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就业两端承压未来需重点关注四大问题

2022-05-30唐聪聪

中国经贸导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形势毕业生岗位

唐聪聪

2022年开年,我国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但自3月受疫情影响以来,就业形势稳中承压。短期内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就业形势趋紧,面临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双重施压。中长期需关注外部环境变化、产业链升级、城镇化水平提升等背后的就业结构问题。继续坚持就业优先政策,将应急性措施与长期政策相结合,把“稳就业”放在首要位置,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加强人力资本投资,优化劳动供给,支持新就业形态,拓展就业新空间。

一、2022年开年就业形势稳中承压,呈现三个特点

前两个月总体就业形势保持稳定,自3月开始,受疫情点影响,一些生产经营活动恢复受到影响,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批发零售等行业受影响较大,用工需求减弱,就业压力上升,具体表现为“一升、一缓、一降”。

“一升”:城镇调查失业率上升。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5%,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从具体月份来看,3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5.8%,突破全年控制在5.5%的预期目标,4月该指标进一步上升为6.1%,5月该指标上升势头有所减缓为5.9%,但总体仍处于高位;从主要就业群体来看,25—59岁成年人口3月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比上月提高0.4个百分点,4月继续上升为5.3%;从重点群体看,3月外来户籍人口城镇调查失业率达6.3%,比2月上升0.7个百分点,4月继续抬升达到6.9%,5月回转为6.6%,但由于前期失业水平持续上升到较高位置,后续恢复至合理水平仍面临较大压力。

“一缓”: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增长趋缓。前两个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63万人,超过去年同期水平。受疫情影响,3月降至122万人,而去年同期增加近150万人,4月略降至121万人,在月度增加人数方面有所减缓。总体来看,1—5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529万人,整体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长速度缓于去年同期水平。

“一降”:制造业用工趋势下降。1月、2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分别为50.1%、50.2%,制造业总体经济景气水平保持稳定。此后受疫情影响,部分企业减产停产,3月PMI降至49.5%,4月PMI降至47.4%,制造业景气水平连续下降,5月PMI回暖到49.6%,总体景气水平有所改善,但仍低于临界点。从分类指数看,1月、2月从业人员指数虽处于临界点以下,但总体稳定在49%左右,自3月开始,从业人员指数降为48.6%,比2月下降0.6个百分点,也低于去年同期0.6个百分点,4月从业人员指数继续下降至47.2%,5月该指数有所好转达47.6%,但仍处低位,制造业企业用工仍处于紧态势。

二、短期内就业形势趋紧,供给侧和需求侧双重施压

供给侧压力:高校毕业生规模再创新高将给就业形势施加压力。为有效缓解疫情对就业造成的压力,2020年国家相关政策再次强调延长应届毕业生身份,如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2年户口和档案托管,可按应届毕业生身份办理就业手续。这一系列就业政策缓解了当期就业压力,同时也将压力向后续年份转移。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将首次突破1000万人达1076万人。2022年尤其是上半年就业季,除去农民工、脱贫人口等带来的就业压力,更重要的是将面临前期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当期1076万高校毕业生和教培等行业加快转型而重新就业者的冲击。

需求侧压力:一是服务业岗位存量大幅减少。餐饮、航空、旅游、娱乐、零售等严重依赖线下的服务业受到疫情冲击较为严重仍难以完全恢复,一些现金流不好、经营不稳健的中小企业在疫情冲击下难以长久维持,市场主体受损对当期就业形势带来巨大压力。二是政策性岗位增量空间有限。疫情长期反复,诸多求职者就业观念转向体制内就业偏好,但公务员、事业单位等体制内岗位吸纳就业能力有限,如2021年国考招录人数为2.57万人,较上年仅增加1598人,2022年国考招录人数达3.12万人。但无论是总体规模还是增量,对劳动力市场主力大军来说均较为有限,且一些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编制考试受疫情影响不断延迟,进一步影响了劳动者即期就业形势。三是部分行业岗位需求增量缩紧。教培行业仍处于转型期,相关机构逐步减少人员存量和需求增量,失业效应仍在持续发酵。另外,互联网行业开始转换赛道寻求战略转型,进行人员結构优化和裁员瘦身,进一步压缩岗位需求。

三、中长期就业形势稳中有忧,需重视四方面问题

(一)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对就业造成冲击的问题

《政府工作报告》将GDP预期目标设定为5.5%左右,这是稳就业保民生的需要。但是,一方面,全球疫情久拖不决叠加乌克兰危机等进一步加剧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全球化逆潮阻碍外部经济循环,产业链供应链遭受影响,一些外贸行业遭受冲击,行业用工收紧;另一方面,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叠加国内疫情反复进一步加大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地区市场开放程度下降,国内市场遭受分割,经济内循环受阻,要素流动不畅,一些中小微企业经营受限,市场主体受损,进一步加剧就业紧张形势。

(二)宏观就业政策与微观劳动者就业选择匹配差异的问题

目前,为缓解就业压力,宏观就业政策的制定大多从理性层面出发,指导高校毕业生“先就业、再择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去艰苦地区就业。然而作为微观的劳动者个体,从个人角度出发,更多选择工作地点和薪酬符合自己理想的岗位,导致政府在宏观上的预定目标与劳动者在微观上的个性决策产生冲突,造成宏观政策效果打折扣。

(三)高端人才缺口短期难以弥补的问题

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仍处于中低端,随着创新能力的提升,我国产业链将逐步向中高端迈进,产业链结构层次变化的背后是人才结构的变化,企业将增效转型,不断提高用人门槛,提升对劳动者相关技能素质的要求。这就需要当前注重未来的高端人才缺口问题,提前布局与上游产业链相配套的高端技术人才培养机制。

(四)农业转移人口产生就业结构调整的问题

2021年末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4.72%,比上年末提高0.83个百分点,到2035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70%以上。城镇化率提升的背后是就业结构调整、大量的劳动力重新配置的问题。随着我国城镇化率快速提升,未来将有大量农业人口进城,农业人口将会持续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在这过程中部分产业行业将会面临新的就业压力。

四、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提前应对中长期就业问题

稳岗位: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对就业的冲击。一是继续将“稳就业”放在首要位置。对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继续给予税费减免、贴息减息、普惠小微贷款等相关财政和金融政策支持,稳定现有就业岗位的基本盘,防止出现大规模裁员。二是加大稳市场主体的力度。针对受疫情影响严重、未能顺利复工复产且就业损伤严重的行业企业,政府应积极出台行业性刺激政策和稳岗用工措施,扩大政策受惠面,加大失业保险支持稳岗,帮助行业企业尽快复工,鼓励引导企业主动作为,转变经营方式,采取更加灵活的用工制度。

优供给:加强人力资本投资,优化劳动力供给。一是短期注重公共服务就业保障。针对高校毕业生这一主要劳动供给源,加强就业促进服务,从信息发布、招聘组织、权益维护等多个方面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二是中期注重职业培训和人力资本提升。人工智能逐渐普及,低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就业受到更多冲击,通过开展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领域职业教育或培训提升劳动技能和人力资本,更好匹配当下产业需要,缓冲人工智能对就业结构造成的负面影响。三是长期注重供给结构优化。紧跟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产业转型,侧重于扩大未来需要的专业领域的专升本和研究生招生规模,有效应对未来的高端人才缺口问题。

扩需求:加快推进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开辟就业新空間。一方面,积极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增加就业岗位。鼓励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通过新就业形态拓展新就业空间,不断孕育新的就业岗位,扩大劳动力需求,持续吸纳新增就业人群。另一方面,发展数字经济带动全民素质提升,拓宽就业空间。通过发展数字经济,带动国家高技术人才的培养与训练,提升全民素质,逐步实现人和岗位同期提升,逐渐向产业链上游转移,减少对现有规模下就业群体的挤占效应,为未来农业转移人口留下就业空间。重视延续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优势,提前布局产业转移,利用国内产业梯度发展优势,挖掘纵深需求,有效吸纳未来农业转移人口。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

猜你喜欢

形势毕业生岗位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论我国器官移植面临的新形势及其立法需求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东南亚地区形势:2015年
最“叛逆”的毕业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