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线条元素在小学生美术作品中的应用

2022-05-30张丹

海外文摘·学术 2022年8期
关键词:美术作品线条绘画

线条是美术作品创作中的重要元素之一,线条作为最基础的绘画符号,它伴随着学生的心理变化、性格特点、生活经历而产生变化。从一年级至五年级,每个阶段的学生对于线条的认识各有不同。纵观中外美术史,分析不同时期的中外美术作品不难发现,线条是美术作品中较为深邃复杂的、蕴含不同历史文化底蕴的绘画元素,是美术作品创作中的基础,也是小学生最直接、最简单地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一种绘画语言。

小学生对于线条的理解比较浅显,他们用最简单的线条表达自己内心所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兼顾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进行讲解,将深奥难懂的线条转变为浅显易懂的绘画符号,从低年级阶段的乱涂乱画到高年级的有序统一,小学生在毫无章法的绘画中逐渐领会线条的创作美感。在儿童线条教学中,教师必须掌握儿童绘画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让孩子在乱涂乱画中逐渐理解线条变化的多样性,体验线条丰富变幻的无穷魅力。

小学生在美术作品中对线条的使用颇为重要。小学美术课堂中,线条对于低段的小学生来说是抽象的、不含有任何意义的。此时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将看似无意义的线条赋予生命力,激发小学生对线条的感知力与想象力,增强对线条全面性、客观性的认识,提高小学生在美术作品创作时的激情和热情,进而提升美术作品欣赏能力。

1 增强绘画自信心

小学生从接触画纸的那一刻,便是自由随性地抒发内心的情感。线条或许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但对于他们来说,毫无章法的乱画才是最好的自我表现方式。如果教师一味地否定,小学生很可能因此对绘画产生自我怀疑的心理,轻则无从下手,重则对美术产生讨厌的情绪。小学生对于情绪情感的表达能力各有不同,但是画笔与画纸却是他们不谋而合共同表达自己的媒介,当他们拿起画笔心无旁骛的绘画时,也正是他们最投入最认真的时刻,他们此刻也是最为开心的。所有的孩子从最初接触绘画时都是最本真的,没有章法也没有经过任何训练。胡乱图画是每个孩子的本能,他们在纸上画出的线条最早是未闭合的圆圈,圆圈属于曲线,他们在无意识的绘画中,将线条的类型慢慢展现了出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曲线逐渐变成直线,长直线和长弧线相继出现,越来越多的线条跃然纸上。在这个成长的阶段中,孩子们笔下画出来的线条有粗细变化,也有长短变化,未闭合的圆圈也有大小变化,有些甚至杂乱的掺杂到一起。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他们对于某些物体用线条的形式进行绘画时,出现了直线、曲线、弧线、波浪线、锯齿线、螺旋线,那些看不出任何头绪的线条有着起点与终点,直线与曲线的交错融合,线条与线条之间的粗细变化,构成了一幅无声的线条乐章。教师应该积极地用鼓励的态度将学生绘画作品中的线条展示出来,让学生谈一谈这些线条的意义,或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引导他们说出线条所蕴含的秘密。例如,直线像笔直的公路;曲线像运动员跳跃式的痕迹;波浪线像大海里翻腾的浪花;短直线像断了线的珠子等。教师多用鼓励式、激励式的语言和态度引导学生,这样他们会更乐于用线条表达自己的情感。当一节美术课结束时,学生学习到更多的是对不同线条的感受,看到线条后能赋予它们不同的意义,线条也不再是无意义的线,而是变成学生笔下跳跃的音符。

2 提高线条表现力

不同线条的魅力是不同的,它们表现在画纸上的效果更为神奇。追溯线条的根源,它是人类出现后创造产生的。法国拉斯科洞窟中的壁画所呈现的线条粗狂有力,气势磅礴,寥寥几笔便将牛的形态跃然墙壁,这种最自然的线条形态的出现不掺杂任何教育的痕迹,也是人类最原始最自然运用线条的状态。小学生在刚接触线条时,属于天然不加修饰,机智的教师应该及时抓住小学生最初时的绘画状态,引导他们给枯燥无味的线条赋予生命力。教学之初发现小学生存在对线条的疑惑时,要灵活解决,通过问答或者同学间相互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走出线条误区。小学生无意识的运用线条进行绘画,教师可以将这种无意识引导为有意识的思考,逐渐培养学生从绘画被动的状态变为主动表现。小学生对于教师的肯定是欢欣雀跃的,所以教师要合理利用表扬或奖励,对于学生绘画中出现的线条给予肯定与鼓励,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美术的自信心,而且强化学生对线条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绘画效果更加理想。

线条的种类非常多,每种线条都有自身的特点。在绘画中表现出来的效果也大为不同。在一年级美术教材中《点和线》这一课中,除了点的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线在画面中的表现。线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线又分为各种类型:长直线,在第一步构图中运用的比较多,诸如笔直的公路、教室里的多功能电脑、学生的课桌椅;短直线:公路上的车流分割线;弧线:被大山遮住的太阳、妈妈的草帽、翻开的书本;锯齿线:榴莲的外壳、性格的两面;波浪线:海水中的浪花、餐桌上漂亮的桌布;螺旋线:一只小蜗牛背着房子慢慢爬、水中的漩涡、沙漠中的龙卷风之类。对于低年级的学生,线条还可以采用取名字的方式:笔直的长直线不知道要去哪里;弯弯曲曲的波浪线真调皮;水里的漩涡哗啦哗啦聚到一起像个无底洞;长城上面的线条今天来跟大家见面了;小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它们的大家庭是长短不一的直线。还有许多线条都可以赋予它们想象力,这样学生在绘画时表现出的线条便会更加生动。

小学生在创作时教师可以针对画面中出现的问题具体地分析解决。在学习《点和线》这课时,教师先提问学生知道的线条有哪些?学生会根据以往的绘画经验或者生活中了解的线条进行回答,可以利用开小火车的方式每人说出一两种,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打开。教师对这些答案要及时肯定,并且跟进评价,教师鼓励的语言是学生学习最关键的法宝,后面的绘画环节表现出的令人出乎预料的效果便是最好的说明。如果课前的提问学生是被动式的思考,那么练习时的绘画便是主动性的创造。这种由被动化为主动的状态正是小学生在美术课堂中最宝贵的学习习惯,教师不能一味地灌输,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无论什么学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只是引导者,学生对线条创造性的表现才是美术课堂最终要达成的理想目标。

3 线条的创造性运用

了解了众多线条的类型后,小学生对线条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随着他们的年龄增长,对于线条的理解又有了新的含义。二年级的《点线面》便是在一年级了解线条基础上的难度升级。此时步入二年级的小学生,已经不再简单地画着直线、弧线、波浪线,而是能够将这些线条进行粗细曲直的变化。当枯燥的线条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之后,所表现出来的画面效果也大有不同。二年级的学生在创作这幅《点线面》作品时,能够考虑在绘画不同的物体时,线条所表达的意义也不同。例如,绘画一幅风景画:远景群山、白云、太阳,中景溪流、岸边花草、大树,近景碎石路、散步的人群。学生在构图时,用比较粗的线条表现大树的树干,线条可能是弯曲的,在绘画树枝时运用相对比较细长的线条,线条可能时短直的;表现大树的树叶时,线条是带有弧度的,而茂密大树层层叠叠的叶子,用相对细一点的长短弧线交错表现。小溪的轮廓、群山的轮廓、太阳及白云的轮廓各有不同,在绘画时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将不同的物体用不同的线条表示,最后变成一幅美丽的画卷。任何物体都包括线条,任何块面都是由线条组成,所以在这样的绘画练习中,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会了不同的线条的不同表现方式。

纵观中外美术史,大量的传世作品中都有线条的身影。线条的创造性使用在中国画中较为常见。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中将线条的运用发挥的淋漓尽致。纵观整幅画面的布局,层次分明、疏密有致,画面中的线条颇富特色,人物绘画无论是头饰、着装都彰显着线条的节奏感,轻重缓解、粗细有致,每个人物的线条颇具生命力,线条的流畅使得整幅画卷似流觞曲水,吴带当风之特色名不虚传。感知与表达应该是儿童美术活动的核心,强化孩子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要成为最主要的教学活动[1]。在欣赏此幅作品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作品中的线条都有什么类型?这些线条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画家是如何运用这些线条进行创作的?如果换成其他的线条能否合适?通过小组讨论分析,不难得出这幅画中线条的特征,从而加深学生对线条在中国画绘画中的理解。吴冠中的《春如线》更是将线条的魅力发挥的淋漓尽致。这是一幅非常抽象的描绘春天景色的中国画,画面中并没有大家经常看到的绿树红花,画家运用不同的抽象线条去表现春天的美景:昂扬向上的大树,粗细有致的枝干,这些灵动的线条像是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又像是丝丝缠绕的枝丫,又像是生长发芽的小草红花,又像是枝枝蔓蔓的绿意萦绕。这幅画中大量线条的表现,加之彩色的墨点,春天的生意盎然便跃然纸上。春天来了,它藏在这些充满韵律感的线条中,藏在画家笔下柳绿花红的诗意里,需要用心去感知春天,用节奏与韵律聆听画家笔下的春天。这幅作品中的线条错落有致,墨色带有浓淡变化,引导学生分析这幅作品中的线条时,可以抛出以下问题交流讨论:画家笔下的春天是怎样的?画家笔下的春天美吗?美在哪里?画家是如何用线条来表现春天的?这些线条都有什么样的特点?这些线条都代表着什么?你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了吗?如果换做用其他的线条你能想到什么?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提问,学生在刚开始的措手不及、无从下手到后面的渐入佳境,逐渐体会出这幅画中线条的韵味,到最后的创作练习中学生心领神会的运用,一堂关于用抽象线条表现春天的美术课便水到渠成。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不同的思想火花,教师抛砖引玉,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线条的创造性使用目的达到,学生作品便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线条美感,充满着生命、自由与希望。国外的美术大师代表作中关于线条的应用更加广泛。印象派画家梵高代表作《星空》便是一幅非常经典的利用线条表现的绘画。画家在表现这幅作品时,弯弯曲曲的长线和短线相互交织,深蓝色的天空和柏树运用了弯曲的长线,远山、村庄和天空中的漩涡运用了弯曲的短线,这样长短交错的线条构成了一幅富有韵律感、节奏感的画面,加之色彩的搭配,星空已然不是人们常识概念中的的星空,而是变化成了充满神秘色彩的神奇宇宙。线条在绘画中的力量是无穷的,画家们除了运用色彩表达情感之外,线条也是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载体。康定斯基的《构成8号》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点线面色进行创作。在这幅作品中,线条的疏密排列、不同类型的线条共同组合到一起,线条的粗细变化、线条的起伏波动、线条的长短搭配,就像交响乐里由不同的乐器共同奏出来的一首动听悦耳的曲子。在讲解本节课时,欣赏由音乐和作品构成的视频,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对线条的理解能力。

小学生对于线条的认识、理解和掌握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著名的儿童教育美术作家李凌曾写道:欣赏儿童画有两个误区:(1)用成人的眼光解释儿童画;(2)把儿童画当成一种专业技术看待[2]。小学生处于绘画的启蒙时代,教师需要引导小学生感知线条、理解线条、创造性地使用线条。与此同时,提升小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也是美术课堂中的必修課。路漫漫其修远兮,培养小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线条进行表现的能力任重而道远。■

引用

[1] 李力加.给幼儿教师和家长的81条美术教育建议[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2.

[2] 李凌.儿童美术教育琐谈[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 2016:12.

作者简介:张丹(1989—),女,汉族,山东郓城人,本科,就职于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曲阜学校。

猜你喜欢

美术作品线条绘画
线条之美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
烧脑的线条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舞出线条之美
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