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综述
2022-05-30张明芳
张明芳
[摘 要]“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文章主要梳理了自2014年至2021年中国知网的文献,将现有研究分为内涵本质、建议对策、教学实践、教材设计和人才培养五类,分析其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和研究对象上存在的局限性,进而对未来研究做出展望。
[关键词]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综述;研究展望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2) 08-0023-04
2018年9月,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要“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课程思政”自此成为高校育人体系的必要元素。2019 年,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要求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2020 年 6 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全面实施课程思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
一、高校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现状
在CNKI(中国知网)搜索2014-2021年的文献,将“课程思政”AND“外语”作为主题词和关键词,搜索出共计307篇文献,其中核心期刊和C刊共计收录44篇。通过文献梳理与研读,本文将高校外语课程思政研究分为:本质内涵类、建议对策类、教学实践类、教材设计类和人才培养类。
(一)本质内涵类研究
外语课程思政的实质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其本质是一种基于全员、全程和全课程联动的价值教育理念。其内涵主要包含优秀文化和时代精神。优秀文化既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包括世界优秀文化精髓。时代精神则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二)建议对策类研究
针对外语专业课程思政,何玉海提出由“顶层设计→挖掘素材→细化过程→创新评价→顶层设计”构成的四位一体外语“课程思政”闭环路径。常俊跃和李辰超提出“课程思政模式”“思政课程全外语教学模式”“专业思政教师和外语专业教师合作教学的模式”。此外,刘建达结合我国大学外语课程的特点,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外语课程改革 BIPA (Background 课程背景、Input 课程内容、Process 教学过程和 Assessment 教学评价) 模型,从背景、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对如何实施课程思政提出了具体建议。文秋芳提出双维度的外语课程思政描述框架,其纵向维度为思政范围—主要任务—关键策略,其横向维度为内容—评价—管理—教师言行。
(三)教学实践类研究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类研究主要涉及教学设计、思政要素和混合式教学。一些学者积极探讨了外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例如:杨金才认为需从国家、社会发展需求梳理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课程思政元素,围绕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彭康洲和魏玉兰探讨了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和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任务设计。丁凤等从“全人教育”理念出发,结合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框架以及外语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建立课程思政教育框架。
(四)教材设计类研究
部分学者对高校外语课程教学素材的思政内容或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外语教材设计展开研究,包括《大学思辨英语教程 写作 3》《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徐锦芬提出“分析—筛选—增补”三步骤,挖掘与拓展现有英语教学素材的思政元素。孙有中则强调通过跨文化比较培养文化自信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通过价值观思辨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用外语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文化自信和跨文化能力;通过体验式语言学习提高道德素养。然而,现有教材由于课程思政明晰度不够,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方面出现严重脱节现象。
(五)人才培养类研究
结合外语人才培养,部分高校对课程思政做出顶层设计。例如:大连理工大学的外语“课程思政”体系包括外语“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示范课建设、教学指南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标准化素材和教学指导。山东师范大学采用不同模块课程协同着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互配合的课程设置体系。此外,外国语类高校主要探讨了课程思政背景下外语人才的培养方案,例如:上海外国语大学积极推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并以“三全育人”培养体系创新外语思政教育的组织管理模式:构建“多语种”课程育人体系、“多语种”对外文化传播为主旨的网络育人体系、“多语种”海外调查实践育人体系、“多语种”新型智库为抓手的科研育人平台和“多语种”以中外经典阅读为抓手的文化育人体系;西安外国语大学重视解决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引导和文化自信教育问题,构建了“五位一体”课程思政体系;北京外国语大学针对“英法双语 +专业”国际治理人才培养,构建并应用了“一体化”思政育人体系。该体系由核心和支撑两个子体系构成:核心体系位于内圈,涵盖高校院系课表上的所有课程;支撑体系位于外圈,包括学校(班级)文化、管理制度、实践活动、家校联动等主要部分。
二、相关研究的局限性分析
外语课程思政研究从 2014 年开始萌芽,经过近几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已初见成效,但现有研究仍存在诸多局限。
(一)研究方法多是思辨性和主观性论述,实证类研究相对缺乏
现有研究主要探讨外语课程思政的意义、本质、内涵、框架和对策,为数不多的实证研究仅是从教材和教师视角进行的调查研究。首先,缺少更大规模的外语课程思政实施现状调查研究,以便发现不同类别院校和各类课程的实施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外语课程思政实施或落实的原因。然后,关于外语课程思政的路径和框架则需要大量的实证研究验证其有效性。此外,外语课程思政需要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涉及諸多教学要素,有必要对隐性课程思政教学与具体课程的显性教学关系、课程思政教学与其他外语教学要素的关系以及外语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进行更深入的实证研究。
(二)研究内容主要面向“教什么、如何教”,思政教学评价重视不足
现有研究以外语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外语教学设计与外语教材设计为主要内容,虽然有研究提到教学评价,但未把思政教学真正纳入评价环节。首先,思政元素挖掘不系统,呈现碎片化特点。应结合外语学科的人文性、工具性和科学性特点,考虑学生需求,系统研究外语课程思政内容体系,以形成由点到线再到面的立体化、系统化的外语课程思政内容体系。第二,现有研究在外语教学设计方面忽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思考和行动,难以达到言、思、行合一;教学评价要么忽略思政内容,要么思政内容没有很好地结合课程内容,出现两层皮现象。第三,外语教材设计方面的研究比较重视语料的选择、思政素材的安排和教学任务的设计,但较少把思政教学纳入效果評估环节。
(三)研究视角重视政策导向和外语学科特点,忽视学生因素
现有研究大都从政策层面论述外语课程思政的意义和重要性,并从思政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途径、教学管理、教师能力等视角提出宏观的建议或对策。在外语课程思政素材和内容上,结合外语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根据具体课程进行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无论是对外语课程思政的思辨性论述还是描述性的教学案例研究,只有个别学者提到考虑学生因素,学生特点和需求未得到重视。然而,影响外语课程思政的因素是多维的,除了政策、学科、课程、教师、管理因素外,学生因素不容忽视,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的对象、教学目标、人才目标的实现最终体现在学生身上。
(四)研究对象主要为大学英语和英语专业,面向其他语种的研究甚为罕见
除了大学英语和英语专业外,现有外语课程思政研究仅发现有德语、法语和日语教学,而且数量凤毛麟角。《国标》中共有68个外语类专业,很显然,现有研究的语种覆盖面极其有限。大学英语和英语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均聚焦于思政元素挖掘和教学任务设计,不同的是前者更注重在教材设计与开发中引入思政内容,而后者更侧重外语人才培养中对课程思政做系统的顶层设计,特别是面向全球治理人才的外语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和应用。
三、研究展望
针对上述局限性,笔者分别从本体论、实践论和方法论视角对未来高校外语课程思政研究做出如下展望:
(一)从本体论看,深入探讨外语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
本体论指研究事物的本来面貌。现有研究大多论述了外语课程思政的背景、意义、重要性或必要性,而对其本质内涵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研究不够深入。外语课程思政的落实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外语课程思政?其本质内涵是什么?根据文献回顾,一些学者探讨了其内涵,但认识不一,共涉及四种观点,即教育体系观、课程观、理念观和方法观,这四种观点从不同侧面说明外语课程思政的本质。外语课程思政同思政课程一样都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在人才培养中发挥育人的作用,而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复杂工程,涉及各方因素,这就需要从整体观视角综合探究其本质内涵。具体说,就是分别从宏观的育人体系、中观的课程体系和微观的教学设计探讨外语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
(二)从实践论看,丰富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及其实证研究
实践论是研究具体实施某一计划的原则、方法和步骤。一些学者结合某门外语课程的具体教学实践探讨了如何在具体课程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提出了具体的原则、方法和步骤。总的来说,这样的教学实践探索还处于初级阶段,数量不多,主要涉及综合英语、文化类、文学类课程,其他翻译类、语言学类课程的实践探讨甚是罕见,而且涉及的语种以英语为主,少量涉及德语、法语和日语,基本上是基于个人教学经验的案例分析和总结。除了思政元素挖掘和教学路径外,在教学实践中还要注重如何把思政目标自然融入教学评价、如何将其由课堂延伸至课外、如何利用“第二课堂”实施课程思政,逐步实现言、思、行合一。未来的研究需要在更多类型的课程和更多语种范围展开更加丰富的思政教学实践,并实施理论驱动的实证研究,以便为外语课程思政的理论探索提供更全面、更翔实的实证数据。
(三)从方法论看,加强外语课程思政的多维视角研究
方法论指研究达到某一目标的有效途径。现有研究大都根据相关政策和外语学科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师能力等视角论述了外语课程思政的实施途径。从整体看,外语类院校注重面向全球治理人才的顶层设计研究,而面向大学英语的课程思政研究更侧重教材设计与课程思政框架或模型,如:双维度外语课程思政描述框架,大学外语课程改革BIPA模型。未来研究在做好顶层设计研究的同时,要继续加强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研究,同时还要重视提升外语教师的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课程思政应纳入外语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须把价值引领与品格塑造融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做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使学生达到学思结合和知行统一。外语课程思政改革是一个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过程,既要从综合视角进行系统的顶层设计研究,又要从不同视角进行大量的教学实践和深入的实证研究,未来研究要继续深入探讨外语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丰富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及其实证研究,加强外语课程思政的多维视角研究,从而形成从本体论、方法论和实践论视角对外语课程思政改革系统化研究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常俊跃,李辰超.发挥外语专业自身特殊优势,促进思政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J].外语电化教学,2020(6):17-22.
[2]崔戈.“大思政”格局下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9(7):138-140.
[3]丁凤,王蕴峰,欧阳护华,梁静璧,潘春梅,冯蔚.全人教育理念下的课程思政——以“交际英语”课程为例[J].中国外语,2021,18(2):91-96.
[4]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5]何玉海.关于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与实现路径的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10):130-134.
[6]姜锋,李岩松.“立德树人”目标下外语教育的新定位与全球治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外语电化教学,2020(6):27-31.
[7]刘建达.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大學外语课程改革[J].外语电化教学,2020(6):38-42.
[8]罗良功.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本、质、量[J].中国外语,2021,18(2):60-64.
[9]彭康洲,魏玉兰.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演变逻辑和新路径:基于大纲的审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3):54-57.
[10]孙有中.课程思政视角下的高校外语教材设计[J].外语电化教学,2020(6):46-51.
[11] 王卓.课程思政对外语专业课程建设的导向性与媒介性[J].山东外语教学,2021,42(1):59-68.
[12]王欢.全媒体时代出版高等教育“课程链”的构建原则与创新路径[J].出版发行研究,2020(5):24-29.
[13]文秋芳.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中国外语,2021,18(2):47-52.
[14]徐锦芬.高校英语课程教学素材的思政内容建设研究[J].外语界,2021(2):18-24.
[15]杨金才.新时代外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2020,41(6):11-14.
[16]岳曼曼,刘正光.混合式教学契合外语课程思政:理念与路径[J].外语教学,2020,41(6):15-19.
(责任编辑:刘洁)
A Review of Studies on Foreign Language Courses with Ideological-political Elements
Zhang Mingfang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bstract: Courses with Ideological-political Elements play an essential role in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for it relates to the talent cultivating quality. This paper collects the literature works of CNKI from 2014 to 2020 and classifies them into the five types including connotation and essence, recommenda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teaching practice, textbook desig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imitations in research contents, methods, perspectives, and subjects, and then looks forward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Key words: Foreign language course with ideological-political elements; Research review; Research prosp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