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中国古代文学传承与发展

2022-05-30薛璐

海外文摘·学术 2022年8期
关键词:古代文学受众内容

新媒体是相较于传统媒体所提出的概念,是随着社会、科技等的进步而出现的新名词,主要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实现对信息的高效、快速和广泛传播,是交互性更强的媒体形式,既实现了技术层面的数字化信息重新解构,又实现了传播方式上人文性的快速展现和发展,人们熟知的新媒体有诸如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不同的形式。而中国古代文学内容、文学作品、文学形式作为和现代人们生活具有一定距离,对于受众个体文化层次、文学基础具有一定挑战意义的知识类型,需要借助新媒体手段和新媒体优势创新传承与发展的形势、内容。

1 中国古代文学在新媒体时代传承和发展的必要性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如先秦时期的作家作品,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作家作品,都是运用文言文的形式进行记载和知识传承,想要解读其中的内涵意义和思想需要个体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有较好的阅读理解能力,且本身对于该类看起来有些复杂抽象的语句形式有较深的阅读和学习兴趣。且在网络发展背景中,快餐文化和快餐信息爆发,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不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即可获得对自己有价值、有作用的资源,此时让个体静下心来去研究文字类的内容,剖析不同作品的文学价值和属性是有一定时代性困难的。所以需要中国古代文学能够积极寻求与新媒体的合作,用新媒体思维、互联网思维重新整合内容的传递形式、传递角度,使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受众群体,更能够吸引不同群体的认知与学习兴趣。如在某短视频平台上有大量粉丝的中国古代历史介绍视频、中国艺术史发展与讲解视频等就是实现了中国古代文学与新媒体传播方式、新媒体受众信息获得需求的融合[1]。

2 新媒体对中国古代文学传承与发展的意义

2.1 凸显中国古代文学特性和价值

新媒体更加主张不同内容之间的区别,无论是账号、知识、运营方式都要凸显个性化和差异化,公众有更多选择内容的主动权,也可以选择更为细化、更为精准的内容。该种新媒体的特性则可以进一步凸显中国古代文学的特有价值,如其文学性、艺术性、人文性,其与西方古典文学的差异,其与快餐文化的差异,用该种特性的彰显可以通过标签吸引更加明确的学习与了解群体,也可以给青年受众更多了解文学知识的渠道,在精准推送之下,在定制化信息与定制化服务背景之下提高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实效性。

2.2 拓宽中国古代文学传播受众基础

在新媒体时代,每一个体都有新媒体的角色,或是信息知识的接受者,或是该部分内容的传播者,而两种角色又可以实现相互转换,这就决定了新媒体内容在理论上将每一个人都纳为了自己的受众对象。而新媒体的形式和特点又决定了即便是特定的信息传播途径和方向,其受众基础也相较传统媒体时代更多、更广、更稳定。这一方面使得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和传承的基数成倍数的增长,每一个体都可以了解不同形式的中国古代文学,如国风音乐、国风艺术、国风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又使得中国古代文学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等锁定一大批专业学习或特定了解群体,在该群体之内由新媒体信息传播方式和情感影响方式的带动,传统和发展的效果也成倍增长[2]。

2.3 增强中国古代文学的多样和实效性

提起中国古代文学,大部分人将其定义为研究之乎者也的文学,或将其简单的用骈文、奏议、传奇、通史、编年体等体裁进行划分,但具体包含哪些内容,中国古代文学对现代文学、现代社会的影响有哪些却难以描述出来。而新媒体其本身的形式多样性、传播途径多元性和传播信息快速性则可以使中国古代文学也跟随着知识形式的变化实现与不同音视频资源的整合,知识不再是文字知识,也可以是舞蹈、音乐;古代文学不再仅需要看、读或品味才能被他人了解、接受和认可,也可以通过听、介绍和创新应用走入社会生产生活的各方面。同时,不同的受众也可以在第一时间内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改编,其创新应用方式等,中国古代文学迎来了新时代发展的发展机遇,也被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3 新媒体中国古代文学传承与发展的重点

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学新媒体时代传承和发展的必要性以及新媒体对中国古代文学传承与发展的积极作用后,应当进一步思考如何将二者的优势和需求整合在一起,而该种整合与思考也是新媒体中国古代文学传承与发展的重点。

3.1 经典意义的阐释和发扬

无论是怎样进行新的变革和新的发展,其根基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含义,只是需要在新媒体背景之下对经典含义进行进一步的阐释和发扬发展,如果偏离该轨道只会适得其反[3]。

其一,要对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经典再造和经典阐释,如经典文学作品中包含哪些中国传统道德思想?该种道德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哪些关系?道德思想中的民族主义精神、文化传承内容对现代社会发展,对于培养个体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又有哪些意义?作为单一个体应当实现怎样的继承和发扬?要利用新媒体将该一系列内容挖掘出来,利用公众较为熟悉的案例或内容进行全新的解释,给人们熟悉的认知感受,也不知不觉中对人们进行文化熏陶。

其二,要重视中国古代文学中美学元素、美学经典含义的阐释和发扬,将中国古代文学与不同阶段的美育作用、美育影响和社会美学环境再造联系在一起,如舞蹈美、音乐美、文学美,提高社会整体的美学素养,让不同群体更广泛的认知到中国古代文化在传承变革中的发展意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经典作用。如《国家宝藏》就是中国古代文学、古代艺术与新媒体融合并发展的成功案例,透過节目的核心元素能够看出节目尝试在文物与人之间建立联结,拉近当代人与历史文物的距离,还会产生了解该创编节目背后文学价值、古代文化内容的生成想法,无形中为中国古代文学传承和发展积累了潜在的受众群体。

3.2 古代文学和生活的联系

新媒体信息传播与个体的日常生活、社会生活愈发凸显紧密连接性,这与人们对于中国古代文学既有的传统性、文学性认知相悖,所以在实现中国古代文学与新媒体融合中还要适当增强中国古代文学与普通生活或生活实际内容的联系。如中国古代笑话集中的部分内容就可以提炼出来作为搞笑视频或文案的制作思路,或者反过来直接呈现搞笑结果,再引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片段,用反转认知增强个体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想法,也拓宽了文学传播的途径和方向。或在新媒体平台上解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时用更生活化的思路和生活化的情感,重点挖掘原有作品中的“酸甜苦辣”,使之更符合现代生活压力、背景之下人们认知事物的心理期待和心理需求,拉近古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与人们之间的生活联系。或可利用古代文学新解等方式用现代语言、现代生活中的一些名词给其进行重新解读,如网络语言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文学人物、文学故事的融合,既给个体新的认知感受,又可以带来学习认知冲击。

3.3 古代文学和现代艺术的连接

中国古代文学也是一种艺术形式,并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的发展路线、发展特点,兼顾新时代、现代艺术的发展形式,实现两种艺术内容、艺术表现手法的衔接则可以给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与创新的新思路、新方法。

如借由成功的诗词向流行歌曲改编的模式将更多具有正能量、正向信息与情感的内容改编成脍炙人口的歌曲,用歌曲艺术形式和其传唱度也增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力,而该种现代艺术模式下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也方便专业学生学习和记忆知识,理解古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意境。另外,应积极实现高审美素养之下,力求尊重史实前提之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与影视改编等现代艺术形式的衔接,既为普通群众提供视听盛宴,又可以无形中带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同时,需要突破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与现代艺术的合作思路,将其运用到短视频的编排、艺术选秀节目的融合、舞台表演形式和网络艺术的融合之中。如取得了积极效果的《诗词大会》就是借由传统媒体、新媒体和中国古代文学内涵的融合优势既创新了节目形式,又在一段时间之内掀起了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知识,争做古代文学、古代文化继承者、发扬者的热潮。高校相关专业还应当积极寻求以实训基地、社会实践、校外实践为模型的中国古代文学与艺术设计、雕塑、摄影、三维动画等的融合,在新媒体思维之下,在跨学科应用之中凸显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价值。

3.4 古代文学新媒体传承方式的创新

新媒体传承方式中中国古代文学继承和发扬的创新形式主要集中在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传承思维的突破和改良,使之更符合现代社会民众的思想认知,使之更能够服务于人们的知识学习与了解需求。应当主动剔除掉中国古代文学中与现代思想、意识形态发生冲突的相关内容,如愚孝观念、重男轻女的夫为纲常观念,积极宣传正向的、与主流社会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有关的内容,如仁者爱人、和谐相处、居安思危等,使得古代文学作品、文学内容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科学正确的指导意义,才能够吸引更多的群体了解该部分知识,主动发扬该部分精神。

3.5 古代文学新媒体影响力的强化

针对不同创作形式、不同融合路径所取得的传承和发展效果,还应当不断强化中国古代文学新媒体影响力,使之在与不同新媒体资源、文化的竞争中有实力,有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

(1)应当突出具体传播的内容,不贪多只求精,精品内容、精品群体、精品素材,使得该部分知识活泼、生动、有趣,可以在较快时间之内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关注度,并可以在有效时间之内体现中国古代文学的作品层次、作品内涵、作品价值。(2)应多选择与青年学生、青年群体相关的精神文化类内容,看到该部分群体的学习成长潜力,利用更为活泼的、丰富的知识组成形式推动中国古代文学在自媒体时代中的发展,使之对促进社会发展进步主要群体产生深远的影响。(3)应当关注中国古代文学新媒体传播与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特性的契合度,如在文章、视频标题的选择上要有冲击力、有矛盾点,凸显主题内容,在最短时间内吸引眼球;在作品内容的选择方面虽然可以紧跟时事热点或不同平台的讨论热点话题,但不要完全被热点牵着走,应当适当的引导热点,使“自己”站在讨论话题的顶点;另外,要注重新媒体内容的原创性、排他性,既体现专业特点,又有专业趣味,在定期定量的原创更新中固定受众群体。

4 结语

中国古代文学因其作品特性、知识专业性导致容易被不具备专业知识和一定文学审美素养的群体所排斥,所以需要借由新媒体的个性化、受众基础广泛化和多样形式化特点传承和发展,才能够发挥其文学价值和知识意义。在实现新媒体与中国古代文学的融合发展中需要以经典意义阐释为基础,确保发展的正确路线,实现新媒体与专业教学的融合,中国古代文学与日常生活、现代艺术形式的融合,积极创新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新路径,并利用自媒体信息特点不断强化中国古代文学新媒体影响力。■

引用

[1] 杨晓溪.新媒体中国古代文学传承与发展问题新探[J].汉字文化,2021(12):44-45.

[2] 左硕丰.新媒体生态下中国古代文学传承与发展问题新探[J].中国民族博览,2020(24):244-246.

[3] 肖扬,李俊丽.新媒体时代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传承研究——以汉中历史文化遗产为例[J]. 中外企业家, 2020(13):233-234.

[4] 王晓辉.碰撞与融合: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传承与转型[J].知识文库,2020(10):23-24.

作者簡介:薛璐(1985—),女,黑龙江鹤岗人,本科,就职于湖南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

猜你喜欢

古代文学受众内容
古代文学圈中的“鄙视链”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韩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析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主要内容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特征分析
在文化语境中阐释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