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生活,凸显本位,激趣课堂
2022-05-30李惠珍
李惠珍
摘 要:数学知识往往蕴藏在生活中,教师依据教学目标,从生活中取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既可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关键词:数学与生活;学生主体;面积探索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用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并使之参与数学活动,形成数学思考,进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意识。下面,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第一课时教学为例。本节课,教师注重凸显以生活原型为素材,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线,逐层理解面积这一知识。
一、读懂教材,明确目标,形成教学思路
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已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计算这两个图形的周长。本节课中,学生需要从认识几何图形的周长延伸到认识几何图形的面积,也就是从认识一维空间上升至认识二维空间,这是学生空间认知发展的一次飞跃。学生学好本节课的数学知识点,掌握探索物体的表面积和平面图形的面积的基本数学思想与方法,不仅可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解决与面积相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为之后进一步学习计算更多平面图形的面积打下扎实基础。
本课教材在例1提供了一幅教室的画面,意在让学生通过观察这些熟悉的事物,认识什么是面积,并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对面积大小形成直观的感性认识。教材的例2出示了两个相近似的长方形,要求学生将对例1中物体面积的认识迁移至对图形面积的认识,尝试比较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大小,初步学习探索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数学方法。基于教材,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感知、比较、操作等方式认识“面积”,激发学生数学探索的兴趣,了解数学中的比较策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面积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且掌握比较物体表面积和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的数学方法是一个难点。教师如果仅仅是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中的事物,是较难让学生真切地明白什么是物体的面积的。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都有面积,了解什么是面积,如何比较面积大小,我决定跳出文本有限的素材,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在课堂中常用到的、见到的、接触到的物品来认识面积,促使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探索不同物体或两个平面图形之间的面积大小。这既有利于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的联系,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又可让学生在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与方法的过程中,激发观察和探索身边事物的欲望。
二、链接生活,化解难点,构建趣味课堂
(一)密切联系生活,在问题引领下渗透重点
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服务于本课教学目标的学习情境,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因此,为了让学生发现生活之中无处不在的“面积”,理解面积这一概念,我创设了如下情境。
首先,当学生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教师时,我“开门见山”提出一个任务:“刚才拍手时,大家手掌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请每个同学打开自己的手掌面,观察一下有多大。是否有同学愿意和教师比一比,看看谁的手掌面更大?邻近的同学也可以互相比一比。”这个任务,既可以通过互动快速拉近师生、生生的距离,又直接点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面积。学生通过与教师比手掌,在小组中与身边的同伴比手掌、观察、讨论,很快就对什么是面积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手掌面的大小就叫作手掌的面积。之后,我请学生摸摸在自己面前的课本封面、桌面等物体,让学生试着模仿句式“……的大小就是……的面积”介绍这些物体的面积,并说说这个面积与手掌面积的大小关系是怎樣的。通过观察、对比,学生陆续说出了“课本封面的大小就是课本的面积,它比手掌面大”“课桌面的大小就是课桌面的面积,它比书本面大,也比手掌面大”……学生纷纷观察起教室四周,发现了黑板的板面是黑板的面积;电脑的屏幕也有面积,屏幕的面积比黑板板面来得小……我相机总结:大家描述的这样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作物体的面积。
引导学生从感知身边实物的面积入手,建立面积的表象,符合三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认知特征。这个教学过程既丰富了学生对面积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对面积有了清晰且直观的感受,又营造了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为接下来学习比较面积大小做好铺垫。
(二)凸显学生主体,在探究活动中解决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中,学会探索物体表面积、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的方法,并迁移应用。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首先,我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给一、二小组的学生一张小的、白色的正方形图片,分给三、四小组的学生一张大的、白色的正方形图片,请两个小组学生分别给两个正方形上色。当我看到一、二小组的学生已完成涂色,而三、四小组的学生还在上色时,故意说到“请涂好颜色的小组成员举手”并宣布一、二小组在涂色比赛中取胜。三、四小组的学生立即表示不满:“不公平,因为我们组涂的面积大”“我也反对,要比赛就应该涂一样的大小的图纸,否则,他们赢了也不算”……我借机向学生解释道:“其实这个小任务,重要的不是看谁涂得快,而是为了让大家明白平面图形和物体一样有面积,而且面积有大小的区分。”而后让学生比一比刚刚涂色的两个正方形的大小,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面积。
接着,我请学生观察课本和文具盒、课桌和黑板等,说说两者之间谁的“面积”更大。由于这些物品有着鲜明的形状差异和体积差异,学生依据物体自身大小很容易推测出哪一个表面积更大。我相机点拨:“观察是我们生活之中常用的一种比较策略,但我们若是遇到两个形状近似、大小相差不大的图形,就无法只通过观察来判断了。”同时出示两个长方形图片(如图1)。这两个长方形乍一看大小相近,肉眼是难以分辨二者面积大小的。当我询问学生哪个面积更大时,学生各有说辞:有的说因为左边的长方形看起来比右边的长所以面积更大,有的说右边的图形看起来更大所以面积也更大……我提出疑惑:“到底谁说的是正确的?”此时,我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进行探究和验证。很快就有学生把两个图形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如图2),可是发现无论是哪种叠放方式,都会有“剩余”的部分,依然不能判断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大小。于是我暗示学生:是否可以将两个长方形与同一个参照物进行叠放比较呢?在我的提示下,学生联想到了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运用了格子图来比较两个图形周长的方法,发现把两个长方形都放置在同一个网格图之中,就可以通过数每个长方形所占格子的数量多少,比较出哪一个的面积更大。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将数学探究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学生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了涂色、观察、操作等不同的比较策略,自主探索物体表面积和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既开拓了思维,又进一步体会到如何运用不同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灵勇. 大概念视域下的“面积”教学思考 [J]. 新教师,2021(06):48-49.
[2]徐斌. 徐斌与无痕教育[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6:105-109.
[3]黄爱华. 黄爱华与智慧课堂[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24-26.
(责任编辑:邹宇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