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麦积山石窟中的“曹衣出水”艺术造像

2022-05-30马建国

东方收藏 2022年8期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

摘要:佛教诞生于印度,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在魏晋时期达到鼎盛。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为了适应中国人的偏好和选择,产生了诸多方面的中国化改造。在北齐时期,经宫廷画师曹仲达之手出现了“曹衣出水”式的佛像艺术造像。本文就麦积山石窟所涉及的“曹衣出水”式佛像造像略作探讨。

关键词:麦积山石窟;曹衣出水;魏晋南北朝

一、佛像形象的转变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作为佛教典型标志的佛像,在古代印度地区从出现到最终确立,共经历了四个过程:第一阶段为非佛像时期,通过佛塔、法轮、圣坛、圣树等各种象征物来象征佛陀的存在;第二阶段是浮雕叙事佛像时代,公元1世纪前后,在雕刻勾画的佛教故事里首次出现佛陀的形象造像;第三个阶段是单体佛像的出现,对真人大小的佛像礼拜成为重要的佛事活动,从此全新的单体佛像崇拜取代佛塔崇拜;第四个阶段是公元8世纪中叶,印度教势力几乎覆盖印度全境,佛教失去原先的影响力,逐步在印度境内衰退,与此同时,佛教的佛像造像也被印度教同化,佛陀形象转变成为印度教毗湿奴的第九个化身。[1]

随着传播时间的推进,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被中国统治者所重视并大力弘扬,并受到社会各阶层的认可和信仰,佛教在中国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历史阶段。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中国人的审美倾向和价值偏好,佛像造像艺术在风格上融入了易于中国人接受的审美要素。

随着佛像造像由梵式到汉式的转变,佛像形象已不再有印度佛像容貌,而是转变为中原汉人的形体特征,凸显出魏晋名士的气度和风韵。佛像的庄重、典丽、宁静等神情样貌已经区别于原始佛教佛像的特征,这是中原民族根据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背景对原始佛教教义的重新诠释与理解,在此一过程中佛教文化实现了中国化、民族化、世俗化改造。我们可以从麦积山石窟中的佛、菩萨、弟子等的脸型、表情、身段、着装上看出这一点,都是活脱脱一个西北汉子或高原姑娘的形象,既有佛陀庄严肃穆的神采又不失婀娜多姿的生活气息。

二、曹仲达和“曹衣出水”艺术样式的基本概况

(一)曹仲达简介

根据《历代名画记》记载,曹仲达为曹国(现乌兹别克斯坦一带)人士,是北齐时代非常有名气的画家,官至朝散大夫。曹仲达先后跟随南朝画家周昙研、袁昂学习绘画,其绘画风格成形于南朝,后入东魏,再入北齐,这样的经历使得他非常熟悉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风格。且从《历代名画记》中列举的画作来看,曹仲达的绘画内容多为北齐贵族日常练武、狩猎的场景,所以可以大致推测出曹仲达是一位宫廷御用画家,这也间接说明其画作是符合当时最高审美水准的。所以曹仲达的佛像画作被誉为中国佛画的“四家样”之一,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曹衣出水”艺术风格的概况

关于“曹衣出水”的艺术风格,笔者从曹仲达的佛画特征和佛像雕塑中“曹衣出水”的艺术样式两方面来介绍。

曹仲达的佛画作品无一存世,但在《历代名画记》有关于“曹衣出水”的记载:“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后辈称之曰:‘曹衣出水。”

从中可知,曹仲达的佛像绘画特征是将稠密的线条堆集在人物身上,而且衣服紧贴人物身体,佛像仿佛身着质薄而又十分贴体的衣服,描绘衣服纹线条多而稠密,整体感觉是出水湿衣的效果。具体来说,“曹衣出水”是一种薄衣贴身、衣纹紧裹躯干的佛像造像画法,绘画出一种薄纱透体的感觉。

这种佛像衣袍的处理手法是当时的一种变革,是历史上极为著名的衣服褶纹的处理手法在佛像造像上的具体表现,此种绘画手法属于宗教美学的范畴。

而在北魏、北凉时期,“曹衣出水”这种佛像造像艺术手法在敦煌石窟群、麦积山石窟群等佛教石窟中有着鲜明的彰显。佛像周身身着飘逸轻薄通透衣饰,自然下垂,给观赏者以亲切、深情的人文感。通过洞窟中所陈列的这类佛像造像,我们大致可以得出结论,在段业开创的北凉时期,“曹衣出水”风格的佛教造像就已出现。

(三)“曹衣出水”渊源的可能性追究

据学者研究,“曹衣出水”式佛像造像法并非曹仲达本人独立完成创造,而是以外国佛像的造像法为依据,参用西方绘画技术的基础上创立而成的。关于北齐“曹衣出水”式佛教造像的研究,学术界认为其和古印度芨多时代的“湿衣佛像”关系密切。“曹衣出水”式佛像造像是北齐佛像造像的典范之作,同样的,古印度芨多时代的“湿衣佛像”造像也享誉全印度。从二者诞生时间来看,古印度芨多佛像比北齐佛像造像早了一个多世纪,这就在传播时间上有了可能性。鉴于这种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作为古印度佛像造像典范的“湿衣佛像”,传入中国且影响中国佛像造像的可能性极大。因此,学者们强调二者源与流的关系。

三、麦积山的石窟中涉及“曹衣出水”艺术样式的洞窟

(一)麦积山石窟基本概况

当时间进入魏晋这个历史时期时,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迎来了一轮高速的发展,因为十六国地区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自觉文化的不足,而这种文化上的劣势会使得他们的统治处于被动地位。于是,他们为谋求文化上的主动地位,开始在其统治区域内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推广佛教。随着佛教遍地开花,和佛教相关的寺庙、佛塔、洞窟等文化图腾开始涌现。

麦积山石窟自十六国时期创制,到北魏、北周时期麦积山石窟的开凿达到高峰,现存的麦积山石窟中的大小龛窟几乎都是该时期开凿成型的。隋、唐、宋各个时期对麦积山石窟都较为重视,可开凿的洞窟极少,所做的工作大多是为之前已开凿洞窟的修缮和妆銮。

(二)和“曹衣出水”艺术样式相关的佛像雕塑

北魏时期经过孝文帝汉化改革,佛像造像艺术逐步脱离印度佛像的造像风格,基本演变为汉民族宽衣博带、清俊秀骨的特点。西魏是经过由北魏分解出来的地方性政权,该时期的麦积山石窟群出现了风格迥异的佛像造像,第一种佛像造像是继承了北魏时期清俊飘逸为特征的佛像造像;第二种佛像造像以面部的丰腴饱满为特征,佛像脸颊丰满、五官秀美,身材逐渐趋向于圆润,佛装双领厚重下垂,逐渐褪去了北魏时期清俊消瘦的模样。除此之外,该时期菩萨造像不似之前菩萨造像呆板,而是更加接近于现实中人物的体态和神情,微笑的双眸传递出默默慈悲。北魏、西魏时期佛像造像风格的逐步演变,为北周时期“曹衣出水”风格佛像的出现奠定了基礎。

北周时期,佛像造像艺术和风格有了变革,麦积山石窟造像迎来了新的高潮,这一时期开凿的石窟有第3、4、7、11、12、22、26、27、31、32、35、39、41、45、46、52、65、67、94、109、113、134、136、141、157、166等窟,其中七佛阁造像在其中占比最多,多达13个这样的洞窟,同样受到重视的还有千佛造像艺术。北周时期的佛像造像艺术是两魏和隋唐佛像造像艺术的过渡阶段,该时期的佛像造像有短线颈宽肩、腹部突出、身体粗壮、肌肉感强、衣服裙轻薄透体等特点,而这种身着薄纱、衣衫贴体的造像风格就是典型的“曹衣出水”。佛像造像周身的衣饰继承了两魏自然垂落的风格,与此同时佛像着装也出现了低领搭左肩式的新样式。佛装的衣裾表现为两种风格,其一是多层衣衫叠压在一起的悬裳式衣裾,衣服衫没过佛座;一种是衣裾较短未及佛座,佛衣纹络逐渐过渡到写实风格。北周时期佛像造像风格的变革,是北周政权政治、外交的成熟在文化领域上的反映。

而在135窟内放置有一尊倚坐像的客佛,据学者马世长研究,认为是北周时期的佛像,可是无法断定这尊佛像是从哪一窟移至此窟的。该佛像是一少年模样,低发髻,神态安详柔和,脸颊圆润,双臂轻轻抱于胸口,散发出来一种柔和慈悲的气质,是典型的北周时期的杰作。北周和北齐同属北朝的北方地区,是同一历史时期下的不同国家。北周时期的佛像的基本特征是低肉髻,佛像面部多为童颜模样且面部圆润饱满,佛像身着质地细柔的外衫,薄如蝉翼,如刚出水一般,马世长先生认为是典型的“曹衣出水”塑像风格。

综上所述,受北魏孝文帝全面汉化改革的影响,两魏时期麦积山石窟佛像雕塑已呈现为魏晋人士宽衣博带、秀骨清像的特征,这为北周、北齐时代“曹衣出水”风格佛像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而正是这种饱含人文气质的佛装缀饰手法是开启隋唐美学新风尚的关键。

(三)和“曹衣出水”艺术样式相关的佛像绘画

麦积山石窟是用佛像雕塑、佛像绘画这样直观的艺术形式来阐释深奥的佛教文化的,如此这般佛教文化的形式其目的是方便民众更好地理解佛教經典所宣告的义理,以此达到传播佛教信仰的目的。佛像雕塑、佛像绘画二者虽外在造型、艺术特征不尽相同,但在石窟艺术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学术界认定“曹衣出水”风格的出现时间是北齐时期,可是根据笔者的研究和了解,北魏时期的“飞天”类壁画已凸显出“曹衣出水”风格,比如76、142、127、154窟的飞天图等,除了画中人物的服饰是“曹衣出水”处理手法外,整个画风也都是洋溢着通透轻衫、薄衣贴体的人文感。北魏时期麦积山壁画艺术的洞窟有第76、115、127、133、142、135、154等窟。壁画中的佛、菩萨、飞天、供养人、动物等绘画风格折射出强烈的时代特色,尤其是绘画中的各个人物模样俊美,身段修长柔软,所着衣衫薄纱通透,衣服贴体。构图用的染料清新自然,描摹人物的线条舒展自然、简练流畅。现存北魏壁画的洞窟中,当属第127、135两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窟内壁画样式多姿多彩、大气磅礴,有释迦牟尼涅槃经变图、佛居净土变图、文殊问疾维摩诘变图、劝善惩恶地狱变图等这样大型的经变画,是北朝时期的艺术精品。北魏时期麦积山石窟的佛教壁画是魏晋以来壁画艺术的最高峰,技艺精湛。

西魏时期的麦积山壁画艺术由于人为的破坏和自然的风化,留存极少,就其绘画风格来看,依旧沿袭北魏时期士大夫所喜爱的清瘦俊美、潇洒飘逸的审美理想。绘画中的人物逐渐趋向于圆润、丰腴。

北周使分裂的北方地区得到了统一,该时期的麦积山石窟群壁画艺术的发展是承接了两魏时期的艺术风格,与此同时,北周时期的佛教壁画艺术也开启了隋唐时艺术发展的序幕,最具代表性的壁画艺术是第4、26、27窟中的壁画。第4窟的伎乐飞天图是绘画和雕塑两种手法结合的艺术作品,也是中西两种文化结合的典范之作,画中人物为男性,面部圆润饱满,大耳、高鼻、嘴唇轮廓明晰,尤其是“塑伎乐天图”右侧两人物所着衣衫略微可见“曹衣出水”的衣纹处理手法。类似第4窟中这种绘画、雕塑两种手法相结合的艺术作品,在麦积山其他石窟内再未见到。除此之外,在麦积山石窟艺术中,把壁画中飞天所裸露的面、手、足施以浮雕,衣衫裙带施以色彩的这种艺术表现手法称之为“薄肉塑飞天”,第4窟当中的“薄肉塑飞天”壁画共7组,每组四身人物,分别是供养飞天、伎乐飞天、散花飞天等,这种壁画艺术形式也是其他石窟中所没有的,感染力强,技艺精湛,举世罕见。“释迦多宝说法图”“出行图”“赴会图”“涅槃变”等壁画艺术无一不在内容和创作手法上引领时代先河,人物外貌造型逐渐摆脱了两魏时期清瘦俊美、潇洒飘逸的特征,转而重点刻画出绘画人物的丰腴和圆润。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虽然佛像雕塑和佛像绘画都出现了“曹衣出水”的艺术样式,可是佛像绘画这种艺术样式更能凸显出“曹衣出水”这种“薄纱透体”的人文感。

四、结语

麦积山石窟为典型的佛教文化遗址,但这一佛教文化遗址佛像已经脱离了原始佛教的种种迹象,转而呈现出中国人的风骨以及民俗化、世俗化倾向。麦积山石窟中的佛像雕塑和佛像绘画不仅反映了佛教教义,也映射出中国人对于艺术的理解,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艺术样式就包括“曹衣出水”风格的佛像造像,这种风格的佛像造像是魏晋时期艺术样貌的呈现,在佛教美学领域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赵玲,谷红岩.论古印度佛像样式的演变与传播[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06):90-95.

[2][日]冈村繁泽注,俞慰刚译.历代名画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唐]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作者简介:

马建国,天水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文艺学美学

猜你喜欢

魏晋南北朝
浅析秦汉到魏晋南北朝印章艺术风格变化的原因
论魏晋南北朝“礼”与“法”的结合
魏晋南北朝经学的演变与更新
浅析魏晋南北朝服饰文化的特征
魏晋南北朝隐逸风尚探究
浅析魏晋南北朝书法教育
魏晋南北朝联句诗初探
简论魏晋南北朝上层社会妇女的悍妒风气
魏晋南北朝序文刍议
魏晋南北朝时期孝道思想的演变及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