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敏和她的“代入语文”
2022-05-30吴锋
吴锋
“余老师的这节课很精准地体现了语文的生活化教学。教师巧妙地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代入语文学习中,学生在生活体验中直观理解了文本内容,有效落实了《中国石拱桥》所承载的语文要素和人文要素。把现实生活代入语文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将文字转化为生活体验,进而直观理解文本内涵;把语文知识代入现实生活中,有助于学生巩固、迁移、运用课堂所学语文知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这种代入式的语文教学应该而且必须引起教师的重视……”
这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全国中语会课堂优化策略研究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肖培东通过远程视频观课后,对华中农业大学附属学校教师、第三届湖北教育“教研名师”余敏执教的《中国石拱桥》的评价。
语文素养的表现之一,是把抽象的语文知识具象化
余敏的学习之路可谓一帆风顺。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她的成绩都名列前茅。高中毕业,面对众多的高等院校,从小就渴望成为一名教师的余敏,毅然选择了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余敏以优异的成绩从华中师范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华中农业大学附属中学,担任语文教师。
在求学道路上顺风顺水的余敏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丝毫没有初登讲台者的胆怯和局促,她坚信凭借自己在大学期间优异的学业成绩、实习经验,以及扎实的语文功底,教授中学语文应该绰绰有余。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要让学生乐于接受自己的教导,必须让学生先接受自己。余敏深谙这一点,为了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自己的语文教学,她放低身段,与学生打成一片。课堂上,她以最大的耐心引导学生;下课后,她以姐姐身份与学生谈天說地、畅想未来,跟学生一起游戏、锻炼,有些女生甚至把自己的小秘密悄悄告诉了她。正因为此,学生对她的语文教学产生了兴趣,课堂上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多了,课后主动向她问问题的学生也多了。余敏暗自高兴,如此下去,自己的语文教学肯定能顺利进行,学生的语文成绩也肯定能令人满意。事实如她所愿,在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中,学生的语文成绩在全校所有班级中位居中等。这个成绩对于一名新教师而言,无疑是令人鼓舞的。
期中考试后,余敏的信心倍增,她继续与学生保持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将自己的思维与学生的认知、思想同频共振,仍然沿用此前“成功”的教学策略。渐渐地,她发现学生的语文学习似乎出了问题:学生在课外时间依然很喜欢与她在一起聊天、游戏,但向她问问题的学生少了;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的学生也少了,在很多必须进行师生互动的教学环节,她不得不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最让她失望的是,在连续两次的语文周测中,学生的成绩明显下降。问题出在哪里呢?余敏很纳闷,但她没有消极应对,而是在与学生的交流中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展开“教学调研”。一周时间,她就弄清楚了教与学的问题:教材编写的原则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初一教材前三个单元的内容考虑到小学与初中的过渡和衔接,较为简单;从第四单元开始,抽象的语文知识越来越多,学习难度逐渐加大,学生受认知水平所限,对很多抽象的语文知识和一些意蕴深厚、含义隽永的文本内容的理解一知半解,也就不敢轻易举手回答了,更不用说主动向老师讨教了。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余敏豁然开朗——要把抽象的语文知识具象化,把难理解的语文知识简单化。随即,她又陷入了沉思:语文知识并不都是具象的,很多语文知识甚至需要“拐弯抹角”地理解,所以,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角度来看,语文素养的表现之一就是学生能把抽象的语文知识具象化。如何把抽象的语文知识具象化、形象化呢?
将生活代入课堂,不是把文字变成生活,而是借生活代入直观理解文字
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从教育学理论中找方法,从教育名家的课例中求借鉴,从网络资源中寻出路……新教师努力提高教学能力的方法和技巧,余敏全都用上了,但效果并不明显。在成长之路上一直顺风顺水的余敏有了些许挫败感。
一个偶然的机会,余敏在学校图书室里看到著名语文教育家顾黄初先生的《生命·生活·生态——我的语文教育观》,她眼前一亮,便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顾先生关于语文教育的“三生”观让她如醍醐灌顶:语文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而现实生活又在不断地丰富并完善着语文知识,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语文就是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就是语文实践,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就要把眼光从篇幅有限的课本、时间有限的课堂上转向丰富多彩、广阔无边的现实生活中,就要把现实生活代入语文学习中,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与语文知识的紧密联系中产生语文学习的体验感、代入感。同时,余敏也敏锐地意识到:在教学实践中,虽然教师为了讲授某个知识点或论证某个语文结论时会举一些现实生活的例子,但这种举例是临时性的,只是被教师利用的一个辅助工具而已。从此,“代入语文”教学观在余敏心里扎下了根。
余敏开始不断的尝试、探究与实践。在撰写教案前,她深入研究文本,将文本内容尽量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衔接,并根据文本内容预设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她努力将现实生活代入语文教学中,在讲授那些比较难懂的课文时,她往往通过文本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类比来引导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文本;在设计巩固练习时,她不辞辛苦,把本来枯燥、单调的题目设计成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衔接的问题。
“把现实生活代入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强烈的代入感和体验感,学习兴趣大增。那些看似难懂的语文知识,一经生活的代入或类比,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对于“代入语文”教学观的实践,余敏深有感触。比如,在教学《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时,为了让学生直观理解遣词造句要准确、简明,余敏没有从逻辑和语法上进行解读,也没有就文本的例子进行分析,而是将学生的家庭生活代入课堂教学中:小明的爸爸是一名警察,很喜欢抽烟,妈妈劝爸爸“吸烟不太好,戒了吧”,爸爸回答“唉,辖区里非法盗窃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治,我心里烦呢”。从这个家庭生活片段中,你看出什么问题?学生听了余敏代入的生活场景,稍加思考就明确了遣词造句要准确、简明、合乎情理——“‘吸烟不太好说明吸烟还有好处,这种说法与事实完全不符;‘盗窃本身就是违法行为,再加上‘非法,岂不是叠床架屋?”在习作教学的课堂上,为了让学生学会以小见大的写法,余敏先让学生回顾朱自清的《背影》,然后把学生的学校生活代入习作教学中:仔细观察张同学自习课上关窗的细节,从这个细节中,你感受到什么?从李同学捡拾操场上的一张废纸这件小事上,你看出了他的什么品质?班主任一年内换了两副眼镜,你有什么感慨?这些不起眼的生活琐事,往往给人意想不到的感悟,与这些琐事相近的生活事例,你还能列举几个吗?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习、生活琐事,学生平时很少关注,一旦代入习作课堂,学生的习作兴趣就立即被激发了。
正是通过这样的生活代入,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快被调动起来,语文课堂气氛活跃多了,文本内容、语文知识也形象、直观、生动起来。正如余敏所说:“语文源自生活,离开现实生活的语文教学活动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把鲜活的生活代入课堂教学中,有助于学生把一个个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语文学习对象变成熟悉的、可以共情的事物。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是要把教材中的文字变成自己的生活,而是要借助生活的代入帮助学生直观、生动地理解教材中的文字,让学生通过生活的代入获得语文学习的真实感和体验感。”
语文的方方面面均可生活化,生活的形形色色皆能语文化
在将生活代入课堂教学的同时,余敏也在思考另一个问题:语文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学习的目的之一是学以致用,怎样让学生把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于社会生活呢?在课堂教学中,将生活代入课堂能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语文知识,为什么不能引导学生将习得的语文知识代入现实生活,以此巩固、迁移语文知识呢?余敏不是一个拖泥带水的人,她很快将这一思考转化为行动。
经过不断尝试和纠错,她终于找到了将语文知识代入社会生活的路径:用语文眼光看待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用语文思维思考盘根错节的社会关系,用语文知识概括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用语文分析方法解读纷繁庞杂的社会现象。“一言以蔽之,让学生用从课堂上习得的语文知识去认识、思考、解读现实生活,以此达到学以致用的语文教学目的。”余敏如是概括。
每天的语文课上,余敏把前三分钟交给学生,让学生利用从课堂上习得的阅读理解方法对自己感兴趣的生活现象发表看法;鼓励学生在节假日期间观察街道上的招牌、橱窗和宣传横幅等上面的文字,利用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分析其优劣;结合学生实际,长年开展以“代入生活,知识才有价值”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自觉养成用课堂所学内容解读社会生活现象的习惯。在学校秋季运动会上,余敏指导学生将从《消息二则》中习得的新闻写作知识代入运动会新闻稿的写作中;在义务植树活动中,余敏指导学生将从《白杨礼赞》中习得的托物言志手法代入对所植树苗的联想寫作中;在新冠肺炎肆虐期间,余敏在线上指导学生将从《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习得的叙议结合写法代入对逆行者的描写中……
将生活代入课堂教学中,将语文知识代入社会生活中,不仅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而且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正如余敏所说:“语文知识、语文要素、人文要素皆可生活化;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均可语文化。将生活代入学习中,将知识代入生活中,你会发现,语文多么美妙,生活多么美好!”
凭借“代入语文”教学观,余敏收获颇丰:多篇以“代入语文”教学观为主题的论文被《语文教学与研究》《中学语文》等杂志刊用;2014年,被评为洪山区优秀教育工作者;2017年,被聘为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实践课指导教师;2021年11月,在襄阳市举办的第三届湖北教育“教研名师”评选中,被评为“教研名师(金奖)”。
采访即将结束,余敏再次强调了她所倡导的“代入语文”教学观:“‘代入语文教学观是一种以获得代入感和体验感为手段,以学以致用为学习目的的教学主张。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相机把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代入语文学习中,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文本,进而内化为语文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教师指导学生把从课堂上习得的语文知识代入现实生活中,用语文知识认识、思考、解读现实生活,巩固、迁移、运用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