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探析

2022-05-30韩幸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人民群众以人民为中心生态文明建设

韩幸

摘 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大势所趋,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要求我们必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因此,要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完善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增强人民群众生态保护意识,创新产业绿色生产模式,深化世界各国之间绿色交流与合作,从而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根本价值遵循。

关键词:新时代;人民群众;以人民为中心;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改善生态环境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当前,全球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充分說明改善生态环境刻不容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不仅要求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健全生态文明体制,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更重要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依靠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唯有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

(一)根本目的:生态文明建设为了人民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同人民在一起,把人民利益置于首位,坚持群众路线,牢牢依靠人民群众,做到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我国进入新时代以来,人民群众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人民群众需求的转变反映出我国目前在生态治理方面仍有不足,如部分产业无法做到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两全”,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增长,从而造成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应继续发挥共产党领导的制度优势,坚持群众路线,用心听取民意,全力攻克老百姓集中反映的生态环境难题,坚定不移开展污染防治行动。经济建设是民生问题,生态文明建设也是民生问题,不仅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还要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动力源泉:生态文明建设依靠人民

“美丽中国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是人民群众共谋、共建、共享的过程,人民群众在建设良好生态环境中应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生态文明建设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独占性,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作为绿色公民,我们应该强化责任意识,积极广泛地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和推动者,提高自身环保意识,增强生态自觉,树立正确的生态理念,践行绿色低碳生活,在全社会中营造保护生态环境的浓厚氛围。同时,我们还应意识到,虽然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处于攻克难关、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如果离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中国绿色发展之路将会停滞不前,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愿景将会落空。因此,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体人民共同行动、共同努力,把宏伟蓝图变为现实,让生态文明之花在祖国大地上生根发芽。

(三)价值取向: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我们党历来坚持任何发展成果都由人民群众共同享有,这一共享理念充分凸显了人民的主体地位。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共建过程决定了也是一个共享过程,人民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符合共享发展理念的根本要求。同时,还要意识到如果无法补齐生态短板,不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无法满足,幸福感则会大打折扣,那么我们建成的全面小康社会就经不起人民和实践的检验。总而言之,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也是我们党同人民群众携手同行、共同奋斗的过程。我们不仅要让人民享受到生态文明建设精神层面成果,也要享受到物质层面成果,使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更多更好地造福于民。

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意义

(一)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和安全感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能够推动经济发展,同时也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基础较为薄弱:一方面,新中国成立之前,战火连天,硝烟弥漫,我国生态环境遭到西方列强严重破坏;另一方面,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主要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对生态环境投入微乎其微。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突飞猛进,但生态环境建设步伐追不上经济发展步伐,造成生态环境虽相较之前有了局部改善,但整体恶化局面仍未转变。因此,我们应继续站稳人民立场,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大任,要秉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理念,高度重视人民群众集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改善生态环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表明我国从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对生态环境问题给予重视并采取积极行动。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因此,党的十九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推向新高度,引领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人民立场出发倡导环境保护,高度关心人民群众生活,全力解决人民群众集中反映的环境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的殷切期望,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建美丽中国。

(三)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大背景下,中国人民的幸福早已和全世界人民的幸福紧紧相连,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做到独善其身,人类早已成为荣辱与共的利益共同体。放眼世界,尽管各国在生态治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等方面成效卓越,但地球生态环境整体恶化局面还未得到彻底改善,如果得不到根本性解决,地球生态系统将会受到严重破坏。一直以来,世界各国都在为解决全球生态问题积极探索可行之路,但在某些方面还未完全达成共识。关键时刻中国勇于担当生态文明建设大任,展现出大国风采,积极作为,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中国方案与智慧。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顺应大自然的发展规律,做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走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促使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同时,主张人类社会应齐心协力,共同应对生态环境的挑战,加强世界各国生态环保合作,创造国际多边合作平台,为全球建设清洁美丽的生态环境指明新方向,彰显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三、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增强全民生态环保意识

增强全民生态环保意识,应积极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生态道德教育。首先,政府、社会等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普及生态环保知识,使人民群众意识到目前我国生态文明面临的严峻挑战,并自觉树立生态忧患意识。充分利用各类媒介对生态环境的曝光和监督作用,及时展示生态环境治理进展情况,曝光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典型案例,帮助广大人民群众树立绿色环保意识。其次,各级各类学校应加强学生生态意识培育。课上宣扬生态教育知识,课下组织生态保护活动,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感和亲近感,形成以保护生态环境为荣、破坏生态环境为耻的观念。最后,生态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家庭是培养孩子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平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最直接、最具有影响力。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家长应言传身教,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子女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学习榜样,使孩子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家校社“三位一体”育人新格局,共进共促、协同发展,使全体人民群众把绿色环保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基础比较薄弱,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其制度体系也逐步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大多反映出体制不健全、制度不严格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为此,必须健全法律法规,增加制度供给,强化制度执行,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保制度,让制度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同时,完善生态文明体系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要对公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着力解决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堵点”“难点”“痛点”;生态文明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不能仅依靠国家和政府力量,应站在群众角度考虑问题,需要全面反映不同社会群体的生态需求,坚持群众导向,听取群众意见,制度政策要经得起人民群众和实践的检验,从而确保人民群众拥有参与权、评判权、话语权,做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

(三)创新绿色生产发展模式

推动“双碳”战略目标实现,关键是要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绿色发展模式已是大势所趋、潮流所向,制造业等产业必须进行绿色低碳的转型发展。过去因一味发展经济而付出环境代价的粗放型产业模式难以继续。当前我国产业发展方式应坚持绿色发展导向,把绿色发展要求落实到产业升级中,充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创新经济结构,提高绿色能源的开发率,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大力发展绿色产业,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减少有害垃圾和大气污染的排放;践行绿色发展观,实现产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谋求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资源的和谐统一,实现经济与环境和谐、长期发展,努力构建高效、低碳、循环的绿色发展体系。

(四)積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作出很多贡献。首先,中国同世界各国积极签署各项环保协定。独木难支,双木成林,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需要世界各国携手共进,共同应对。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积极同世界各国展开交流合作,提倡各国共同治理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中国一直大力支持有关生态治理的各种条约,遵循公平公正原则,先后签署多个文件,彰显了中国对生态治理的坚定决心。同时,中国也希望发达国家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给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援助与技术指导,分享生态环境治理心得与发展成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出谋划策,共同呵护地球大家庭。

其次,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是“一带一路”的底色。应践行绿色发展观念,加强全球环保合作,把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思想融入“一带一路”中,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同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播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思想,促进思维的变革;加强法律法规、政策、技术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归纳总结沿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与成果;加大支持力度,设立“一带一路”发展基金,推动沿线国家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为沿线国家的低碳发展贡献力量,共建绿色繁荣的“一带一路”。

四、结语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生态文明建设应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好当前建设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既要短期规划,又要着眼长远;协调好国内治理与国际合作的关系,改善国内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的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为人类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汪秀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8):11-13.

[2]陈金鑫.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整体性及其原创性贡献——基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视角[J].毛泽东研究,2022(01):76-83.

[3]吉志强.人民至上: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遵循[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8(05):41-47.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5]汪功平,吴学兵,冯倩倩.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思想初探[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38(01):1-4+8.

[6]刘洋.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绿色发展观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21.

[7]李有红.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初探[J].品位·经典,2021(12):58-60.

[8]汪勤峰.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现状及其内在矛盾——基于群众参与的视角[J].党史文苑,2015(08):71-72.

(作者系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与文化建设)

[责任编辑:潘慧琳]

猜你喜欢

人民群众以人民为中心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从天长市人民群众看军队改革所作出的思考
毛泽东群众路线与当代价值研究
网络党建工作研究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