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中小学班班通项目对共享优质资源的作用
2022-05-30马林芳
马林芳
我国部分民族地区,优质教育资源较为匮乏、师资水平较低、办学水平较为落后,而中小学班班通项目的应用促进了优质资源共享、演绎生态课堂、搭建互动平台、缩小区域教育差距等,推进民族地区的教育更快发展。
当前,班班通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从校园信息化建设不断走向课堂信息化应用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学校教育信息化从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初级应用不断向纵深拓展应用的有力转型。它既是新课改不断深入推进的变革之举,也为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带来新机遇。班班通建设作为教育技术手段,以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优化教学过程以及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在民族地区教育中发挥了支撑作用。民族地区受到经济、资源、地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教育水平较落后。通过中小学班班通项目的实施,可以充分发挥优质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优势,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中小学班班通项目是集软件资源与硬件设施为一体的系统性工程,通过这一项目的实施实现优质资源共享、获取更多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更为形象生动、富有成效,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革新,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给予积极推动,教师利用这一信息网络技术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对各学科课程不断进行丰富与充实,并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渗透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方法,从而也促进了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以及创新思维的发展。
一、打破传统,实现教育信息化
在教学中,一些教学内容如果只通过教师简单描述,可能无法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想象,也无形中制约了学生的思考,使教学走入困境。当前,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工作以及生活中呈现出不可比拟的优势,而信息技术的触角同样也已深入教育领域之中,通过数字化方式展示难以通过描述让学生想象的教学内容,突破教学重难点。借助幻灯片、动画、音频等的充分应用,使抽象、陌生的知识生动形象地动态呈现,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集中学生注意力,有利于学生在直观而形象的认知下建构自我的知识体系,同时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由此,中小学校班班通项目的开展,也创新了教学模式,实现优质资源走入课堂,实现共享共用以及教育信息化,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延伸服务,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班班通将丰富多彩的教学引入每一个班级中进行应用,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教师、学生以及家长提供延伸服务,使人人都能通过网络空间打开学习视野。班班通应用于课堂教学,为师生提供了强大的网络平台和海量的资源,师生可以通过搜索以及共享加强学习,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将优质的教学资源送进每一个班级为师生服务,实现了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在各个班级的课堂教学之中,有效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能提高教学质量,促進教学均衡发展。
三、班班通项目推进民族地区教育整体水平
班班通项目的应用,也是在不断地创新教育形式、培育创新生力军。课堂教学作为发展班班通建设的内驱力,打造互动课堂,促进课堂教育主体发展,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发挥其独特交互功能,使学生敢于展示想法,分享成果。不断改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促进教育形式更为灵活多样,优化教学过程,拓宽学生视野以及获取知识的渠道。衡量一个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就是教育信息化。在民族地区中小学大力推进班班通项目,推进教育信息化,可以使每所学校的教学方式更为生动多样,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对于提高民族地区教育的整体水平起到促进作用。
总之,班班通通过对课堂教学以及网络教学的整合,实现混合教学,在人机互动、班与班互通、学校与学校互联之中,推进民族地区的教育大步向前。
参考文献:
[1]林淑兰.巧用“班班通”,助力高效课堂[J].福建教育,2019(17).
[2]陈金兵.“三通两平台”推进策略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6.
注:本文系2018年度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民族地区中小学利用班班通共享优质资源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课题立项号18623006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