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典型环境描写要素在小说中的突出作用
2022-05-30张浩
张浩
在长期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小说鉴赏课在整体语文教学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小说鉴赏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执教者往往集中精力、绞尽脑汁地梳理故事情节,剖析人物形象,却忽视了典型自然环境描写这一重要因素在小说中所发挥的作用,甚至只是轻描淡写地提一下,并没有把小说中的典型环境描写与其他各要素充分结合起来,对学生而言,忽视典型环境描写这一要素的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讲,无疑是不完善的鉴赏学习,势必会影响学生语文知识体系的形成和鉴赏能力的发展。
所谓典型环境,就是小说文本中主要人物赖以生存的客觀外在条件,简单地说,它跟小说中的人物以及故事情节之间的关系,就好比是土壤、水、空气、阳光跟种子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了典型环境这一外在基础,小说中人物的言谈举动、心理活动都是空谈。一言以蔽之,典型环境描写就是那些存在于小说文本中的对具体人物以及具体人物的活动,以及故事情节产生影响的环境描写。下面笔者用具体实例来说明典型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鲁迅的《故乡》第一段就是非常典型的描写,在这段典型的自然环境描写中,作者运用了阴晦、苍黄、萧索三个词,形象概括地描绘了眼前故乡的荒凉破败景象。作者由眼前的故乡,马上联想到记忆里那个儿时的故乡,有自己快乐的童年,有儿时最好的玩伴,以及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鲜明的对比使作者本来激动的心情一落千丈,眼前这个萧条荒凉的故乡,让作者心情顿时发生了大逆转,同时也为全文裹上了一层浓郁的悲凉。
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中有两段着墨不多的环境描写,看似平平无奇,好像与人物的心理活动没有任何关系,然而,在全文中却至关重要,不可或缺。首先,前一段描写是在菲利普全家收到了于勒的来信后,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去哲尔赛岛旅行时的描写。信中于勒说自己很好,等发了财就会回来报答他们,这不仅使菲利普全家非常振奋,而且于勒的信也成了全家人的“福音书”。于是眼前的海平面立刻成了“绿色大理石”,这是多好的字眼,多好的事物,多么美丽的景象啊!只要于勒一回来,他们马上就能改变拮据的生活状况,就能在那些有钱人面前扬眉吐气了。这是全家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眼前的景象把菲利普一家快乐而骄傲的心情烘托得淋漓尽致。后一段是对菲利普全家发现于勒不过是一个卖牡蛎的穷光蛋时的描写,当菲利普一家发现于勒不但没有发财,还是个卖牡蛎的水手时,希望顿时变成失望和失落,原本美丽的哲尔赛岛,突然变成了紫色的阴影从海里冒了出来,从而把一家人的沮丧和小市民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在《智取生辰纲》这篇课文中,作者反复强调天气酷热难耐,行路困难。这篇课文中的典型自然环境描写就一个词“酷热”。正因为天气的“酷热”,才使杨志一行人舟车劳顿,既渴又累,赶路困难。也是因为天气的“酷热”,杨志才怕耽误了生辰时日,不得不催促老督管一行急着赶路。在这样的天气赶路,本来就让人身体受不了,吃不消。哪想杨志不但不让他们休息,反而不停地督促赶路,于是就有了老督管等人跟杨志发生口角而不和这一矛盾冲突。在这当中,杨志小心谨慎、粗鲁野蛮、刚愎自用的典型性格得到了全面的刻画,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因为天气的酷热,劳累、疲乏、口渴的他们逐渐体力不支,急切需要喝水休息。生理的需求最终还是战胜了意志。因此老督管等人不得不钻进树林乘凉休息,饥渴迫使他们以酒解渴,喝下了蒙汗药的酒而丢失了生辰纲。在这里,“酷热”的典型自然环境描写,就好像一双无形而有力的推手,把故事情节逐渐推向高潮。
另见施耐庵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多次写到下雪,突出了当时天气十分恶劣,让人内心倍感冰冷和凄凉。此时我们不难想象,林冲内心如何,本来自己的遭遇已经很悲惨了,却又偏偏碰上这样的鬼天气,此时对于林冲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另外,多次写到“雪下得紧”,既形象地描绘出了当时的雪势,同时也为后面紧张、激烈的复仇埋下了伏笔,步步紧逼,把林冲逼到不得不反抗的境地,深刻反映了“官逼民反”这一主题。可见,一个“紧”字既烘托了气氛,又衬托了人物心情,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兼有推手的作用。
总之,诸如此类的典型环境描写的片段不胜枚举。以上充其量不过是教育教学方面的凤毛麟角,仅代表个人的一点微不足道的感悟罢了,更深层次、更加广阔的领域仍需广大同仁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