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断裂
2022-05-30
作者以考古遗迹、文物为切口,通过对文明的几大要素——都城、陵墓、礼制建筑与礼器、文字的耙梳,以及对国宝、遗迹的展示,全景式展现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以及不同时期、不同族属建立的不同王朝,对中华民族一致的国家认同。
在世界历史上,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或地区并不少见,甚至有些地区还有更为久远的文明历史,如西亚的两河流域文明、北非的古埃及文明、南亚次大陆文明等。但是有着“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国家或地区,应该只有中国。这“不断裂”是指作为同一个国家而言,其国民的人类遗传基因与国家文化基因两个方面的历史一直延续不断、世代传承。
遗传基因
根据最新的中国遗传学研究成果,五千年来(或者可以说更为遥远的远古时代以来),东亚地区的古代中国国民的遗传基因延续不断,目前中国境内的绝大部分人的基因与五六千年前的黄河流域中游地区人群基因相近。复旦大学人类学实验室研究发现:
有着共同的文化和语言的汉族,人口超过了十一亿六千万(2000年人口统计),无疑是全世界最大的民族。因此汉文化的扩散过程广受各领城研究者的关注。通过系统地对汉族群体的Y染色体和线体DNA多态性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汉文化向南扩散的格局符合人口扩张模式,而且在扩张过程中男性占主导地位。
这就是说,在东亚的现代中国的先民,从血缘系统来看,他们数万年来一直未变,尤其是最近五千年来的人群基因,更是集中在黄河流域中游,李辉、金力教授的《Y染色体与东亚族群演化》一书指出:“在距今5000~6000年,华夏族从汉藏语系群体中分化出来集聚在黄河中上游盆地,这就是汉族前身。”这里的远古时代男人,对现代中国人,特别是对中国南方人的基因贡献尤为突出。也就是说,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缔造者主要是来自黄河流域中游的古人。
中华姓氏发展
姓氏学是通过人们之间的姓氏研究彼此血缘关系。利用姓氏学研究文明与人群、族群、国民的彼此关系,中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有專家研究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姓氏的国家,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姓”已产生。公元5世纪晚期日本开始产生姓,但是直至明治维新时期,1875年日本政府才颁布法令,实施户籍登记,要求每一个人必须有姓。欧洲大陆普遍使用姓的历史只有四百年。欧亚交会地的土耳其有着古老的历史,但是直到1935年,人们才以法律形式规定使用姓。
中国人的姓氏出现不但有着久远历史,而且姓氏十分集中。据统计,在“当今中国流行的前200个姓氏中,出自炎帝姜姓系统的姓氏约占10%,出自黄帝姬姓系统的姓氏约占89%”,也就是说当今中国人应有99%为炎黄子孙。上述中国国民姓氏情况充分说明,中华儿女自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一代又一代传承、缔造了五千年不断裂的文明历史。
黄帝祭祀
中国历史上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祀”即祭祀,可见祭祀是国家“大事”。祭祀属礼制活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文献记载,黄帝建立了有熊国,成为“天子”,中国历史上的帝王自认为是“上帝”(即“天帝”)的儿子,所以帝王以“天子”自称。黄帝建造了礼制建筑,开启了国家统治者祭祀“上帝”的礼制活动。宋代文献《路史》记载:“黄帝开国于有熊,作合宫,建銮殿,以祀上帝,接万灵,以采民言。”黄帝的继承者,颛顼、帝喾、唐尧、虞舜继承了祭祀“上帝”的礼制活动,不过他们不只是祭祀“上帝”,同时祭祀黄帝。《竹书纪年》记载:“黄帝仙去,其臣有左彻者,削木作黄帝之像,帅诸侯奉之。”这一祭祀传统被五帝时代之后的夏商周三代继承下来,《国语·鲁语》把三代祭祀黄帝视为“国之典祀”,也就是国家祭祀。以后各个时代的不同王朝均通过不同祭祀形式,认同黄帝及尧、舜、禹是中华人文始祖。
社会主导文化与国家文化
从五帝时代、夏商周,到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其间有数十个政权代表的王朝政体,它们与国家政治息息相关的文化,在五千年国家历史发展中一直延续,成为中华文明的国家文化基因。而国家文化基因应该主要体现在国家文化上,或者说社会主导文化上。
其物化载体表现形式如国家“择中建都”、都城“择中建宫”、宫城“择中建庙(宫庙)”,都城、官城“辟四门”,都城城门与宫城正门均为“一门三道”等。上述所有“形而下”的物化载体,折射出的是“形而上”的中国人的“中”“中和”核心理念与“家国一体”“国家至上”思想。
文字延续
学术界大多认为距今五千年左右,中国的汉字已经出现,中国各地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与末期遗存中的不少符号已经具有文字特点,如山东考古发现的丁公陶文等,有的学者称之为早期文字。再晚些的,如距今约4300年至39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城址中,在考古发现的陶器之上书写的汉字,而且其一直延续到现在。殷墟甲骨文,可以说是已经成熟的汉字。继之,考古发现的西周青铜器铭文、东周陶文与盟书、简牍、帛书上的文字等,是在商周甲骨文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大篆、小篆及“六国文字”。
秦始皇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后,采取了统一文字的国策,为维护中国的统一、增加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做出了永载史册的巨大贡献。正是秦始皇统一文字于小篆,经汉唐时代由小篆至汉隶、楷书,至今使汉字成为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突出代表。其可贵之处在于,中华文明之文字延续五千年而现在继续作为国家文字使用,在古今世界各地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字使用历史上,类似情况是极为罕见的,甚至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诚如有的学者所说: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印度的哈拉本文字,虽然我们今天从博物馆和遗址中能够欣赏到这些古老文字的残片遗迹,但它们都是已经死去了的文字。而汉字作为人类四大文明中唯一延续下来、不曾中断的文字,至今仍在使用……腓尼基人发明的22个字母,经东罗马帝国发展为拉丁语,再经西罗马帝国发展为希腊语,然后经过漫长的中世纪直至文艺复兴,欧洲遍地开花,形成各自国家不同的语言文字。
由中国文字所书的中国古代文献,在世界史上更极具特色,其中的“二十四史”更是独一无二的是全世界唯一的有着五千年不断裂历史的国家主导编撰的完整历史文献,是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科学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