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成效、问题与对策

2022-05-30蔡潇彬

中国经贸导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易地公益性贫困人口

蔡潇彬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施以来,解决了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改善了贫困地区教育、医疗、文化等设施条件,促进了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大幅提升,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应看到,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项目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要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一、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主要成效

一是后续帮扶力度持续加大。脱贫攻坚后续帮扶接力传递,在宣布打赢脱贫攻坚战后的一年里,包括18.6万名第一书记在内的56.3万名驻村干部全部完成轮换;东西部协作结对关系得到调整完善,8个东部省市结对帮扶西部10个省区市,共投入财政援助资金228.7亿元,互派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2.3万人。精准方略接续推进,国家乡村振兴局确定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出台14个方面倾斜支持政策。中央投入力度加大,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305家中央单位向定点帮扶县直接投入和引进资金668.8亿元。衔接推动乡村振兴有序推进,2021年,中央层面出台33项衔接政策,涉及财政、税收、金融、土地和教育、医疗、住房、饮水、产业、就业、易地扶贫搬迁等,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二是预防返贫监测保障网更加牢固。为巩固脱贫成果,全国各地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不断健全,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云南以全省统一的“政府救助平台”为基础,建成“政府找”和“找政府”防返贫监测体系,守住不返贫底线,截至2022年2月底,云南省“政府救助平台”总访问量达到685.6万次,共收到群众申请19.4万件,已办结18.1万件。陕西省留坝县创新“一网络四平台”,即防贫监测预警网络、医疗救助平台、困难家庭学生资助平台、意外事故救助平台、创业就业帮扶平台,探索形成联动监测、联动帮扶、联动跟踪的协同推进模式。截至2022年2月底,当地238户647人纳入监测范围,实施线上救助86人次,发放救助资金54.26万元。搬迁群众就业保障网更加牢固,截至2021年底,全国搬迁户安置住房不动产登记全面完成,有劳动力的241.6万户搬迁脱贫家庭中已就业403.5万人,实现一户一人以上就业。

三是产业发展带动脱贫人口增收。乡村产业蓬勃发展,2021年,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超过50%,每个脱贫县都形成了2—3个优势突出、带动力强的特色主导产业,脱贫人口人均实现产业增收2200元以上。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支持乡土人才在脱贫地区创新创业,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在中央部署下,各大平台加速布局乡村产业,凝聚社会各界力量拓宽脱贫群众增收渠道,建设乡村数字基础设施,设立县域互联网就业岗位,引入数字经济产业,吸引年轻人返乡就业创业,乡村脱贫人口收入不断增长。国家乡村振兴局数据显示,2021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2550元,比上年增加1810元,增长16.9%,增速比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6.4个百分点,比脱贫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5.3个百分点。

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不到位。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各类组织管理制度尚不健全,人员隶属关系尚未理顺,群众性自治组织、治安管理、综合防控等基层治理体系不健全,公益性岗位开发不到位,导致搬迁贫困劳动力就业融入难。例如,赫章县七家湾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金穗、银穗两社区共有贫困劳动力4985人,但两社区仅有月工资1570元公益性岗位15人、800元卫生防疫消杀员2人、400元就业扶贫公益性专岗799人、“十大员”就业扶贫公益专岗(600元专岗)39人,公益性岗位解决就业率仅为17.2%,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不足,影响搬迁贫困劳动力就业。此外,有些地方公益性岗位管理不到位,岗位作用发挥不充分,搬迁贫困劳动力主体作用体现不明显,公益性岗位被视为获取扶贫基金的香饽饽,搬迁贫困劳动力难以真正发挥“当家作主”作用,难以真正融入城镇社区生活,增强搬迁贫困劳动力自我发展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的政策目标难以完全实现。

二是搬迁社区集体经济较薄弱。易地扶贫搬迁对象绝大部分都是从边远贫困地区搬迁到条件优越的城区进行集中安置的贫困人口,搬迁社区绝大多数都是新建不久的社区,常年居住群体以贫困留守人员为主,搬迁社区青壮年大部分外流就业,导致搬迁社区组织涣散、凝聚力差,难以形成有规模的集体经济,因此搬迁社区集体经济普遍比较薄弱,集体经济发展缺资金、缺项目现象明显。例如,黔东南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集体经济薄弱,带动就业能力弱,易地扶贫搬迁灵活就业人员占比达到26.8%,薄弱的社区集体经济导致社区维修基金和物业管理费吃紧,据统计,2020年黔东南州易地扶贫搬迁户共需缴纳物业费约5400万元,实际完成支付约3400万元,其中搬迁户缴纳仅约240万元,其余资金均为县级财政统筹资金和安置点社区盘活门面收取资金等。巩固脱贫效果、持续增收仍然是易地扶贫搬迁迫切需要解决的最根本问题,发展搬迁社区集体经济则是促进搬迁贫困人口持续增收的有效对策之一。

三是扶贫车间带动效果不明显。易地扶贫搬迁地区本来就存在产业基础薄弱、经济总量较小、龙头企业不多、农村农业小规模生产、分散经营仍然占主导地位等问题,近年来,受自然灾害、市场行情、疫情防控、技术指导等方面因素制约,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内的扶贫车间、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抗风险能力不强、带动搬迁贫困人口就业能力有限。例如,河池市在安置区创建扶贫车间140家,其中人社局认定的就业扶贫车间114家,扶贫车间总共安置3552名贫困劳动力,其中搬迁贫困劳动力1622名,占比仅为45.7%,搬迁贫困人口“家门口”就业增收效果不明显,搬迁贫困人口短时间内融入城市并通过就近就业扶持脱贫致富有一定难度。

三、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对策建议

一是强化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加大相关部门协同工作力度,由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地县政府统筹人社局、交通运输局、民政局、林业局、光伏办等相关部门共同开发公益性岗位,将公益性岗位分配到乡镇到村、落实到人。加大特定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优先开发保洁、治安等普适性公益性岗位,适度提高公益性岗位薪酬标准,做好已享受公益岗位搬迁贫困人口转岗就业工作,帮助搬迁贫困人口就近就业。强化公益性岗位管理,面向搬迁贫困人口的公益性岗位必须落实到人,督促用工单位及时发放易地搬迁工人工资,指导用工单位与易地搬迁工人签订劳动合同、办理社会保险,保障易地搬迁工人合法权益,帮助易地搬迁贫困人口融入当地城镇社区生活,有效增强易地搬迁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

二是扶持搬迁社区集体经济。加大对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政策和项目资金倾斜,进一步强化搬迁社区集体经济。鼓励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安置点通过盘活安置点门面、地下室,发展各类社区集体经济,在安置点投入用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资金等措施,大力发展安置区产业,培育壮大社区集体经济,通过集体经济产生的效益,统筹解决安置区劳动就业问题。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在搬迁社区发展安置区产业,培育壮大社区集体经济,通过集体经济产生的效益,统筹解决搬迁社区后续发展问题。

三是加大搬迁社区后续产业支持力度。增加中央財政专项扶贫资金规模,加大对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和就业创业资金的支持力度,在土地、融资、用电等方面给予更大的政策优惠。大力引进劳动密集型、生态友好型企业,多措施促进贫困地区安置区扶贫车间、企业的发展,让更多搬迁群众在家门口有事可做、有业可就。严格把控搬迁社区后续产业的企业专业能力,把吸纳就业能力作为搬迁移民地工业园区、扶贫产业车间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完善的劳动就业与各类惠企措施相挂钩的联动机制,引导激励后续产业企业积极吸纳就业,让搬迁贫困人口更多分享后续产业收益。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所)

猜你喜欢

易地公益性贫困人口
“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陕西易地扶贫搬迁报告
隐形贫困人口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关于准公益性和公益性水利项目PPP回报机制的探索
《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四大看点
一家医院的“公益性报告”
易地扶贫搬迁将投入6000亿元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
戴夫:我更愿意把公益性做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