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究
2022-05-30尹红娟
尹红娟
摘 要: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要素,也是有效培养学生热爱与亲近文化的前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强化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也从核心素养视角出发对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策略展开了探索,希望借此来革新初中语文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提升及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 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教育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8.005
新课程改革主张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强化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同时还需要将其与人文教育有效结合在一起,充分挖掘语文学科文化内涵。语文本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效统一的课程,在核心素养理念提出之后,语文教育教学提倡要以其人文底蕴为主线来全面发展学生语文素养,以此来为学生打造出一个高效的语文课堂。为此,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近年来就受到了较多的关注,而本文也就此进行了如下探讨:
一、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追溯到儒家、老子、墨子、庄子等多个思想家以及文化思想。这些文化的相互碰撞也促使我国发展成为多元文化和谐互通的国家,可以说是我国几千年来优秀文化的发源思想。在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的时代背景之下,现代文化也得到了较为迅猛的发展,如何在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成为现如今教育领域一重要问题。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做好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能够优化教师的人文素养,进一步拓展传统文化宽度。要想有效开展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教师自己自然需要具备较为良好的素质及传统文化的认识,然后才能在课堂上强化学生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有效发挥出传统文化育人作用。其次,还能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传统文化中蕴含了较多的思想及德育因素,教师可以借此来对学生进行德育,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让学生人格及世界观得到正确发展。最后,还能有效促进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在多元交流的时代背景之下,西方国家文化及思想也进入我们国家,部分学生因为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反而对于我国传统文化认知不足,而做好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则能改善这一问题,真正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
二、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1.是培养初中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必然要求
语文这一学科本就具有较强的人文性特点,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化知识及哲思,特别是还蕴含了较多契合时代发展的正确传统文化思想及价值观。分析现如今初中语文教材内容即可发现,其中蕴含了较多忧国忧民、精忠报国、爱国情怀的文章;也有很多体现敬长孝亲的仁爱之心、刚健有为的進取精神、养德修身的崇德品质的文章,这些精神和品质不仅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在无形中熏陶与教育初中生的重要因素。语文核心素养涉及的内容较多,其中就包含了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教师在语文教学课堂若能强化学生这一素养的培育,就能帮助学生养成热爱、亲近文化的良好思想情感,真正让学生对语文教材中涉及的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有效认知,同时还能发挥出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总之,核心素养培育理念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强化对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培养,而传统文化教育则能促进这一目标得以实现,所以说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初中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必然要求。
2.是丰富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渠道
在新课改环境下,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也有发生变化,其中包含了较多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核心的教学知识点,同时也包含了较多涉及人文哲理思想的内容。其中还不乏有一些距离现代较为久远的文化知识,如古诗词、文言文等,这些教学内容因为与学生相距甚远,很多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这使得学生在学习期间对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思想理解不足。这个时候要想有效突破教学难关,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这能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感悟这些语文知识中涉及的历史文化知识,也可以有效拓展与丰富语文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拓展自身视野及认知。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为例,很多学生对其中的“左迁”无法形成有效理解,这个时候教师即可为学生介绍相关传统文化,即古代有“贵右贱左”的说法,所以说“左迁”指代贬职,这样学生就能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同时还能拓展学生知识认知视野,有效提升教育效果、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三、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1.借助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学生语言积累
知识对于学生学习本就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借助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来进一步丰富学生语言积累,这不仅能够落实传统文化教育、丰富学生传统文化认识,还能有效丰富学生语言积累、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文字可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语言载体,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阅读一些经典篇目,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欣赏优美文字、积累好词好句;而在阅读课上,不同文体教师也可以强化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掌握泛读、浏览、精读等多种阅读方式,这也能进一步扩充学生语言积累。除此之外,教师在语文教学课堂上还可以引导学生赏析用词造句,这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对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形成较为深刻的感知与理解,真正丰富学生整个语言积累。
以《游山西村》为例,其文字部分描述的内容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像是其中提到的春社、春社饮食就是我国传统民俗文化构成,教师在教学期间可以引导学生先自由阅读,并且按照注释来理解诗意,而在学生理解之后教师则可以继续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从哪些关键字中能够体会到人民的热情?‘春社是期盼来年丰收的重要节日,从诗中哪几句你们能感受到节日的氛围?”以此来引导学生赏析诗句及作者用字手法,这样就能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真正有效发挥出传统文化教育价值,让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发展自身核心素养。
2.立足语文教材,深入挖掘传统文化教育元素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材本就是教师教学活动顺利推进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也是构建高效语文课堂、对学生展开传统文化教育必不可少的部分。为此,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在推进的时候,教师可以立足于语文教材来为学生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教育元素,然后再借助有效手段来发挥出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在这一过程中,为了能够真正发挥出传统文化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期间可以结合初中生现有学习情况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利用教材中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来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形成传承与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认识,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成长及进步。
以《〈论语〉十二章》为例,初中语文教材有为学生精心挑选出契合这一阶段学生思维及认知发展规律的《论语》内容。其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也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教师可以借此来对学生展开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人文哲思,另外无形之中还能让学生接受其思想及价值观的影响和熏陶,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3.优化教学过程,有效解读传统文化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在推进时,考虑到初中生思维认知能力十分有限,阅读理解能力及情感表达能力也有待提升,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优化整个教学过程,以此来有效帮助学生解读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教材上包含的传统文化知识,若完全依赖学生自己去理解,传统文化教育深度就不足,甚至还会打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为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课堂上,可以抓住语文教学各个环节来为学生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然后再引导学生一同解读其思想价值及内涵,这样就能让学生形成较为良好的文化意识及观念,真正提升整个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效果,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以《夜北寄雨》为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不仅可以带领学生一同赏析这一古诗词,还可以在课堂上围绕作者李商隐来为学生介绍其生平以及他的其他作品,如《无题》《锦瑟》《北楼》等,然后再采用“群读”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深入探析李商隐的写诗风格以及特征,这样学生对作者创作的古诗词自然能够形成有效认知,同时还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而这一整个过程有助于学生对丰富历史文化形成有效认知,这对于学生良好文化意识及素养形成而言意义非常,尤其是还能激发活学生热爱古诗词传统文化的正确思想认识,从而真正优化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
4.多层次理解传统文化,发展学生思维品质
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这一核心素养。所以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不仅要挖掘与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还需要立足于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赏析与思考,这能让学生多层次理解传统文化,同时促进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感知,从而真正有效地优化语文教学、发展学生思维品质核心素养。
以《社戏》为例,这一文章重点为我们介绍了江南水乡文化生活,教师在教学期间可以立足于文本之中的文化习俗来作为传统文化的教育点,然后基于此来强化对于学生思維品质核心素养的培育。具体而言,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童年最喜欢做的事情,以此来顺利导入童年生活这一主题;然后再为学生范读课文,同时让学生对文章段落大意进行阅读分析;此后教师则可以在学生深度研读课文的同时走进课文,分析其中对民俗文化的描写,这样就能强化学生对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认识,同时还能让学生在不同民俗文化认识及分析中发展自身思维品质,从而最大程度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效果。
5.合作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新课改环境下学生是课堂主体,教师在基于核心素养视角开展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时,可以采用合作教学法来引导学生探讨传统文化,这能深化学生传统文化理解,也能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合作探讨中提高自身学习能力,从而有效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班级学生实际情况来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小组划分,然后再围绕教学内容来为学生布置合作探究任务,鼓励学生以分组合作的形式来对传统文化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探讨,这样学生就能在合作交流中更好地感知与把握我国传统文化,同时有效促进学生自主解决、分析问题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以《山水画的意境》为例,教师在教学课堂上即可围绕着这一课程重点“山水画的创作方法”这一传统文化来对学生进行教育,课堂上可以先联系教材文本来为学生具体讲述意境的内涵及深意,以此来引导学生品味山水画、感悟画作的意境;另外还需要为学生简单介绍“C”字形等几种构图方式。在学生初步掌握山水画创作方式后,教师即可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小组划分,然后为各个小组提供鉴赏的机会,即借助多媒体技术来为学生播放古典音乐,同时展示《高山流水》《江山如此多娇》《西陵峡》山水画作品,这样学生就能在合作鉴赏与品味中更好地感知我国传统文化魅力,同时有效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及品味,真正优化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
6.拓展传统文化实践,深化学生文化理解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教师不能只局限于课堂理论讲解,还可以拓展传统文化实践,这能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从而有效优化教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传统模式下的语文教学大多是灌输式教学,这种环境下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认识自然不足,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则不同,教师可以在这一过程中为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熏陶与教育,这样就能深化学生对于传统文化魅力的感悟。
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天净沙·秋思》时,为了能够深化学生对于“元散曲中小令”这一传统文化的认知,教师可以在课前指导学生自行利用网络搜集与这一传统文化相关的资料;课堂上则可以随机展示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同时组织演讲比赛,这样学生就能在演讲中传递相关知识;而在学生对元散曲中小令相关知识有所了解后,即可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作力及经验来创作“曲”,这样学生就能在实践中领悟传统文化、获得能力及素养提升,从而最大程度优化初中语文教学。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是学生核心素养得以发展的重要素材,能够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及文化素养,是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举措。为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基于核心素养视角充分意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挖掘传统文化教育元素,以此来对学生展开传统文化教育,这样才能真正有效促进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形成,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田守成《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究》,《考试周刊》2020年第62期。
[2] 魏淑芬《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策略探究》,《文存阅刊》2020年第30期。
[3] 毕伟清《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