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路上,让学生领略七“彩”风景
2022-05-30徐亮
徐亮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引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意见)明确指出:落实“双减”,目的在于通过减轻学生在校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来“保障学生休息权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其中在作业管理上,《“双减”意见》指出,一方面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另一方面要“提高作业设计质量”,要使作业“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对照《“双减”意见》精神,研读其中关于作业设计的建议,笔者以为,从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来看,压减作业总量、减轻过重负担,没有太大难度,因为低年级语文教材本身内容简单,字词句方面的知識量不多,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一些,绝大多数学生的书面作业不用拖延到课后完成。对低年级语文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语文学习规律和素质教育导向,设计出高质量的作业。从年龄特点看,低年级儿童好奇心强,喜欢有新鲜感的学习方式;从语文学习规律看,要丰富学生的身体活动和身体体验,让学生以多种感官参与语文学习,以收到最理想的学习效果;从素质教育导向看,语文教学主要是发展学生的言语理解和言语运用能力,在伴随发展言语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等。
笔者开始进行“双减”背景下语文作业方式的改革实践,在努力摒弃机械操练、无效重复等作业方式的前提下,着力探索多感官参与、多角度学习、多方位认知、多形式训练的语文作业,融多样化和趣味性于一体,让学生经历一种“七‘彩缤纷”、趣味横生的诗意化语文学习生活。所谓七“彩”,是形式多样、训练多维的隐喻提法。现以《树之歌》为例,简要交流如下:
《树之歌》(统编语文二年级上册)是一篇识字课文,课文以节奏明快的儿歌呈现,读起来朗朗上口。每次教学这篇课文,学生都兴趣浓郁,情绪高涨,一是因为课文的内容有趣,那么多种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树,用一首儿歌展现在我们眼前,课文虽然简短,但把每种树的特点都概括得特别准确;二是因为课文中配有彩色插图,看着插图,读着课文,学生脑海中便会自然而然浮现出不同树种的样子,产生身临“树”境,如见其“树”的感觉。笔者在教学时,依照教学进程,随着文本感知理解的逐步推进,先后穿插了以下七种作业形式:
一、探——认同类,拉“树友”
《树之歌》中,树是主角,树虽不同,都是“树”类,因而都带有“木”字旁。在教学生字时,笔者引导学生观察生字,启发他们发现特点:本课生字“木”字旁特多,且大都是形声字。笔者让学生回忆,一年级时曾用“识字转盘”给“青”字加不同偏旁组成不同汉字,学生印象特别深,那是他们初次接触“形声字”。笔者启发学生:“这节课的生字也可以做一个识字转盘,想想该怎么做呢?”学生惊喜地发现,只要把“木”放在转盘的中间,周围放上“同”“风”“白”“公”“圭”就行了。就这样,“识字转盘”就一个个出品了,课上,学生用识字转盘学生字;课间他们用识字转盘玩游戏——我转你认,看谁认得快,看谁认得准,有的学生甚至从《新华字典》上找了一些“木”字旁的字,悄悄放在识字转盘里,一场“形声字”大挑战在班级里上演。这样的识字活动多有趣,多有魅力,学生们玩得兴致勃勃,效果极佳。
二、玩——玩拍手,唱“树歌”
感知和理解语言文字,离不开诵读。但是,如何诵读才能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进而产生好的效果,这是值得推敲的。教学《树之歌》时,笔者在学生基本能把全诗读通之后,让学生结合《树之歌》来玩他们最喜爱的《拍手歌》游戏。学生热情高涨,首先是选择伙伴,自由搭配,两人合作,相互商量,进行歌本改编——《拍手——树之歌》;然后,两人对坐,边相互击掌,边同声诵唱:“你拍一,我拍一,杨树高高穿绿衣。你拍二,我拍二,榕树壮壮像顶帽……”不但当天的课后有这样活泼可爱的游戏场面,之后连续两三天还有同学余兴不减,把《拍手——树之歌》当作必备“节目”。如此教学,不但让“课文”活起来,也让学生“动”了起来,语文就应该是如此活泼的。
三、拓——搜警句,知“树意”
《树之歌》课后有这样一道习题:读一读,想想下面几句话的意思。在这里呈现了三句名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高百尺,叶落归根”“树无根不长,人无志不立”。学生对这三句话有些一知半解,笔者引导学生在理解这些话的深层含义的基础上去搜集含“树”或“木”的名言警句。于是,一句句名言警句在学生的笔下和口中“诞生”,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树高者鸟宿之,德厚者士趋之”等等。为了加深记忆,引领学生成长,笔者利用晨会课让学生自己朗读,鼓励学生把这些名言写在卡片上,做成书签,每每阅读时便能看到,记在心中,让“树”的美好形象扎根在他们心间。
四、绘——找爱树,画“树像”
学生学完儿歌,又拓展了跟树有关的名言警句,树的美好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已经初步形成。怎样在学生心目中加深这种印象呢?笔者以“画出我的最爱”为题,进行了画树活动。首先引导学生:“小朋友,树是多么好呀,我们都离不开树。你最爱哪种树,为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回答,说得头头是道,如:“我喜欢银杏,因为它是活化石”“我喜欢桂花,因为它香气四溢”……是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最爱,爱树的原因各不相同,每个同学都有独到见解。笔者接着提出要求:“哦,你们那么爱树,那就把你心中的最爱画出来吧!”学生拍手叫好,纷纷行动起来。为了画出最漂亮的树,学生各显神通,有的翻阅图书,有的上网查找,有的询问同学或老师,忙得不亦乐乎,以充满童趣的笔调画出自己心爱的树,有的树有可爱的“五官”,有的树有神奇的“四肢”……一幅幅作品满载着学生的成就感,深深地感染了笔者,这真是一场“树”的画展。
五、写——观树形,作“树文”
爱画画,在画画中展开丰富想象,这是儿童最感兴趣的事。学生画树之后,笔者没有偃旗息鼓,而是把学生从画树中激发出来的浓厚激情迁移到文字表达上——进行观察写话。笔者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画树画得那么好,就像小小画家。要是让你们写树,你们能不能也像小作家呢?”“能!”“那好!我们就来写树吧!”笔者带领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树,边看边向他们描述树身、树干、树枝、树叶,学生听得很认真,在日记中悄悄写下了这些树的样子,还用上了生动的词句,这是一次真实而精彩的书写,是发自他们内心最真实的语言。如“是那一股醉人的清香把我们吸引到了桂花树下”“那一把把银杏小扇子啊,在枝头用力地扇着,扇去了夏日的炎热,扇来了秋日的凉爽”等语句既是学生童真的语言,也是语文之树上结的最美的果实。
六、扮——当小树,演“树剧”
经过诵读感知、理解拓展、描绘写作,学生对树的认知和情感都比较深刻,在此基础上,笔者又组织了一个“化身为树”的课本剧创编表演活动,让学生在移情体验中实现认知与情感的升华。笔者问学生:“假如你是《树之歌》中的一种树,你愿意成为哪种树?假如你是校园里的一种树,你又原意成为哪种树?”学生们窃窃私语,继而纷纷发言。“那你们就把自己变为自己想要的那种树,去跟另外几个不同的‘树合作,排出一幕小戏。”学生顿时欢呼,然后各自物色合作伙伴,当即创编故事情节,把“过家家”时的本领都拿了出来:“你演松柏爸爸,你演枫树妈妈,他演水杉爷爷……”班队课上,各组学生踊跃登台亮相。节目虽然稚气,但题材多样,趣味横生。有“保护森林”的,有“选美大赛”的,有“中秋团圆”的,真是一场“树”的欢乐盛会。
七、行——做名片,挂“树牌”
“同学们,学了《树之歌》,你们认识了课文中的许多种树,你们还想认识更多的树吗?”随着笔者的引导,学生立刻对校园里的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发言说:“我还认识校园里的不少树。”“那好呀,那咱们就来认认校园里的树,不但要认,而且还给它们做个‘名片,用几句话介绍每种树,好不好!”学生异口同声说“好!”说做就做,笔者帮学生拍树的照片,找好资料,告诉学生,树的名片和人的名片一样,要简单且准确,用最浓缩扼要的文字概括树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接着,师生一起在课堂上研究树的哪些要点是一定要介绍出来的,哪些是可以省略的,在练习概括中把语文知识的运用、语言组织的表达巧妙地渗透了进去。最后,学生用工整的字迹把要介绍的树的内容写到了漂亮的卡纸上,做成了名片郑重地挂到树上。此时此刻,学生心中油然生出了庄重的仪式感。
践行“双减”,“减”去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减”去了单调枯燥的作业形式;推行趣味作业,拓展了学习领域,丰富了学习生活,增添了学习情趣,提振了学习风气,进而促进了学生语文素质的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