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学科发展的危机与思考
2022-05-30李成军
李成军
摘 要:当前教育史学科存在观念意识偏见等外部危机以及研究方法固化等方面的内部危机。这些危机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教育学研究范式、中国教育史学科研究成果不多等。应对危机的思路无非调整学科研究思路与方向,即推动研究的本土化。教育史研究的本土化意味着不能简单地套用西方现有的学术分析框架,必须创造自己的分析视域,具体说来,首先要有自觉的文化自主意识,然后要形成以中融西的教育史观。
关键词:中国教育史;学科发展;本土化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教育史研究新方法不断采用,新成果不断出现,可以说教育史学科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但是中国教育史学科发展和研究的危机亦随着之而来。这种危机为学科发展带来新挑战的同时,也为教育史学科研究的转变带来新的机遇。
一、中國教育史学科发展遭遇危机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教育史学科的研究和发展遭遇到新的挑战。[1]具体而言,金忠明(2005)提出教育史学科存在外部危机和内部危机。外部危机包括,观念意识偏见,如部分教育领域研究者缺乏对教育史在教育决策中功能和价值的理解,价值理性受到工具理性的普遍压制。学科的内部危机包括,研究方法的固化,教育史学理论及史料研究进展缓慢等。[2]总体而言,所谓教育史学科的危机从现象上来看主要指的是教育史学科的发展从学科地位、师资以及研究条件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危机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其一,教育史研究受制于教育学研究范式。总体来说,中国教育学的研究虽然也试图做一些教育改革的研究,如中小学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等等,但是这种研究的思路大多是规范研究。其研究范式受西方影响较大。那么,如何跳出西方范式的制约,回应研究问题及对象的本土化问题?笔者认为,教育学科研究的本土化意味着教育研究要能提出适合中国特点的理论体系。教育研究本土化的不足对中国教育史学科研究的影响就在于人们在思考中国现实教育问题时不是从中国教育史而是从西方教育史中寻找精神资源。这是真正形成中国教育史生存危机的根源性因素之一。
其二,中国教育史研究有影响力的成果不多。当前中国教育史学科及其研究总体来说取得了很多的成绩,勿庸赘述,但是,较少有研究能够从教育学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研究中国教育史的学科定位及其发展方向。教育学科的发展为中国教育史的研究提供大量的问题领域,这些问题领域就成为中国教育史寻找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及决定发展方向的重要参考。但目前尚缺乏有价值的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学科的发展受到很大影响。
二、中国教育史学科发展的基本方向
面对中国教育史学科发展的危机,我们认为,正确的方向就是本土化。周洪宇(2007)提出新世纪中国教育史学发展的“三大转向”,转向发掘本土的学术传统是三大转向之一。[3]这种本土化的需要来源于教育学学科当前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当前中国整体上进入一个历史转型时期,这个历史阶段既有与西方历史发展历程具有共同性的一面,都体现了现代社会的普遍性特点,更重要的这种转变还具有中国特色。因此,要很好地认识和分析当前现实不能简单地套用西方现有的分析框架,必须形成自己的分析视域。邓正来就这个问题所提出之“世界结构中的中国”的分析框架对我们有很多启示。[4]邓正来认为,伴随着中国对世界的开放,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地理意义上的孤立的中国,而是一个世界结构中的中国。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了世界结构之中,意味着成了“世界游戏”的一方,成为“主体性的中国”。邓正来观点其背景就是,随着中国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在世界格局中逐渐崛起,主体性的中国在学术研究上必须要参与世界平等对话,因此,摆脱西方学术话语权控制的斗争势在必行。
本文赞同邓正来关于“主体性中国”的概念。但是,主体性中国视域下的学术研究要能够立足于中国的社会,并解决中国的问题。中国的学术只有更加中国化,才能更加世界化,才能创造新的话语范式,从而取得平等话语权。
据此,本文认为中国教育史的研究应该立足于中国的社会文化及其现实,尤其是应该立足于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实际之上,寻找中国教育历史发展演变的独特规律,即形成中国化的问题视域。具体说来,中国教育史研究的本土化首先要有文化自主意识。
笔者认为,就中国的学术研究来说,这种文化自主意识在很多学科已经萌芽并在发展了,如在法学领域中朱苏力提出了“本土资源”的观念,[5]梁治平从“法律文化主义”的角度提出了中国法学的文化独特性。[6]在史学领域中杨念群认为,中国历史研究的“现代化叙事”重构了中国史学家对世界与中国关系的历史性想象,在这种视域中,中国作为“传统社会”自晚清以来一直是西方改造的对象,西方社会被有意无意地设置为中国未来的进化目标。[7]杨念群对现代叙事的批判背后隐含着一种对西方学术范式的警惕,这种警惕恰恰体现了一种本土化的文化自主意识。
本土的文化自主意识对文化有一个基本的假定,那就是不同文化是与不同社会现实相互适应与调整的过程及其结果。不同的文化面临着不同社会的基本问题,而文化本来就是不同社会的人与社会条件相互适应及其调整的过程及其结果。文化应当为一定社会秩序提供保障,也应该为处于该社会中的人提供“安身立命”之所。就中国教育实践而言,这种文化上自主意识往往会使民众在遇到现实问题的时候往往倾向于从中国教育史上去寻找问题的症结,而不仅仅是从西方教育史上寻找灵丹妙药。这种文化立场上转变将为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社会推动力。就中国教育史学科而言,立足于文化自主性进行研究,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本土化的需要,从而更好地促进自身发展。
三、以中融西:新的中国教育史观
要体现文化自主意识,笔者认为,中国教育史学科应该寻找符合中国实际特点的分析框架。其中,教育史观是其核心问题。中国自黄绍箕与柳诒徵完成第一部《中国教育史》以来,就涉及到中国教育史观问题。
杨云兰在总结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史观时认为,进化思想是诠释历史发展变革的主要理念。[8]筆者认为,贯彻在中国教育史中的进化论分析模式其实是一种文化进化论模式, (下转第87页)
(上接第85页) 主要特点就是以近代以来的教育发展要求和标准来衡量古代教育,以近代观点来解释古代的教育思想及其制度,并将古代教育的落后归结于文化的弱点或者落后等。这一点在民国时期的很多中国教育史著作中都有所体现。如民国时期发行量最大中国教育史著作之一,王凤喈的《中国教育史大纲》认为教育的演变是对环境变迁的适应,中国古代教育其社会基础是农业经济。中国古代教育是中国文化被动的产物。中国文化以家族社会为基础,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由此教育思想莫不从家族伦理出发。中国文化之经济基础在农业,故中国教育在组织及普及方面不及工商业发达之国家。他认为,中国社会各方面在近代遭到了空前之失败,因此,今后之教育应由被动而趋于自动,即应以教育的力量改进文化与推广文化。要实现此种目的,必须要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教育史即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活动的总和。[9]
再如陈翊林的《中国教育史》直接将中国古代及近代教育分为“旧教育”和“新教育”。“旧教育”的依据是专制政治,家庭经济、宗法社会和旧文化,是适应旧中国的教育,宗旨就是培养孝子忠臣,其教育思想是农国思想,因此,注定在“新中国”走向崩溃。近代政治进行了革命,文化也转变为新文化,因此“新教育”要对“旧教育”进行革命。[10]
笔者认为,这两本有关中国教育史著作背后预设了一种进化论的教育史观。这种教育史观的基本逻辑就是,认为中国古代教育决定于古代社会政治及文化,而中国进入近代社会的失败根源在于古代政治及文化的失败。进化论的范式广为近代中国人所接受。这一点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那就是近代中国被动挨打的现实。这种现实很容易被理解为“优胜劣汰”的民族存亡斗争。进化论范式积极的一面就在于通过激进的否定传统社会政治及其文化,为激烈的社会及文化变革奠定舆论及其合法性基础。这毫无疑问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但是,由于社会文化领域中进化论容易掀起激烈的反传统斗争,从长远来看,其副作用也很大。在进化论的中国教育史范式中,传统和现代被对立起来,中国古代教育易于被贴上“落后”的标签。
在对进化论史观保持警惕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教育的发展并不完全是由落后到先进的直线进化过程,而是一个教育不断适应并不断反作用于社会的动态发展过程。依据这种中国教育史观,教育史研究的中心问题就是中国教育与社会现实的互动关系,而不是是否落后,或是否先进的论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站在当代角度简单指责古人落后和不开化的倾向都是不负责任的。
依据新的中国教育史观重新审视中国教育史,会发现中国教育史具有与现在不同的历史脉络,历史事实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意义也会不同。就中国古代教育史来说,官学和私学的这种现代的划分模式未必妥当,近代教育史中近代和传统未必能分得那么清楚等等。
参考文献
[1]田正平、肖 朗,教育史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前瞻,教育研究(J)2003:(1):31-37
[2]金忠明等,教育史学科困境及其对策,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2005:(6):33-36
[3]周洪宇等,新世纪中国教育史学的发展趋势,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2007:(3):82-91
[4]邓正来,一种以中国为根据的“全球化观”的论纲(一),河北法学(J)2008:(1):2-8
[5]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3-22
[6]梁治平,法律史的视界:方法、旨趣与范式(J),中国文化,2002(19/20),155-185
[7] 杨念群主编,空间记忆社会转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15
[8]杨云兰,论新史学视域下的中国教育史研究,锦州师范学院学报(J),2003(5):125-129
[9]王凤喈,中国教育史大纲(M),国立编译馆,1945年03月第1版,14/18/263
[10] 陈翊林,中国教育史(M),上海太平洋书店,1920年第1版,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