描写指向的都是母亲。教师在教学《秋天的怀念》准备课时,可以将《我与地坛》作为背景材料补充,让学生在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创作手法之后再进行学习,在明确作者散文风格特点的基础下,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发现散文的具体特点

散文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挖掘出这一篇散文区别于其他散文的独特的情感价值,進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有助于最大程度发挥这一篇散文的审美价值。以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为例,这属于典型的叙事抒情散文,作者将自己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记叙在风中的花儿上面。这篇散文的重点放在抒情上面,反映作者自我情绪、情感的变化过程。情绪的变化过程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刚开始作者无法接受双腿瘫痪现实时的挫败、自暴自弃,到不了解母亲良苦用心时的厌倦、恼怒。后来作者母亲去世后的悔恨、痛苦。来年看花时的苦涩、坚韧、顿悟。当发现作者在文字中表露的不同情感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寻找不同时间不同层次下作者情感表达的连接,通过感受作者每一个阶段不同的情感变化,思考文本中作者描写情感转化的词语有哪些,作者为什么选择通过这些词语或者事件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挖掘作者在这篇散文中的情感表达内容及方式,通过朗读、聆听等方式挖掘作品的审美价值。

(二)选择散文教学的要点

1.立足散文本身,体认散文情感

教师在进行散文教学之前,首先要进行散文文本的分析,结合作者人生经验以及散文本身的具体特点进行分析,但在分析解读的过程中,教师很容易产生的一个问题,容易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教师已有的经验混淆。教师会将自己的经验带入文中,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时,教师会将《老王》的阅读经验带入情感解读中,先入为主的将老王与史铁生或者杨绛与史铁生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把阅读教学《老王》的经验带入《秋天的怀念中》,将不同的悔恨进行比较,使文章的情感及审美价值发生错位。所以在进行文本分析及教学时,教师要学会分清人我,不能用自己既有的教学经验,去过滤甚至顶替散文中的经验。教师需要明确的是教学经验不同于情感体验,对散文基础知识的认识也不代表是对具体散文情感的把控,要关注这一篇散文的具体表达,区分这一篇与其他散文的不同之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跳出已有经验的局限,更好地体认作者情感。

2.区分人我,深化情感

教师进行散文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所表达的情感,带领学生体会散文中蕴含的审美价值。但是体认不代表感同身受。以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为例,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重病残疾后的自暴自弃,暴怒无常时,不是要学生感同身受,学生所处的环境无法体会以为残疾作家的痛苦,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同学会说虽然史铁生现在生病残疾了,但是他还有生命,他不能自暴自弃。学生在这样表述的时候,就表明学生根本无法感同身受,此时教师依旧不依不饶引导学生非要去感受作者残疾后的痛苦,非要希望学生带着史铁生的坚强去走余下的路。一篇优秀的散文,它能够给读者以启迪和深思,并不是让读者去占有作者的经验。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不通过假设性问题引导学生,如假设你是瘫痪的作者面对母亲此时苦苦的哀求,你会怎么做?而是通过现实性问题带领学生换位思考。让学生思考最近这段时间,让你们感觉到最苦闷的事情是什么?或者距离你上一次发脾气有多久,发脾气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情感爆发点,比较体会作者当时的处境,产生同理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而不是代替作者表达情感。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尽量的引导学生去体会、认识作者的情感体验和人生哲理,从中有所收获,而不是去成为作者。

综上,散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且散文在初中阅读教学中属于主导性文类。进行高效的散文教学对学生和教师而言都十分重要。本文主要从散文教学已有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应当在辩体、识人、分清人我的基础上开展教学设计,挖掘散文中的审美价值,带给学生启迪。

参考文献

[1]王荣生主编.散文教学教什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李欣桐.初中现当代散文教学现状分析及优化策略[J].文学教育(下),2021(04):134-135.

[3]卢思琪.散文审美阅读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J].文学教育(下),2021(05):144-14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黄素琴.一曲关于母爱的生命颂歌——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文本解读[J].语文天地,2021(9):17-18.

[6]李姣.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中的生命意识[J].青年文学家,2020(14):22-23.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秋天的怀念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碎思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秋天的怀念》意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