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波普艺术后的艺术商业化

2022-05-30张可欣

海外文摘·学术 2022年8期
关键词:沃霍尔波普安迪

自波普艺术在20世纪50年代诞生以来,艺术界和社会公众的艺术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波普艺术也被看作是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过渡的关键。以安迪沃霍尔为例,分析表明,波普艺术将艺术从精英阶级中剥离出来,进入公众视野。安迪沃霍尔将机械复制作为他的主要创作方法,使用大众易于理解的具象化语言,将作品与商业和工业联系起来,同时放弃了艺术家的主体性,加强了艺术欣赏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比重,从而将波普艺术推向了顶峰。

波普艺术(POP ART)也可以称作“普普艺术”,其名称取自于“popular”一词,也是棒棒糖“lollypop”的简化口语。波普艺术家们普遍认为打破观念比作品本身更为重要,他们继承了达达主义以来的反经典、反传统、反教条的艺术创作方式,同时又为艺术界增添了“艺术走向大众”的思想热潮。波普艺术借鉴通俗文化,将商业与近代艺术结合起来,是艺术家对资本主义消费社会的反思[1]。它以明亮的色彩、讽刺与幽默的内容、拼贴混合媒体的制作技术、夸张复古的创作方式等为特征,至今已经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服装、设计、娱乐、潮流甚至是人们的思考方式和行为习惯,都被波普艺术巧妙地改变了。要想具体透彻地理解波普艺术之下的艺术创作与艺术现象,那就一定绕不开一个人——安迪·沃霍尔,一个把波普艺术推向巅峰的艺术家。

1 艺术平民化

当今学者普遍认为,波普艺术是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过渡。从马塞尔·杜尚的“小便池”开始,艺术创作总算是突破了数个世纪的枷锁,商品终于成为一种艺术品形式,出现在画廊、图书馆、博物馆和其他所谓的“文化空间”中。波普艺术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例子:艺术家们把自己置身于日常生活之中,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体验融入到作品当中,从而使他们的作品具有更广泛的意义。但总的来说,此时此刻的艺术仍然是“精英艺术”,艺术家们仍然以“上流人”的姿态排斥大众文化,“艺术”的解释权仍然牢牢握在“艺术家”的手中[2]。

由此而导致的,整个西方艺术在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被以波洛克为代表的抽象表现主义所“控制”。自帕布洛·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以及达利的超现实主义之后,绘画仿佛就走向了一种超越日常感知的“超感”状态,这让人们再也无法凭借着生活经验去理解艺术作品所想要表达的内容。如果说塞尚追求的是物体背后持久的结构而在创作中改造透视和物体的空间,毕加索的创作则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提炼。从逻辑而言,立体主义终究会走向抽象,而对普通人来说,立体主义已经是一本晦涩难懂的书了。与普通人相比,在艺术行业学习或工作的人至少能够享受艺术,或者至少知道艺术家想谈论什么。可是到了抽象表现主义,以其绝无仅有的情感强度和自我表征充斥着整幅画布,有时候甚至连艺术家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用这个线条、这种颜色去画画,更不要说让大众去欣赏了。这最终导致了艺术与普通大众之间的巨大鸿沟。

而以安迪沃霍尔为代表的波普艺术的后起之秀,以他们近乎反叛的创作方式与创作题材,在普通人中达到了“洗脑化”的影响力。1962年,安迪沃霍尔创作了在艺术家至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32幅《坎贝尔汤罐头》(如图1所示),这在当时成为了波普艺术“宣言”似的代表作。后来,他又创作了“可口可乐瓶”“美元”等代表作。著名的可口可乐在2003的拍卖会上以5700美元的价格售出。用沃霍尔自己的话说:“美国总统也喝可乐,你也喝可乐,无论你多有钱,你手中的可乐也不会比别人的好喝。”而此番论述恰恰映射了波谱艺术去精英化的观念,以明晰的具象表现代替了晦涩难懂的抽象表现,使普通人更容易理解波普艺术家的行为和意图。这使得艺术最终跨越了贵族与精英阶级的界限,在逻辑上结束了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统治,开辟了艺术创作的新方向,引领了新的艺术审美趋势[3]。

2 对传统艺术概念的颠覆

沃霍尔17岁便进入了卡尔基艺术学院深造,他的画作在线条、造型甚至是光线运用等技术上早已非常成熟。但30岁后,沃霍尔最终固执地追求他所谓的“商业绘画”。他的作品中,有意识地削弱了传统创作模式下的技术与技巧,其创作方式在当时是具有颠覆性的。与此同时,题材上再没有了以往的重大历史事件、宗教故事和所谓流派的影子。他擅长使用拓印和剪贴的手段去创造一些不规则的手工质感的艺术品抑或是印刷品,做成在别人看来具有高度复制性的像商品一样的艺术品。那么,这些“商品化创作”为什么会成为“艺术”呢?瓦尔特·本雅明认为,传统艺术作品拥有着独特权威的神圣灵光,而新的复制技术摧毁了艺术品的独特性,也就丧失了这个特征。但理性分析战后西方社会,以消费主义、商业主义和极重的个人崇拜为主要特征,工业革命之后生产生活的极大发展,刺激了人们长久以来压抑着的消费欲望,波普艺术家们的创作初衷便是对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再现与嘲讽。 在玛丽莲·梦露去世以后,安迪·沃霍尔将她的剧照创作为一系列的肖像(如图2所示),文化作品中的梦露被淹没在不同色块拼接出来的画面中,呈现出类似招贴广告式的庸俗与粗糙。安迪沃霍尔将潮流文化作为创作材料,抹杀了日常生活用品和流行文化的所谓的原有价值,撕裂了这些人或物品的“能指”或“所指”,将其抽象成符号化的元素并投射在艺术创作中。此时,梦露不再是一个有明星身份的人,而只是人工创造加工过的艺术符号。这些看似空洞的重复,其实隐藏着沃霍尔对战后美国消费社会的冷漠、呆滞、机械化的嘲讽,这对后来当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艺术主体的转移与符号化消费

与许多想成为真正艺术大师的艺术家不同,安迪沃霍尔成名后宣称自己是一台“机器”,并将他的工作室命名为“工厂”。在沃霍尔之前,艺术家无疑是艺术生产的主人,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而沃霍尔的宣言使得他放弃了艺术家的主体性,他希望观众将他当作制作产品的机器,把艺术创作的复制手段比作工程无休止的机械化生产,他希望消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消费主义社会之下的本性。版画似的绘画作品为广告服务,更加直观、鲜明,与此同时伴随着大众传媒的推广,观众也成为了艺术创作的参与者,并且地位日益凸显。而对于艺术来说,这就是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艺术作为一种精神现象,与物质有着密切的关系。物质本身并不具有审美价值,它只能满足人们对某种形式或风格的需要[4]。

杜威认为,艺术曾经是文明的美容院,艺术程度是文明的最高尺度。例如,古希腊人从不认为帕特农神庙是艺术品,而只是一座城市纪念物。但是现代艺术下的博物馆体制已经把艺术变成了精英阶层的玩物和符号。如果说波普艺术拥有前所未有的市场威力,可以将艺术品等同于消费品,那么沃霍尔的出现则是第一个破解这些联系的密码:无止境的重复。鲍德里亚在他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表示:“消费品中的重复现象将牢牢控制住消费者,对消费者实现意识洗脑,即便是消费者认识到这一点也无法抗拒。”在商品拜物教下,人们崇拜无生命的物品或人工制品,但鲍德里亚认为,这种崇拜不仅仅是对商品实体或其价值的崇拜,而是对商品背后的品牌符号的崇拜。公众的兴趣不断变化,但却总能被某种共性吸引,反思之下便可得知,大多数人的艺术已经在当今大众传媒的加持下变成了一种流行符号,拥有者难以估量的消费潜力。而在当代的消费语境中,我们更需要从新的角度去解读当代的商品艺术作品。

4 当代商品艺术下的思考

尽管酷似商品批量生产的艺术创作模式备受争议,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艺术家受到了安迪沃霍尔的启迪,运用复制这个手段把自己的作品符号化并且深入人心。与此同时一些潮流文化和潮流品牌也像沃霍尔一样,通过不断地重复宣扬着自己的存在感,从而提高自己的影响力。

在当下的消费环境中,商品本身的存在已经不再是刺激消费的动因,真正诱导着人们不断消费的是商品背后存在着的符号效应。例如,让人满意的不是你买的是奢侈品牌,而是你被认为是“奢侈品消费者”。总的来说,这种被波普艺术引导而发展出来的符号消费、品牌消费,确实会带给我们一定的快感,但这种快感不是来自商品本身,而是或许因为它们满足了我们的购物欲望,或许因为它们满足了我们的控制欲望,购买消费物品不再单单为了其本身的实际价值,而是为了其背后的符号文化,这种行为彰显了人们的“个性”,从而使得人们心甘情愿地为其买单。这就是波普为我们带来的快感,也正是其独特魅力所在。这种被消费的快感不仅体现在对商品的消费上,同时还体现于人们对于社会身份的认同中。

波普艺术创立之初,的的确确是反资本主义的艺术,后来却被资本所利用。但也不得不说,波普艺术的产生与流行,是政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的产物,文化艺术的商品化不单单是艺术家自身的意图,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藝术产品恰好迎合了人们的消费心理和认知观念。进一步分析,当今艺术从业者在作品创作时,是否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利用这种社会构建好的现成的“引流设备”而提高自己的艺术地位呢?答案是肯定的,但与此同时必须要深刻认识到的是,这也就对后来的艺术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深层次的“道德”要求,艺术家们需要比以往的创作者拥有更大的热情与定力,并且要在此基础上创作出新的吸引大众的文化艺术元素。利用艺术产品在市场上的影响力,积极倡导社会舆论的走向,其实也能起到一呼百应的引导效果,在此基础上对文化产品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总之,安迪·沃霍尔为代表的波普艺术,确实对艺术界起到了发人深省的效果。艺术与商品的紧密结合确实会带来一些弊端,但正是波普艺术,将“艺术”带进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视野,带进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非艺术性”的反艺术,实际就是艺术自身。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多元化的时代 ,所以艺术的表达也应更多的接近大众,在大众文化中去寻找素材,使艺术创作在大众之中产生共鸣,让艺术更广泛的服务与生活融入生活。■

引用

[1] 林碧曦.大众消费文化与波普艺术的关联性研究——以湖南省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为例[D].湘潭:湘潭大学,2020.

[2] 姜华.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4.

[3] 韩帅.波普艺术与中国大众文化的整合研究[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10.

[4] 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张可欣(1998—),女,江苏南京人,硕士,就读于山东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沃霍尔波普安迪
成为安迪·沃霍尔
安迪·沃霍尔的个人艺术史“成为安迪·沃霍尔”
《波普系列之红》
Jay-Z的沃霍尔情怀
安迪·沃霍尔:从A开始,再回归
波普之上
机器人安迪
看电影
手机不通
波普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