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那北《每天挖地不止》婚姻关系中的女性意识
2022-05-30吴庆晓
吴庆晓
关键词:女性 婚姻 女性意识 女性发展
《每天挖地不止》是作家林那北精心写作的长篇小说。作者通过写三段婚姻中女性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表现不同程度的女性意识,在小说中作者弱化了男性的色彩,谢春妹、于淑钦、何燕贞作为典型形象跃然纸上,展现了现实生活的一般状态。
众所周知,在我国古代社会,女性的地位十分低下。“男尊女卑”是婚姻关系中的主流观念,儒家思想所提出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成为妇女行为的标尺,男性是家庭和社会的主导,这种地位的严重倾斜导致了女性和家庭的悲剧。随着近代解放思潮的兴起,女性意识才渐渐觉醒。
在小说《每天挖地不止》中,作者所描述的三个女主人公在婚姻关系中表现了各自的思想意识,性格刚强的谢春妹主导了自己的婚姻,她将对生活和感情的不满转化为对自身的救赎,这个人物对命运的反抗以及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使作者内心得到一丝慰藉。中年的于淑钦也具备一定的自我意识,她可以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只是这个选择最终仍依赖于男性。从小被送进乌瓦大院的何燕贞则是女性悲剧命运的写照,她没有选择的权利,也放弃了对命运的挣扎。作者通过三人的生活状态展现了当下社会女性生活的普遍现象,继而发出对女性自我意识缺失的悲叹。
一、婚姻中的女性意识
自我意识被理解为一种拒绝承认性别间不平等状态是必然的和不可改变的认识。本文所想要表达的女性意识主要体现在婚姻关系中女性对自身发展的认识,能够平等地看待男女之间的关系,从本源上肯定自己,对自己的发展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与规划。本文通过对林那北的小说《每天挖地不止》中主要人物的分析向读者表现生活中女性意识的不同表现状态。
(一)独立洒脱的谢春妹:在自由婚姻中寻找自我
在小说的描述中,谢春妹是一个自我意识很强的女人。在婚姻里,她选择和自己喜欢的赵礼成在一起,哪怕父亲把刀置于胸前用生命威胁她,她也没有妥协。这种坚持自我的倔强不禁让其母亲感叹:“你的命真好啊!”谢春妹是幸运的,她挣脱了那个时代父母包办婚姻的命运,但同时也是不幸的,她坚定选择的爱情没能善始善终。
面对赵礼成对婚姻的背叛,她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将精力倾注在自己身上。她没有因为被抛弃而扮演孤苦伶仃的可怜虫,而是越发光鲜亮丽,穿戴精致。她也没有因此迁怒于婆婆,即使婆婆由于赵礼成的离开对她破口大骂,在婆婆去世后仍然为其选择风水上佳的吉穴安葬,她没有表现得像当时的普通妇女那般哭天喊地,而是在大家都等着看笑话的时候利用丈夫汇来的钱建起乌瓦大院,还制出了一件件精美的漆器。这一举一动都是对丈夫的报复。就像《小妇人》中写道:“女人,她们有思想,她们有灵魂,还有心灵,她们有抱负,她们有才华,还有美貌,我讨厌人们说女人只适合去爱。”除了爱情,女人还拥有她们自己。
虽然对爱情满怀向往,但是谢春妹没有迷失自己的方向。她敢爱也敢恨,对比两次送别赵礼成的場景,第一次走时,“谢氏单薄的身子先是戳在台阶上,接着跟着船向下跑”;第二次“她没有送到码头上,没有眼不眨地看着船驶远还久久不肯离开”,沉默是对这段关系最致命的回击,也是谢春妹自我意识的强烈体现。在谢氏大儿子赵聪圣想要离家寻找洁净之地时,谢氏曾对其说:“最洁净的地方就在自己的内心。” 可见,谢春妹自始至终都在遵循自己内心的意愿,清醒的头脑和坚硬的心使谢春妹在当时的女性群体中独树一帜。林那北赋予主人公主动性,在小说里他们的生活看似有一种固定的发展方向,但是作者却让他们拒绝方向感,突出个体意识,努力寻求自己的道路,才能使庸俗而平淡的现实生活多一丝鲜亮色彩。
在这段因为爱情而结合的婚姻里,谢春妹作为一个独立清醒的女性没有让读者失望,她让读者感受到一个女人该有的自我意识和刚强性格,女人从来都不该是男人的附属品。只有当一个人意识到了自身的存在,才能真正赋予生命意义。
(二)虚荣世俗的于淑钦:在组合婚姻中保全自我
于淑钦出现在赵家的时候已经年过半百,此时的赵定力也已经七十岁了,两人的结合显然不是因为爱情,对于赵定力来说不过是给自己找一个陪她说话的伴,给沉默的乌瓦大院增添一丝生命的气息。对于淑钦来说,嫁给赵定力是为自己的后半生找一个安定居所。
在这段婚姻里面夫妻二人的交流是围绕一个“铁罐”展开的,这是赵定力为了留住于淑钦所虚构出来的财富。作者通过写于淑钦得知“铁罐”后的一系列反应,讽刺现实中存在的虚荣现象。于淑钦是个聪明人,她知道自己在中年时期需要什么,但这种清醒又区别于女性独立的自我意识,于淑钦更多的是依靠他人来保全自己。
作者用了大量文字描写于淑钦:“ 今天怎么样啊?挖没挖?挖到了吗?”“挣那点小钱没意思。”“你爸真的告诉你铁罐埋在这里?”这些话在得知有“铁罐”后频繁出现,这是对财富的急切渴望,更是对丑恶人性的暴露。人就像是躲在面具下的魔鬼,是经不起推敲的。于淑钦的虚荣在这段婚姻里演绎得非常丰满,但是人在自私的同时又是追求和谐的。“铁罐”
将于淑钦的儿女牵扯进来后,事态的发展是她无法控制的,贪婪蛮横的儿女让赵定力的家鸡犬不宁,此时的于淑钦在经过一番挣扎后选择站在赵定力的身边。
于淑钦明白只有缓和矛盾,她才能继续依靠赵定力,才能使自己的晚年生活过得更舒适一些。所以于淑钦和赵定力的婚姻结局又是圆满的,需要陪伴的赵定力留住了于淑钦,需要生活支撑的于淑钦也得到了足够的保障。
这便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婚姻和生活做出的妥协,作者通过完满的结局抒发了对人性的讽刺以及对此类婚姻现实的无奈;也通过于淑钦与谢春妹的对比,表现了女性意识不同的发展状态。
(三)卑微怯懦的何燕贞:在包办婚姻中失去自我
童养婚, 是我国古代普遍流行的一种婚姻形式。童养媳的地位因家而异, 但大都比较低下。她们往往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 还经常遭受体罚和摧残, 有的甚至被转卖或转赠给另外的人。在林那北的小说里,何燕贞仅因父亲的一句话就被定下了命运的走向,她三岁进入赵家给赵聪明做童养媳,从此就成了一个“哑巴”。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只会长高的木偶逐渐变成一个生孩子的工具,她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除了照顾丈夫就是照顾孩子,潜意识里认为这就是女人生存的固定模式,所以一直活在谢氏的掌控之下。
女人完全依附于男人,作者通过何燕贞的形象将过去年代里的普遍现象展现给读者。不论是在两个人的婚姻里还是在整个家庭中,没有个性的女人就是一只漂在海上的扁舟,水往哪流,舟便往哪走。到水的尽头,舟也被废弃了。何燕贞好不容易生下的儿子也被婆婆硬拉着过继给赵聪圣,她试图反抗,但也只是哭泣。自我意识的泯灭使何燕贞一步步走向生命的尽头,从始至终她就像一个奴隶,丝毫没有作为自由人的生命体验,如此卑微的女性形象是那个年代包办婚姻中的典型代表。传统意义上的包办婚姻,是指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达成的婚姻,不考虑男女双方当事人的意见,全权由双方父母做主,在“父命不可违”的思想观念下,子女必须要对父母绝对服从。这种包办婚姻直接压制了子女对于伴侣的自由选择权利,而何燕贞作为童养媳不仅被压制了自由选择伴侣的权利,甚至被剥夺了自由生活的权利。不可否认,封建的社会风气是造成个人悲剧的因素之一,但是一个人生来本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倘若生来便选择服从,结局必定是悲剧。作者借此表达了对于当时社会的失望以及女性意识缺失的悲叹。何燕贞不是个例,而是芸芸众生,是普遍现象,正因如此,才突出了独立意识的重要。
二、影响女性意识的因素
女性意识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仅有来自社会环境的外在因素,还有女性自身的内在因素。林那北在《每天挖地不止》中为读者呈现了影响女性意识发展的多方面原因。
(一)传统观念
20 世纪前,中国社会长期被笼罩在“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中,即使在某一阶段曾尝试过打破这种男女偏见,但都只是在小范围内掀起波澜,没有从根本上达到男女平等的状态。五四运动的兴起有力地推动了国人思想的解放,但是由于长期遭受封建思想的禁锢,社会上尤其是农村地区,仍然处于“男人统一天下”的生活模式。
林那北在小说中所描绘的乌瓦大院就处在相对偏远的农村青江,乌瓦大院里不同时期的三代人在生活中却体现着同一个特点——男人为大。何燕贞的父亲在此方面表现得尤为鲜明:“‘你去台湾,你回关外,剩下最小的何燕贞,父亲手往江的对岸一指说:‘你去青江村的乌瓦大院。”在父亲的威严下,子女只能完全听从。何燕贞嫁入赵家做童养媳,摆脱了父亲的掌控,又陷入婆婆和丈夫的摆布。在乌瓦大院,她没有说话的权利,自然也失去了做决定的权利。传统观念下父辈的管制严重遏制了子女的自由发展,这使得本来就处于弱势的女性失去了自我意识发展的机会。
(二)生活环境
青江村地处内海码头,虽是临海,对外交通便利,但是由于经济落后,村内的年轻人只出不进。留下来的自然是学问低,素质欠缺的人,这类人的思想相对闭塞,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将自己束缚在自家的庭院之内。
何燕贞三岁进入乌瓦大院,在她的意识里,生活的范围仅仅是大院的围墙之内,每天所见到的人也都是管束自己的长辈和自己的男人。在这种环境下,她自动地将自己视为家里的工具,从不敢有任何要求。謝春妹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与她所生活的环境也是息息相关,虽然她的父亲比较顽固封建,但是谢春妹有袒护和支持她的舅舅。在其母亲要给她裹脚时,在舅舅的保护下她能够躲过封建陋习,使自己的身体自由生长。在舅舅的教育下,谢春妹还学会了男人都惧怕的漆艺。同时谢氏也有一个勇敢的、能够体谅女人的母亲,谢瑞林在得知谢春妹与赵礼成相好后将其禁于家中,是其母亲将其偷偷放了出来。这种来自外界的支持带给谢春妹自我成长的勇气,使她能够追求自己所向往的一切。
(三)生活需求
“男人赚钱养家,女人相夫教子”这种延续上千年的生活模式使大部分人对女性产生刻板印象,哺育性成了女人的专属,这一特点掩盖了女性创造生活条件的能力,她们需要男性来提供生活所需的一切。
作者笔下的何燕贞是这种生活模式下的典型代表,她没有生存的能力,只能依附于丈夫的接济,从小寄人篱下的状态也使其失去反抗不公的底气。长期的压迫以及对生活的妥协让其沦落为繁衍后代的工具,磨掉了女性应有的自我意识。于淑钦出现时已经处于中年,失去了丈夫,子女也不在身边,对待生活只图个安稳,渴望得到一份归属感。她拥有选择的权利,却选择依赖于男人,她的安全感来源不是自己的内心,而是男性。女性的自我意识发展在其身上体现于对生活需求清醒的认识,但同时对男性的依赖也体现了其女性意识的缺失。谢春妹对生活的期望是能够自己创造生活,从家庭基础来看,她所生活的条件是相对良好的,她不用像何燕贞那般为了生存寄人篱下,也没有像于淑钦那样因为年龄对生活做出妥协。所以良好的条件基础促进了谢春妹的自我成长,使其自我意识更加强烈,她所追求的是爱情,是独立,是精神上的富足。
(四)自我反思
回溯20 世纪前,中国仍然是封建落后的国家,不仅表现在物质短缺,更表现在精神匮乏。受封建礼制的影响,男权统治天下,社会地位的严重倾斜,导致了无数女性及家庭的悲剧。但是悲剧的出现并没有激起女性的深刻反省,更多的是像何燕贞一样顺应了悲剧的发生,悲剧的背后是女性自我思考的缺失,在一系列外在因素的影响下,女性的自我反思对自身成长至关重要。
何燕贞的生活是痛苦的,面对生活的折磨,她任劳任怨,从来没有反思过自己应该过怎样的生活,也从来没有想过如何去生活,她没有意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谢春妹则截然不同,不想被缠足便跑到舅舅家寻求帮助,她知道现代的社会跟以往不同,人们不应该再坚持之前的陋习。在父亲不满意自己的另一半时,她敢将刀架在脖子上以死威胁父亲,因为她知道爱情就是应该和自己心仪的人在一起,而不是只考虑门当户对,不是只让父母满意,更重要的是遵循自己的心意。当遭遇丈夫背叛时,她也能正视自己的处境,清楚自己应该怎么做,一次次的经历使得谢春妹不断成长,在不断地反思中找寻属于自己的方向,感受自身需要,增强自我意识,促进自我成长。
三、结语
林那北将具有自我意识的个体置于大众之中,在世俗的混乱中突出个人的清醒。小说主人公们的命运,与其说是性格决定命运,毋宁说是意识决定命运,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人公们行为举止的“个体意向性”倾向。人是独立存在的个体,社会是由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组成的。社会的进步,思想的开放,教育的普及等,众多原因积极推进女性意识的发展。不论是在婚姻关系还是其他社会关系中,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发展对个体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女性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