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抗校园抑郁,我们还要走多远

2022-05-30李玉婵

师道 2022年8期
关键词:小浩防御机制心理疾病

李玉婵

一次午读课上,小浩突然趴在桌上痛哭流涕。我仔细询问了他身边的同学:上午并没有同学与小浩发生矛盾,班里也没有任何能引发他情绪波动的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也就是说,小浩只是单纯性情绪崩溃。而在此之前,表现乖巧且特别有礼貌的小浩,从未出现情绪异常的情况,虽偶尔上课会神游,但每次提醒后他总能主动认错,快速调整自己的状态。

我把小浩带到办公室,静静地等他平复情绪。恢复正常情绪后,小浩告诉我:从九岁开始,他就时不时会出现类似情况,瞬间就觉得很伤心,想哭,觉得生活没什么意思。特别是在晚上,他经常因为难过睡不着觉,但又不敢告诉父母。

小浩的语气很平淡,像在讲述别人的事情。我的心不由得一紧,职业的敏感告诉我,小浩很可能得了抑郁症,甚至已经到了需要专业医生干预和治疗的程度。这次情绪爆发背后的诉求,是他努力迈出了艰难而勇敢的一步,在向我发出求助信号。

我告诉他,不要过于担心和自责,我们的情绪和我们的身体一样,也会生病,以致我们有时会控制不了情绪,但这不是我们自身的错,是疾病引起的,是不由自主产生的。我们要做的是照顾好自己。如果难过了,就把情绪宣泄出来,如果需要帮助,老师会一直在。

见小浩能很好地接受我的话,我进一步引导:“当情绪生病的时候,有时只需要调整与休息,就会好起来。但有时情况会比较严重,不能够自己痊愈,那就需要寻求老师、家长的帮助,甚至是医生的治疗。所以,我们不应该对父母隐瞒,有时候小病不治就可能拖成顽疾。同样,因为老师并不是专业的心理老师,不能提供更多的帮助,必要时我们要求助于心理医生,获得专业的帮助。”

小浩沉思了片刻,说:“老师,我有想过跟父母说,让他们带我去看心理医生,但每次都说不出口。我妈还好,有时跟她说我心情不太好,还耐心问我怎么了。我爸脾气很爆,一听我说心情不好,就会骂我娇气矫情,说我性格脆弱,一丁点事情都耿耿于怀,没有一点男子汉气概。我现在不知道要怎么跟父母说,也不想说了。反正,那么久了,我也习惯了。”

我很难想象,眼前这个性格略腼腆的男孩,这几年内心经历了怎样的挣扎和痛苦。尤其是那一句“习惯了”,深深刺痛了我的心,我决定跟家长好好沟通。

父母的接纳

与小浩妈妈的第一次沟通并不顺利,就像小浩说的那样,妈妈果断否认小浩心理问题的存在。而且反复强调:小浩在很好的家庭环境里成长,父母一直陪在身边,家庭氛围也很轻松愉快,一家人和和睦睦,从未发现小浩有任何异常。小浩只是性格不够开朗,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不存在心理方面的疾病。沟通无果,我只好再三叮嘱小浩的妈妈要细心留意孩子的情绪和在家的安全。抑郁症患者通常会伴随着认知的失调,觉得活着没有意义,从而产生轻生的念头。这是我最担心小浩的地方。

第二次沟通,是小浩妈妈主动打来电话。那天晚上,小浩突然跑到小区的楼顶上痛哭,劝不下来,一直闹腾到下半夜,小浩平复入睡了,惊魂未定的她才打电话过来。

我把心理课上同学们观看的《开讲啦》有关心理疾病的视频,发给了小浩的妈妈。提醒她和小浩的爸爸一起观看,认真了解抑郁症的相关知识。小浩的妈妈看完视频后表示,自己先带孩子去看医生。她担心与小浩爸爸沟通不好,脾气又急又执拗的爸爸会像往常一样以恶语刺激到小浩。

我深知,得到父母的接纳,是小浩“自我接纳”的开始。只有父母从内心接纳小浩的病情,小浩才能获得摆脱疾病的勇气和力量。父母的陪伴与共情,是小浩疗愈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支持。但因自身的局限,小浩的父母对抑郁症没有正确的认识。因此,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小浩的家长耐心沟通,向他们普及抑郁症的基本常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把小浩的爸爸单独约到学校,向他科普了情绪障碍和心理疾病相关的知识。让他对抑郁症有基本的科学认识,同时让他明白,当孩子“生病”的时候,认知是非常态的。如果家长因此生气,想通过批评、指责、攻击,来教育孩子 “改邪归正”,不仅无济于事,还会加重孩子的病症。庆幸的是,小浩的爸爸反省了自己的行为,主动提出带小浩去看医生。

小浩的诊断报告很快就出来了,属于重度抑郁。医生建议吃药,定期接受心理治疗。最让我欣慰的是,小浩和父母都能理解并积极配合。

同学的正视

接受治疗后的小浩状态明显好了起来,开朗了不少。但因小浩在与同学的日常交往中,曾告诉身边的小伙伴,自己被诊断为重度抑郁,导致同学们私下里议论纷纷。有些同学在与小浩发生口角矛盾时,当面骂他“有精神病”,让小浩很难接受。

与此同时,我发觉有几个平日与小浩比较要好的女生,近期也常出現情绪低落、莫名哭泣等问题。她们都主动找心理老师咨询过,并在老师的建议下去咨询了心理医生,最终排除了抑郁的可能。但此后同学之间却总是拿“精神病”相互取笑。

初一学生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维还没有得到较好发展。同学之间既容易开过火的玩笑,带来心理伤害;又会因对自己认识不足,导致在同伴的影响下迷失甚至放弃自我。有关心理研究表明,抑郁症本身并不具有传染性,但一个人的抑郁情绪和症状会传染给身边的人,让他们出现相似的情绪问题。

针对班里的情况,我临时召开了主题班会,陪孩子们学习心理健康常识,让孩子们明白心理疾病是客观存在的,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存在心理问题。抑郁症也被称为“心灵的感冒”“情绪感冒”,有些症状会比较轻微,可自动痊愈。但有些会比较顽固,仅仅靠我们自身的力量不足以对抗“病毒”,所以我们需要求助于家人和老师,甚至需要专业医生的疏导和干预。因此,我们要正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问题。对自我的情绪主动觉察,发现自己解决不了问题时,要勇敢迈出主动求助的一步。

而对于别人的不良情绪,要学会尊重。世上最难的事情就是感同身受。所以,如果不能做到真正体谅或安慰他人,就请保持沉默,尊重他人发泄情绪的权利。从心理学上来看,心理疾病不具有传染性,但是情绪能。如果学生不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很容易因情绪发酵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会引起同学间不良情绪传染的“蝴蝶效应”。因此,正视自己的情绪和他人的情绪同样重要。我们要分得清自己的情绪和他人的情绪,并进行积极调控。

班会课后,学生之间平静了很多,大家不再拿别人的情绪开玩笑。但是他们毕竟还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不管是在情绪的自我管理上,还是正视他人情绪方面,都有很多的功课要做。如何为抑郁症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班级生态,变成班级管理中颇为棘手的一个问题,也是需要老师不断努力去攻克的新课题。

打破自我心理防御机制

情绪的反复,是抑郁症最明显的病症。在我庆幸小浩的治疗效果明显,自己可以松一口气的时候,他的状态又开始出问题了。几乎每天,他都会在课堂上向科任老师打报告要上厕所,一开始能很快回班,老师们以为只是个人生理习惯,没有特别留意,但后来小浩出去时间越来越长,以至于班主任不得不出去找他。

有一次,我出去找小浩,发现他一个人坐在校园小道树下的石凳上。小浩看见我后,马上自觉回了教室,眼睛却带着红肿。还有一次,我在楼上静静观察,发现他一个人在校园瞎逛了很久。等我靠近的时候,他眼里满是泪水。正好下课铃声响起,他脸上立马露出无法掩饰的喜悦之情。整个大课间,他都与同学有说有笑,轻松又愉快。而当我从楼上下来,想要找小浩聊天的时候,我发觉小浩在与我眼神交流的那一刻,顿时恢复了悲伤的样子。小浩的情绪频繁快速切换,让我颇为疑惑。

在小浩情绪不稳定时,陪伴他处理好情绪,是我这个班主任的首要任务。但他情绪稳定时,我应把他当成正常的孩子,该开导开导,该批评指正得好好批评指正。

在确认小浩情绪正常后,我拋出了话题。小浩自觉,接受治疗后,他整个精神状态好了很多,睡眠质量明显提高了,少有情绪低落的时刻。

我借机提出了我的疑惑:为什么这几天上课会频繁出现情绪不对,课上课下情绪落差大的状态?有没有可能不是真的出现了情绪问题,而是想逃避上课?小浩大方承认了。因为有些科目基础太差,完全听不懂,没办法集中精力。坐在教室太难受,只想以上厕所名义出去透透气。

小浩的行为属于典型的自我防御机制——个体在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也就是说,当小浩发觉自己没有办法应对学习的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便本能地启用自我防御机制,以我有情绪障碍、不能正常上课为由,来躲避学习带来的心理上的紧张和痛苦。

这种消极的防御机制虽短期内能维护小浩的自尊心,但长期频繁激活这种防御机制会消耗掉小浩的心理能力,从而使其陷入与现实脱离的困境,并不利于他摆脱心理疾病而健康成长。

然而,突破防御机制却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真正的防御机制是无意识进行的。小浩仍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治疗、进行深度的个人分析,在了解自己防御机制的前提下,才有突破的可能。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的抑郁症患病率不断上升。校园抑郁已严重危害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为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隐形杀手”。

2021年11月,教育部对全国政协《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进行了答复,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这是国家对抗校园抑郁疾病的重大措施,有利于学生抑郁症的早识别、早发现、早治疗。

但小浩的个例,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孩子要怎样才能意识到自身心理问题的存在,并积极寻求帮助?家长应储备哪些心理学的知识,才能无条件接纳孩子,给予孩子战胜心理疾病的勇气和底气?学校“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时,应采取怎样的方式和手段,才能照顾到当事学生的感受和意愿?老师要怎样进行班级建设、组织集体活动,才能增强抑郁症孩子的心理归属感?

对抗校园抑郁,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责任编辑 晁芳芳

猜你喜欢

小浩防御机制心理疾病
防御机制在医学生抑郁的性别差异中的中介作用*
山不让尘,川不辞盈
莫擅自贴上心理疾病标签
能治疗心理疾病的耳机
研究称心理疾病史与癌症死亡风险相关
我的爸爸是谁
一个被妈妈厌恶的小孩
藏族和汉族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对照研究
躯体形式障碍患者治疗前后防御机制的对照观察
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