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成长小组建设记
2022-05-30张成建
张成建
作为学前教研员,我一直希望探索一条教师一旦踏入就能持续主动成长的专业发展之路。希望在这条道路上,教师基于内在动力,主动探索,享受成长的快乐。
一、发起读写成长小组
(一)成长小组的缘起
今年4月份,疫情来袭,老师停课在家一个多月,不少老师跟我说“张老师,给我们组织线上培训吧!利用这段时间提高一下专业水平。”疫情以来线上平台的教师培训活动已经很丰富了,我也经常把一些优质学习资源转发给老师们,重复组织此类活动意义不大。
基于这一情况,结合近年来关于阅读和写作促进教师成长的思考,我决定发起一个读写成长小组,把这个小组建成一个自组织的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我按自己对共同体的期待拟了几条规定:1.小组成员每周写作一篇不少于一千字的文章;2.每月阅读一本书并撰写一篇读书笔记;3.所写作品都要公开发布在自己的自媒体账号上,并分享到微信群;4.成长小组每月组织一次线上或线下交流活动;5.未完成作业者,自动退出;6.小组成立后,不再接受新成员加入;7.小组成员尽量多元化,不限地域,不限学段。
(二)调研中反馈的问题
正式招募成员之前,我找部分教师做了个调研,大多数老师能接受这些要求,期待加入小组,同时也反馈了几个问题。
为什么每周都要写一千字?教师专业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续深入地实践、反思、阅读和写作。追求卓越的教师要习慣于随时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实践,梳理自己的教育反思,要有用文字建构自己的教育学的勇气。写作可以促进教师对教育问题的认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尤其是长篇写作促进作用更大。这是因为书面表达需要主题明确、逻辑清晰、结构完整,下笔之前作者就要对问题有整体的、全面的、透彻的理解。这正是教师成长所追求的。
一定要公开发布吗?有些老师有写日记的习惯,但没给别人看过,接受不了公开发布。公开发布有什么意义?首先,意识到将要公开发布,作者对作品的要求就会更高,除了作者的主观立场外还会带着读者立场写作。这样的写作更能促进教师对教育问题的深入思考,也更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其次,我希望通过写作,发出幼教声音。幼儿园教师埋头做了很多工作,但说出来的却很少,写下来发出去的更少。为了传递更多科学的幼儿教育理念,幼儿园教师应该主动发声,让家长、社会、政府,所有应该倾听和愿意倾听学前教育声音的人,能够听到一线教师真诚的声音。
老师提出的几点问题恰恰是最能促进教师成长的关键之处,也是这个共同体的特点所在,如果去掉了这几条,就跟其他读书小组没什么区别了。因此,仍旧保留在了正式发布的招募中。
(三)借助网络工具,组织报名分组
网络工具为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组织管理提供了极大便利。我先用问卷星做了个报名表,在公众号上写了篇招募帖,转发到朋友圈和几个骨干教师群。两天后报名截止,共有86人报名,其中临沂的幼儿园教师占了绝大部分。报名人数超出了预期,小组成员学段多元化和地域多元化的希望却没能实现。
报名完成,如何将这80多人有效组织起来是接下来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团队人数太多,成员间的交流就会较少,关系就会冷淡。86人的团队,要想形成紧密的成员关系,就得分成小组。借鉴寒假里组织线上读书活动的经验,我按照报名顺序随机把老师们分成了14组,每组6-7人。
二、自主管理成效显著
(一)减少外部干预,放手自主管理
作为教研员,我组织过很多自上而下安排的专业共同体,如中心教研组、课题组、专家组等,这些共同体更侧重任务、规则,更看重结果。我希望将成长小组建设成另一种共同体,一种自组织的共同体,更尊重教师的自主性和主动性,鼓励教师自主管理。
分完组,各组很快建好了小组微信群,我请老师们先在小组群里相互介绍,相互熟悉后每组推荐一名联系人,主要负责沟通、协调、提醒等服务工作。各小组推选出的这些热心服务别人的老师就组成了一个临时的“管理委员会”。之后,成长小组遇到需要征求意见或研究讨论的情况,大家都习惯到联系人群里讨论。
联系人团队组建之后我跟大家做了一个说明:1.除了阅读和写作任务必须按时完成,不给大家其他约束;2.各小组轮流值日,每组值日一个月,负责本月日常管理;3.值日小组要做的工作包括:每周提醒大家分享文章链接,并在周六晚8点统计完“每周一千字”文章提交情况,每月30日晚8点统计完阅读笔记提交情况;4.每月组织一次交流活动;5.月末,两组做好交接。做完这个说明后,我就把接力棒交给了1组,到现在4组正在值日,各值日小组对上一组的工作方法有继承也有创新,每个小组都将各类事务打理得井然有序。
(二)团队自我管理,制定工作流程
接下来1组的老师们忙碌了起来:制定工作计划、小组成员分工、提醒大家修改群名、查找尚未入群的老师、制作作业统计表等等。临近周六,又开始提醒大家分享文章链接、汇总作业提交情况。经过一周的探索,1组的老师们设计出一套高效便捷的工作流程:1.周三就开始提醒大家把本周所写文章链接分享到群里;2.把在线表格发到群里,提醒老师们在相应的表格里填报本周所写文章标题;3.在联系人群中发起接龙,统计各小组本周作业完成情况,与此同时各小组也按照分工提醒统计作业完成情况;4.统计完成后在群里汇报。临近月末,负责统计阅读完成情况的老师用同样的流程提醒大家提交读书笔记。这个工作流程和统计工具,为后面各组的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一直沿用至今。
(三)专家贴身陪伴,引领写作成长
成长小组组建一周后,组织建立起来了,管理办法制定好了,工作流程也基本完善了。是时候邀请指导专家出场了。我并不满足于每过段时间请专家给我们做一场讲座,我希望专家能够陪在老师们身边,用一年的时间对这群主动追求成长的老师进行沉浸式的指导,时常看见、了解、回应老师们,偶尔也能做一次专题指导。邀请之前,我对专家能否接受这样的要求也没有把握。
有想法就去试试,万一成功了呢!当我给王福强、纪现梅、王维审、陈娟、张燕、梅建芬和崔英强这些专家说明我的请求后,他们都爽快地同意了。专家们一入群,就受到热烈欢迎。专家也积极跟老师们互动起来,群里的活跃气氛又一次达到高潮。
这些专家有个共同点,都热爱写作,也因写作而成就了专业。“王福强的小院”日更一篇原创文章,出版多部专著;纪现梅老师从在农村中学工作时就通过教育写作与全国的教育专家交流,她和张燕都曾是《新教育·读写月报》的核心作者;王维审不但自己坚持教育写作,还带动了“叙事者”团队的几千名老师;陈娟名师工作室通过写作成就了大批名师。他们都是我在自主学习的路上认识的,是我的榜样,引领着我的专业成长。他们来到群里,不但能直接指导老师们的写作,也为大家树立了身边的榜样。
(四)组织开班仪式,聆听专家分享
小组成立过程非常顺利,第二周很多老师早早就分享出来自己的第二篇文章了。有老师提出来,我们这么有意义的成长小组不能悄悄地成立,得组织个开班仪式。大家热情似火,一拍即合,说干就干。本月值日的1组的老师们主动领取了开班仪式的筹备任务,其他人也纷纷出谋划策,提供支持。
4月29日,五一假期前最后一个工作日的晚上八点,我们相聚在腾讯视频会议室里举行了这场疫情期间既有高度又有温度的“每周一千字,每月一本书成长小组”开班仪式。开班仪式上各位专家轮流给我们鼓劲,梅建芬从自己的写作经验鼓励大家勇敢地写“一定要自信,一定要骄傲,一定要认为自己写得好!不要一写就先谦虚。”王福强勉励大家“不能只做默默无闻的老黄牛,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要做一只带领着我们周围的伙伴,一起走向水草丰茂的大草原的领头羊!”纪现梅从自己丰富的教育教学经历跟老师们分享“做和写是相互促进的”“做得好才能写得好”。张燕是江苏的幼儿园老师,她建议大家“什么事都体验一下,什么书都读一读”“做一个活生生的爱生活、爱小孩、爱教育的人”。崔英强园长诙谐地鼓励大家用热恋般的情感去写作。王维审理性地提醒老师们“尽可能地走向有效的专业写作”“选择适合的表达方式”“明确自己的写作方向”。计划一小时的开班仪式,持续了三小时还没结束,老师们仍旧听得津津有味。开班仪式让老师们对写作更有信心了,目标更明确了,路径更清晰了。开班仪式后,老师们的写作主题明显聚焦了,记录教育实践的文章明显多了。
三、问题、反思和计划
(一)发现问题,深刻反思
成长小组運行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小组成员间的交流越来越少,群里的信息大部分是提醒和统计作业的,关于读书、写作和教育问题的讨论越来越少;小组成员的文章阅读量较小,大部分文章阅读量不超过一百,很多文章的阅读量仅为个位数;三个月来已经有11位老师坚持不下来,退出了小组。
分析一下,这三个问题其实是相互关联的。当最初的热情趋于平静后,当自己认真写作的成果没人阅读时,当群里很长时间没有发生过与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写作相关的讨论时,这个团队对于成员来说就逐渐变得冰冷,失去了吸引力。《深度学习:批判性思维与自主性探究式学习》说“我们的学校之所以有人辍学,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人们在这些庞大的建筑中走来走去,谁也不认识谁。没有人注意他们在还是不在。你为什么要到一个根本没有人注意你在不在的地方去呢?”成人和高中生的感受是相似的,高中生会因为没有人关注,没有支持而辍学离开学校,成人当然也会因为同样的原因离开一个比学校更松散的自组织的成长共同体。这本书还说“亲密的指导和支持是降低高中退学率的关键”。当一些老师离开小组时,做为发起者的我,除了反思写作和读书任务带来的压力之外,更应该反思我有没有给成员足够的关注和支持。
(二)关注老师,看见支持
李一诺在《力量从哪里来》的演讲中说“力量从别人的认可带来的自信而来”。我从自己的写公众号的经历中也充分体验到了,每当文章阅读量上升,被转发、被点赞,粉丝上涨时,就会感受到自信,心中总是充满力量。基于自己的经验,针对当前的问题,我们做了几件事。一是推广老师们的公众号,我写了篇文章把十几个小组联系人的公众号推荐出去,同时每小组也都写一篇推荐文章,将本小组老师们的公众号推荐出去;二是建议成长小组的全体成员互加好友,相互关注,增强联系;三是建议所有老师相互关注公众号,要求所有老师的作品都要分享到大群和小组群里,引导大家经常阅读其他老师的文章并积极回应。同时我们也计划近期再做些调整,以促进老师之间产生更多联系,包括每个小组每周推荐至少一篇优秀作业、每周安排一次分享活动、疫情防控允许的时候组织线下活动等。
作为成年人的老师跟儿童一样,都需要被看见、被回应、被支持。老师们的工作是看见、支持儿童,作为教研员,我的工作是看见、支持老师。下一步我在看见、支持老师的同时,也要努力营造让老师们互相看见,互相支持的环境。
(三)初心不改,未来可期
发起这个成长小组时,我的定位是尝试建设一个能够自动运行并持续支持教师主动成长的专业发展共同体。小组成立三个月来,老师们的阅读和写作热情一直高涨。有老师说每次写完一篇文章分享出去后,就开始想下一篇要写什么,每周聚焦一个问题,分析透彻一个问题,这十多个星期过得很充实,收获非常多。有老师说自己从被自己孩子取笑“18个小时也写不出1000字”到现在挥笔就有千言,有了巨大进步。老师们写作的内容中,教育写作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了。从统计情况看,三个月共写文章1000多篇,读书200多本。有些文章还被推荐发表到省级刊物和微信公众号平台上。成长小组成立以来,不断有老师请求加入,这显示了成长小组不仅对内有促进,对外也有引领。有老师向我反馈,他们借鉴成长小组的运行模式,在自己县区和幼儿园里成立了自己的“读写成长共同体”。
这三个月的探索是个美好的开始。我希望接下来,继续在成长小组里为老师创造安全、自主、富有弹性、鼓励交流、欣赏创新的成长环境。希望成长小组能够持续激活教师内在成长动力,在好奇心的引领下,不断探索,不断突破,过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
责任编辑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