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壁画墓中的历史人物故事图像研究
2022-05-30胡世成
摘要:历史人物故事图像是汉代墓葬画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见于河南、山东、陕西、内蒙古等地的墓葬、宗祠以及石阙中。本文在搜集汉代壁画墓中历史人物故事图像的基础之上,简要阐述墓葬中历史人物故事图像的起源、作用及其所折射出的社会意识形态。
关键词:汉代;壁画;历史人物故事图像
汉壁画墓的发现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其壁画题材可分为宇宙天象、镇墓辟邪、墓主经历、家居生活以及历史人物故事等。历史人物故事图像作为汉壁画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当时的社会思想观念。
一、壁画墓中历史人物故事图像的发现和起源
迄今为止,汉壁画墓已发现70余座,集中分布于河南、陕西、辽阳、河北、内蒙古等地。墓葬中壁画的题材内容多样,据现有考古发现来看,其中7座存在历史故事图像,共有不同题材的历史故事图像十余幅。在洛阳烧沟61号墓中,一幅由13个人物组成的历史故事图像位于墓室前堂隔梁正面。关于此图存在不同的说法,郭沫若先生认为,保存完好的11人图像表现的是“二桃杀三士”,即左起三人中,身材最矮者为晏子,中间的五人中,齐景公作威严状,右侧三人即为三士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其墓室后壁还存有一幅图像,郭沫若先生认为此图描绘的是项羽宴请刘邦的鸿门宴,而孙作云先生则认为此幅图为汉代大傩礼的开始式。内蒙古和林格尔壁画墓出土有大量丰富的历史人物故事图像,其中有七女为父报仇、孔子见老子以及多位表现忠孝节义思想的历史人物。此外,在陕西靖边的杨桥畔、老坟梁、陕西渠树壕、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巴日松古敖包以及山东东平的汉壁画墓中均发现有孔子见老子图像。
据文献记载,在春秋时期,历史人物故事图像就已出现在地面建筑上,《孔子家语》中记载有孔子参观当时的明堂,见到了多位古圣先贤的图像,如尧、舜等古代帝王,还有辅佐成王的周公。《楚辞章句》中记载了屈原在被放逐过程中,于楚国先王的宗庙和楚国公卿的祠堂中见到了绘有天地山川、古圣先贤的壁画,指出在当时的明堂、宗庙中已有古圣贤的画像。这说明在春秋时期就已有将古代圣贤绘于宗庙祠堂等地上建筑的现象。
至于秦代,“秦始皇骄奢靡丽,好作高台榭,广宫室,则天下豪富制屋宅者,莫不仿之,设房闼,备厩库,缮雕琢刻画之好,博玄黄琦玮之色,”体现出地上建筑壁画盛行的现象。此外,在咸阳宫的考古发现中也出土了当时的宫室壁画残片,但在考古发现中,未明确发现历史人物故事图像。
历史人物故事图像在汉代比较盛行,汉武帝为使霍光尽心辅佐幼主,赐给霍光周公辅成王的画像,其意在告知霍光应学习周公之忠,其记载见于《史记·霍光传》。东汉时期,赵岐将季札、子产、晏婴等人的画像置于墓室中,其记载见于《后汉书·赵岐传》。在考古发现中,大量历史人物故事图像存在于壁画墓、画像石墓以及祠堂墓阙上。
综上,历史人物故事图像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在地面建筑上。至汉代,历史人物故事图像取得重大进展,出现在墓室、祠堂以及石阙等多种载体上。
二、汉壁画墓中的历史人物故事图像题材分类
汉壁画墓中发现的历史人物故事图像题材较多,不同题材的图像反映不同的人物形象和社会观念。下文将根据其人物形象的不同进行分类。
1.忠臣义士
在汉壁画墓的历史人物故事图像中,可被称为忠臣义士的有要离刺庆忌中的要离、伍子胥、鲁漆氏女、许穆夫人以及二桃杀三士中的三士、晏子,此类图像反映了極其强烈的忠君爱国、舍生取义的精神。如二桃杀三士,《晏子春秋》记载其具体内容,其主要讲述齐国三勇士因居功自傲,威胁国家统治,晏子为维护大局,使二桃与三人争之,终将三人除去。该故事赞扬了晏子的智谋和为国尽忠的精神,也突出三勇士之间的朋友之义。
2.孝子
汉壁画墓中有着较为丰富的孝悌图像,其涉及的孝子有曾子、丁兰、闵子骞、刑渠、金日磾、伯俞、魏汤、赵苟、老莱子、七女为父报仇中的七女等。如和林格尔壁画墓中的闵子骞图像,该孝子故事见于《说苑》,其主要讲述的是闵子骞母亲去世后,其父续娶一带有二子之妇。继母偏爱其亲生子女,为闵子骞所做冬衣甚薄,闵子骞驾车时因失辔被其父发现,其父欲休其继母,闵子骞为了其他兄弟,宁愿自己受委屈,也不愿继母离去,故主动为继母求情,充分体现了闵子骞对继母之孝。该故事虽有愚孝的意思,但在当时却极为符合儒家所提倡的伦理道德,孔子对其行为做出了极高的评价。
3.贤妻
汉壁画墓中的历史人物故事图像也塑造出追求崇高节操与义行的妻子形象,具体包括周主忠妾、楚昭越姬、晋杨叔姬、曹僖妻、代赵夫人、秦穆姬、盖将之妻、秋胡子妻等图像。楚昭越姬图像出自和林格尔壁画墓,《列女传》记载其详细故事,主要为楚昭王在援救陈国的途中生病,臣下建议可告神将病转移于臣子,昭王不同意,越姬感于楚昭王的仁义,愿意从昭王而死。该故事主要赞扬了越姬为君王行仁义慷慨赴死的举动,着重突出了越姬之信,同时也体现出夫为妻纲的思想。
4.慈母
汉壁画墓的历史人物故事图像中还存在着丰富的母亲形象,这类图像主要有儒家代表人物孟轲之母、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之母以及周代三大贤母太姜、太任和太姒等,着重突出这些母亲的高尚品德。如邹孟轲母出自和林格尔壁画墓,《列女传》记载了这位慈母的故事。其大意是孟子少时,由于住所靠近墓地,孟子与其友皆以模仿丧葬为游戏,孟母以为不妥,迁到市场旁边居住;孟子又以模仿商人买卖货物为游戏,孟母亦觉不妥,遂又迁其居所于学舍附近;这次孟子开始学习礼,孟母大悦,认为其子有了良好的榜样。这则故事塑造出一个教子有方的母亲形象,同时孟母所迁之处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不同职业的喜好与厌恶。
5.学者
汉壁画墓中出土多幅孔子见老子的图像,塑造出一个好学的学者形象。这类图像主要描述孔子向老子问礼的故事,画面中常会有一个儿童模样的人物位于两位圣人之间,此人应为七岁的幼童项橐。孔子以老子为师的记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鲁国的南宫敬叔和孔子一起到周向老子问礼。《战国策》则记载了孔子拜七岁的项橐为老师的故事。这则图像将这两个事件合为一体,着重突出了孔子的认真勤学,同时这类画像以儒道两家的代表人物为主要表现对象,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儒道两家思想相互借鉴的一面。
综上,汉壁画墓中的历史人物故事图像塑造了多位忠臣义士、孝子、慈母、贤妻以及学者的形象,主要反映了儒家三纲五常以及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除此之外,也反映出当时社会提倡孝道、推崇学问的观念。从图像的年代上看,西汉时期的历史人物故事图像较少,同时题材种类也较少,仅见有二桃杀三士、孔子见老子。而大部分的历史人物故事图像出土于东汉时期,特别是在东汉晚期的和林格尔壁画墓中,历史人物故事图像众多,題材丰富,特别是其中大量女性历史人物形象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历史人物故事图像的内容。
三、汉壁画墓中历史人物故事图像的作用
关于汉壁画墓中历史人物故事图像的作用,一是展现死者的高尚品德和志向。如在和林格尔壁画墓中,表现墓主生平的壁画和表现古代圣贤、忠臣等的壁画相伴,既赞扬了墓主人的生平功绩,也体现了墓主人对古圣贤美好品质的追求。二是宣扬教化,汉壁画墓中的历史人物故事图像塑造出多位符合封建伦理道德的人物形象,其蕴含着当时社会所推崇的美好品质,符合当时社会的行为规范,对于维护封建统治具有重要作用。其教化作用的实现主要在两个过程,一是在工匠绘制壁画的过程中,壁画是当时社会伦理道德载体,工匠在绘制过程中就已经了解其中所蕴含的社会观念。二是在墓葬壁画的展示过程中,在陕西旬邑县的一座壁画墓中,有着“诸观者皆解履乃得入”的朱书文字,说明墓室在封闭之前,会让参加葬礼的人参观墓室壁画,而在这一过程中,其教化作用得以实现。
四、结语
存在于汉壁画墓中的历史人物故事图像,具有展现死者的高尚品德、志向和宣扬教化的重要作用。其最早出现于西汉晚期的洛阳烧沟61号墓中,在东汉时期比较流行,分布于陕西、内蒙古的多座墓葬中,在东汉晚期达到鼎盛,东汉晚期的和林格尔壁画墓中历史人物故事图像极为丰富。其主要反映了儒家思想的逐步兴盛与发展,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联系密切。西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杂学,而独尊儒家学说,这改变了汉初以黄老之学为指导的状况,使得儒学成为主流思想,儒学得以在汉代逐步兴起,反映儒家思想的历史人物故事得以在壁画墓中出现。东汉时期儒家三纲五常思想得以正式形成,这一时期历史人物故事图像的兴盛为其提供了证据,特别是在东汉晚期的和林格尔壁画墓中大量的历史人物故事图像,反映了儒家的三纲五常对当时社会的深刻影响。
参考文献:
[1]李京华.洛阳西汉壁画墓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64(02):107-125+235-242+259-260.
[2]郭沫若.洛阳汉墓壁画试探[J].考古学报,1964(02):1-7.
[3]孙作云.洛阳西汉壁画墓中的傩仪图──打鬼迷信、打鬼图的阶级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7(04):94-104.
[4]尹申平,王望生,乔建军,孙晓治,王敏,王啸啸,张勇剑.陕西靖边东汉壁画墓[J].文物,2009(02):32-43.
[5]国家文物局编.2008中国重要考古发现[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6]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文物工作队编.和林格尔汉墓壁画[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
[7]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0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调查发掘新收获[J].考古与文物,2010(02):3-13+113-121+2.
[8]赵国兴,厉春,张驰昊,高兴超,郑淑敏,窦志斌,王龙,杨俊刚.内蒙古鄂尔多斯巴日松古敖包汉代壁画墓清理简报[J].文物,2019(03):38-64+1.
[9]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东平县文物管理所著.东平后屯汉代壁画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10]王国轩,王秀梅注.孔子家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1]黄灵庚,疏证著.楚辞章句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2]王利器著.新语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3][汉]刘向著,向宗鲁校.说苑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4]郑岩.一千八百年前的画展——陕西旬邑县百子村东汉墓细读[J].中国书画,2004(04):54-59.
作者简介:
胡世成,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