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策略探析

2022-05-30崔坤欣

关键词:中华历史素养

崔坤欣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蕴藏着中国人的思想道德、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核,是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之间越来越开放,各国思想文化相互交织,西方文化的进入撼动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青年心中的地位,尤其是很多初中生,他们的价值观、行为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入必须要提上教育日程,我们应加强对学生民族自信、文化认同感的培养。因此,历史教师必须要意识到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重要性,努力探寻传统文化融入的切入点,采用一些手段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进而发挥出历史教育的人文价值和教育优势。历史是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而初中历史教材中本身就包含有许多传统文化元素,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这不仅体现出古人的智慧,也蕴藏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将各个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进行有效渗透,促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感受不同的传统文化,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及道德水平,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历史 融入策略 中华传统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8.018

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深入,初中历史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不再以单纯传授知识为主,更应在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下,提升自身道德素质,树立正确价值观。当前,在历史教学中落实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不仅是对课程标准“立德树人”“传统文化教育”目标的一种践行。毋庸置疑,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价值观、理想信念建立的关键期,能够增加学生对文化、民族以及祖国的认同感,使其拥有强烈的家国情怀,进而促进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落实。传统文化与历史发展是水乳交融、共同发展的,历史的教学通常也必然涉及文化的传承教育。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其传统文化是世界文明的宝藏,在“文化自信”的国家战略下,能够使学生的文化素养水平得到有效提高,文化的形成、发展与其特定的历史环境是紧密相关的,也可以说,历史与文化本来就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文化推动了历史的演进,而历史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土壤,既是学科的属性使然,又是新时代教育的重要使命。

一、以课本为基点,结合社会实际融入传统文化教育

不同学科都可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但各学科所传递的文化思想和内容是有差异的,其教育渠道和方式也有所区别。各学科共同作用,可以使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得到全面建设。如果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教学分割开来,既会影响学科教学的推进,又会使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得不到体现。传统文化教育必须与历史教学的主体内容、目标相统一。而要达到这个目的,最合适的抓手就是教材。教师可以从教材中去挖掘传统文化的元素,然后围绕这个点通过拓展、链接等方法展开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这可以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与历史教学两不误、两促进。比如,在学“三国鼎立”这一课时,有关三国的历史整体就可以作为一个文化系统来理解。但我们如果将历史教学拓展到对《三国演义》的阅读上去,一是与语文学习产生了重复,二是可能会影响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所以,可以从这段历史的细节中去挖掘文化因素。比如课本中列出了“三顾茅庐”“草船借箭”“舌战群儒”这几个相关历史典故,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现代社会是人才争夺的时代,我国特别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保护。从三顾茅庐、草船借箭、舌战群儒这三个典故上,你能说出应该怎样来对待人才吗?”引导学生体悟我国传统“举贤任能”的思想。使他们认同我国的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豪感并能够将传统文化运用、体现在其生活学习的实践当中去。在这个目标下带领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体悟、研究,以形成正确的认知并培养其文化分析、吸收和运用素养。这样,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结合其真实的社会经验和体验,以及当今社会的文化现象等,进行交流、分析和研讨。如学习“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时,将现在国家的民族政策引入课堂。因为不少学生会认为,“国家实施民族政策,其实就是为了国家的安定统一,原来可能并不是这样”。其实我国历来就拥有一个多民族团结、包容的文化环境——这也正是我国能够形成几十个民族共同生活和谐景象的文化基因。利用“北方各族的内迁”这个史实,再结合我国当下的民族和谐现状,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个文化形成正确认知。

二、通过体验活动,提高对传统文化的感同身受

对初中学生来说,如果仅使用理论讲授、历史信息罗列的方法,会使其对历史的学习产生负面情感。他们还不太适应这种刻板的、纯学术的学习方式,更喜欢多样、富有变化的学习形态。从另一个方面说,传统文化的接纳和认知,如果仅是信息讲授,也不太容易被学生理解。这是因为初中生的思维习惯偏于感性和具象。因而,无论是历史教学还是传统文化渗透,多采用一些直观化、体验化的教学方法。比如情境法或体验法等。如,为了让学生认同先秦时期我国高超的工艺技术水平,我让学生们准备了橡皮泥、刻刀等材料,让他们分成小组按照图片资料去仿制“鼎、爵、盉、斝、簋”等器物。通过这个操作过程,学生不仅能够清晰分辨出这几种器形上的区别,而且也切身体验到“在两千年前的古代技术条件下,能够制作出这么精美的青铜器确实是了不起的成就。”显然,这样的学习,学生们参与热情高,而且所形成的民族文化自豪感也要远强于仅观看图片。

三、创造融入可能性,深度挖掘和整合初中历史教材

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资源要找到融入切入口,制造更多融入的可能性,以此做到无声渗透、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不仅要具备深挖教材的能力,对教材中蕴藏的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有效整合,还要创造更多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机会,提高初中生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初中历史教材是最主要的教学资源,以供师生备课上课。在新课改的深入实施下,初中历史教材是以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情特点编写而成的,其中很多章节中都蕴藏了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素材,如杰出人物言行事迹、传统思想文化演变等等,这些内容都显示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实现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前提,是对其中蕴藏的中华传统文化素材进行有效的挖掘和整合。以中华传统文化成果为核心的教学内容整合。通过对初中历史教材的深入剖析可以发现,其中有很多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积淀、历史传统的文化成果,能有效促进学生民族认同感、爱国情怀的形成。如,七年级上册“动荡的春秋时期”中,提到的农具、牛耕耕种方式,以及货币的出现;还有“百家争鸣”局面中孔子、老子的思想,以及其他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思想;再有“秦國统一”中提到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及“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中讲到的造纸术等等。再如,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中介绍的科举制、大运河的开通;以及“元朝的统治”中讲述的行省、宣政院。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整理分析可以发现,不仅其中涉及了物质文明,还涉及了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将这些内容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其对中华文化成果产生深入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中,除了有引以为豪的中华传统文化成果的教学内容之外,还有先人传承下来的中华传统美德和良好价值观,要将这些内容挖掘出来并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以八年级教材为例,上册中有林则徐虎门销烟、左宗棠收复新疆、戊戌六君子、孙中山,下册有邓稼先、王进喜、焦裕禄、邓小平等等,这些杰出人物的光辉事迹,告诉了我们什么是“荣辱”“信用”“创新”“奉献”。

四、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强化传统文化教育效果

虽然在历史课堂中文化占据重要地位,但在以往教学中,文化却成为教育的点缀,传统文化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新时期下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文化及过去事情的记载组成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文化至关重要。在教师为学生讲解历史知识时,应发挥出自身的主导作用,贯彻文化教育理念,把传统文化融入历史教学全过程。同时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教育理念与历史传统文化教学效果要紧密相连,所以,教师要树立科学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以强化历史文化育人效果。例如,在《盛唐气象》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就要通过网络、图书等渠道,搜集许多有关唐朝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并要将颜真卿、柳公权、阎立本、吴道子等唐朝名人的书画作品制成课件,方便为学生展示,并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提高自身对优秀文化的见解。而后,在教学中教师需加强历史和语文、美术、生活之间的联系,充分利用唐诗、书法、绘画等传统资源,结合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对唐朝的音乐、石窟和雕刻等方面进行深刻探讨。由此可见,全面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前提。

五、灵活运用课程资源,发掘传统文化精髓

初中历史教学的重点就是依据学生的知识经验,有效将历史教学资源进行系统整合,能灵活运用课程资源教学。中华传统文化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之后更加历久弥新,可以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资源可以说是不胜枚举,这也为历史传统文化教学提供了最佳契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教学课程内容作为参考,整合和灵活运用各种历史文化资源,深入发掘附着在历史内容中的传统文化精髓,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加初中历史传统文化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实效性。学习《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时,学生都知道,宋代文化是以词为代表,有关宋文化的文学与影视作品也数不胜数,在中原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宋文化的深刻记忆。所以,在教学时要以宋词为主题,结合学生一些耳熟能详的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讲授宋词的文化价值及特点,培养学生的鉴赏审美能力。教师还可以用宋朝为生活背景进行文化教学,如从学生喜欢的《水浒传》《少年包青天》《杨家将》《三国演义》《西游记》等选出一些有代表性的片段,展示历代王朝的礼仪文化、节日文化、饮食文化和政治文化等,深刻发掘传统文化精髓。整合传统文化教学资源,让学生受到如沐春风般的教育。

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培养传统文化情感

初中生的文化积累与底蕴相对浅薄,再加上缺乏文化教育实践的机会,就导致初中生对文化的认识比较薄弱。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创新有关传统文化的教学模式,让新颖的教学模式陪伴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颠覆以往填鸭式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历史教学情境,在美好的情境中使学生的情操更高尚,产生学习文化的强烈欲望。这便是培养学生传统文化情感的有效途径,也是初中历史教学需不断努力的方向。例如,学习《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这一内容时,课本中讲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算术、天文、农业文化所取得的成就,为学生创设更为形象直观的情境。然后,再以“祖冲之”命名的小行星1888为例,向学生阐述后世人们对祖冲之的尊重和数学方面的成就,再带领学生一起讨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祖冲之何以能取得那么高的成就。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多媒体图文并茂的优势,又让学生在典型案例的讨论中直接感受和接受文化信息,加深其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

总之,历史课程学习是初中阶段的重点内容,具有极其丰富的人文素养与文化情怀。初中历史教学充分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同学们开发历史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探索出更多有关历史问题的解决思路,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把握住新时代改革的浪潮。在进行历史课堂教学时要以教材为基础,对涉及传统文化的部分进行适当拓展和延伸,使學生对历史文化感知能力不断丰富,并根据教材内容对历史教学手段进行优化和创新,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来将传统文化深深植入学生心中,确保全面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核心、是灵魂。当今世界,国家文化的包容性越来越强,而文化的创新速度加快,如何在接纳现代文化的同时做好传统文化的宣扬、传承是当代教育的责任。历史学科对传统文化的融入需要教师们不断探索,科学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揣摩、理解、消化,以促使他们树立良好的文化品行,成长为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淑华《基于中华传统文化支持下高中历史教学探讨》,《文化产业》2021年第2期。

[2] 马永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研究》,《文化产业》2021年第2期。

[3] 王新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建设初探》,《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年第12期。

[4] 马志强《探索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家国情怀的有效途径》,《天津教育》2020年第24期。

[5] 赵明文《初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渗透策略探究》,《中学课程辅导》2020年第9期。

[6] 陈营《谈传统文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融合》,《华夏教师》2018年第32期。

[7] 曹瑜《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渗入初中历史教学之中》,《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43期。

[8] 许白爽《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影响》,《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31期。

[9] 马文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级中学历史教学路径探索》,《考试周刊》2019年第53期。

猜你喜欢

中华历史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