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进家庭,成才路上德先行
2022-05-30陈建军魏善春
陈建军 魏善春
摘 要: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父母则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任教师。由于家庭成员间稳定的关系和固有的文化传递性,让家庭教育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主体。在当今时代发展的大潮下,家庭教育出现了诸多弊病,本文从传统文化进家庭,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这一角度,展开具体的论述。
关键词:家庭教育 传统文化 有效传承 立德树人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8.032
教育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不仅仅指学生在学校接受教师的教学指导和心理疏导,还应该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时段。从学生所接触到的场所和人群来看,家庭和社会也是实施教育的有效场所和途径。而家庭教育,以其和学生之间的紧密关联,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它的社会功能不仅仅是繁衍后代,延续血脉和种族,更重要的是,也承担着教育下一代的重任。从家庭成员的角度来看,父母或者长辈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传承文化和精神的有效载体,他们承担着言传身教的责任,对家庭中的未成年人具有榜样和引领的作用。
而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在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维护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国家和民族精神的发扬等角度,均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我们应该力争让传统文化教育走进千家万户,使其为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完成新时代的育人任务发挥其特定的作用。
一、认清传统文化进家庭的现状
然而,在对传统文化进家庭的调研中,我们发现,现状并不乐观,具体表现为:
1.传统文化家教意识日趋淡薄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种教育同时进行,而又各有侧重。家庭教育的职能更为全面,那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则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那么家庭教育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自然也是最为广泛和深远的。但是随着物质文明的日趋进步,我们也面临着传统文化被抛却和丢失的困扰。例如,很多学生不懂得基本的孝道,将自己本民族的传統风俗习惯抛之脑后,甚至漠视传统的家庭亲情伦理、基本观念。可以说,以往那种强烈的家族荣誉感和一体性早就变得支离破碎,甚至荡然无存。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在有些同学的眼中,甚至沦为了一场笑话。从以上种种的表现能够看出,在家庭教育中,这种最基本的传统文化影响越来越微弱,秉承传统文化的思想也越来越淡薄。教育中最基本的教育和传承的功能正在弱化,显示出一种强烈的无奈之感。
2.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对家庭教育的影响。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深深滋养了每一个中华儿女,是我们民族蓬勃发展的精神支柱和根本源泉,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形成了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和灵魂。这种深深的烙印应该刻在每个人的灵魂深处,影响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成为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血液中流淌的强大基因。然而,由于人们意识上的偏差,对于传统家风家训的传承,或者是先哲圣人精神理论的学习,已经淡出了许多人的视野。现在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三口之家,或者是四加二加一的模式逐渐成为主流。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子女,这一个孩子在家庭中就像小皇帝、小公主,家长对他们言听计从,溺爱放任。孔融让梨的故事原来被人们争相传颂,而现在却被许多家庭排斥。可以说,人们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也产生了怀疑和抛弃的态度,致使学生的发展遭遇诸多障碍。
3.许多家长的教育理念存在认识偏差
在如今的家庭中,不少孩子缺少生活的主要理想和目标,意志力薄弱,面对困难,止步不前,毅力不足;面对事情,只顾个人得失,缺乏基本的社会公德和品格修养;没有同理心,缺少责任感,表现出任意妄为,自私自利的特征。以上的种种行为,有些甚至来自家长的引导。当孩子出现上述种种不良倾向时,家长不仅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甚至还有意袒护和包庇。这样做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同时,在家长身上,也表现出的诸多的不良行为习惯,这便让子女缺乏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例如成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拜金主义、及时行乐主义,这是对传统文化思想的极大冲击,也是对孩子心灵和灵魂的一种污染,导致家长和孩子在基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等方面,违背主流价值观。
另外,当今社会上的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也比较明显,家长们只抓孩子的成绩,对于其道德修养却关注甚少,这也是与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目标相背离的。
二、传统文化进家庭的有效策略
党中央国务院强调,强大的文化自信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决定性作用。我们应该积极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做好继承和发扬工作,才能够不断实现制定的各项目标。
1.学习和掌握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
如何有效把传统文化融入家庭教育,发挥出家庭教育的强大力量,是我们每一位德育工作者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因此我们应该做好宣传工作,探索出科学有效的实施方法,真正让传统文化成为每个家庭的自主选择,并且积极践行,促进落实,最终打造彰显传统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家庭。
如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家长,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如果父母的“三观”不正,自然培养不出一个品行端庄的孩子。因此,若要有效促进传统文化进家庭的工作,就要对家长的教育方法进行指导。可以说,科学有效的方法决定着教育的效果。首先,我们应该向家长传达这样一种理念,即最基本的言传身教和以身作则。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父母就像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模仿他们的行为方式,学习做人的道理。作为家长,不能言行不一,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如果家长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要率先垂范,给孩子做好各个方面的榜样,我们尤其应该注重隐性教育的作用,从日常小事中着眼。正所谓家庭无小事,事事皆育人。家长要成为孩子优秀的榜样。
让家长成为孩子的模仿对象,为家庭行为树立准则,需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凡是历史上长盛不衰的世家大族,后世子孙人才辈出,无一不重视家庭教育,且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极具特色的“家训”。所谓家训,又称之为家诫、庭训、家范,是家族中的长辈对后辈的训示和垂诫,值得一提的是,家训并非只针对后辈,对家族中的所有人都适用,具有覆盖性。因此,家训就是治家之仪轨,修身之准则,所有家庭成员都要遵守,是“一家之法”。对于大家族来说,家训是家庭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既有导人向善的一面,也有严厉禁止的一面,是激励与惩罚的双向并举。历史上著名的家训很多,而那些经典荟萃的家训,经过滚滚历史洪流,历久弥新,时至今日,依然具有良好的教育性、启发性。比如说,《朱子家训》,又被称为《治家格言》,开篇即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现代人不至于黄昏就上床睡觉,但是作为家长,早睡早起,勤于整理内务,保持家庭的整洁,不也是为孩子作出表率吗?“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现代社会,物质供给充足,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是,虽然衣食不愁,可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任何时候都不可丢弃。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要做到尊重粮食,尊重一切付出劳动的产品,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这远比喋喋不休的说教更有意义。
其次,家长应该注重读书学习,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信息社会的发达,给人们带来了强大的视觉冲击,各种电子产品的渗透,让成人和孩子面临着五花八门的诱惑和挑战,抵挡住这些科技产品的诱惑,实现基础文化的传承尤为重要。因此我们鼓励每一位家长应该主动利用晚饭后的闲暇时间,广泛阅读传统文化书籍等,开阔视野,提升文学素养。家长的言谈举止,阅读习惯会给孩子带来良好的影响。这种教育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日常渗透的方法会逐步沉淀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当中。所以我们应大力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引导家长和孩子共读一本书,把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出来,提高学习的效果。年龄较小的孩子对传统文化的感触不深,理解能力不强,此时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给他们讲一些有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小故事,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影响,真正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
孩子不喜欢读书,往往在阅读中遭遇困难,有挫败感后就放弃读书,对于这种情况,可以用传统文化中的小故事启发学生。比如,《三国志·魏志·董遇传》中有这么一个故事: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贫苦,整天为了生活而奔波。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他的哥哥讥笑他,他却不在乎。天长地久,他写出了两本书,引起了轰动,别人问他读书有什么窍门。他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人们很佩服他,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董遇告诉他们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学习要利用三余,也就是三种的空余时间: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人们听了,恍然大悟。原来就是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水平。无独有偶,类似董遇这样勤奋读书,珍惜时间的历史名人很多,又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一生历任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工作不可谓不忙,但是,他依然利用一切时间读书、学习,其《归田录》中写道:“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2.增加和补充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若要提升传统文化对家庭教育的影响,充分发挥其作用,除了让家长做好必要的思想准备外,还要对既往的家庭教育模式进行修正和改革,及时增加和调整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提升家长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促进教育的有效性。
首先,我们以“孝道文化”增加家庭教育内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优秀的中华儿女,而孝敬父母则是为人子女最朴素、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因为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提供给我们强大的精神支持。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动物尚且如此,作为人来讲,更要理解父母的难处,体谅他们的辛苦,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爱心。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积极把中华民族的孝道文化传递给家长和孩子,让每一位家长都能够孝顺父母,给孩子做好榜样,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体谅父母,做新时代的好少年。而当学生切实理解了父母的辛劳,他们会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树立坚定的目标和方向,并且为之不懈奋斗,为将来的成功和成才奠定基础。
其次,我们要以“自强自立”提升家庭教育意识。当今社会上出现的小家庭模式,让每一个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养成了诸多不良习气,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性格也深深影响了其在社会上的处世态度。因此,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利用传统文化中自强自立的典型人物和事件来深刻影响孩子,锤炼其自食其力的思想,培养其坚忍不拔的个性,通过讲传统故事,学传统人物的方式,塑造出他们坚强不屈的品格。当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与人为善的处世之道等,都应该巧妙渗透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之中,给学生打造全方位的教育模式,引导他们逐渐成长。
3.协调和统筹各种有效的社会力量
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每一个家庭都积极向上,社会的主旋律就会健康和谐,因此,社会要营造出一种良性的氛围,给家庭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为家庭教育指明方向。我们应该积极协调和统筹好社会上的各种有效力量,把传统文化的优势发挥出来,使其促进家长和孩子的基本道德修养提高,为实现国家立德树人目标做好全面工作。
例如,社会上的公益组织和单位可以积极举办各种活动,如评选“五好家庭”“道德先进模范”,弘扬社会主旋律,为实施德育的目标做好舆论宣传;开放图书室、博物馆、主题公园等文化场所,传统文化的渗透无处不在,日常可以通过宣传画廊、各式标语的展示等,让学生接触到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切实为家庭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帮助和支持。
总之,针对家庭教育中传统文化传承方面存在的诸多弊端,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原因,认清目标,制定措施,切实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使其显示出强大的影响力量,二者要汇聚成强大的精神动力,为青少年成长提供强大的灵魂支柱和精神根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夢!
参考文献:
[1] 俞建蓉、杨建新《浅谈在小学家庭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周刊》2021年第5期。
[2] 朱培祯、徐岩《小学阶段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探索》,《宁夏教育》2020年第10期。
[3] 谢灵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讨》,《名师在线》2021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