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大米
2022-05-30刘兵良
刘兵良
“ 大米放哪里?”妻子在厨房里问女儿。
女儿方才想起,大米昨天就用完了,立刻用微信下单。现在,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说来让人瞠目,他们只需一个电话,一条微信,一个下单,就有商家、快递送货上门。便利的购物支付平台,正改变着人们对日常生活的观念和习惯,防范意识渐已淡薄。
这时,我忽地想起了在乡下生活的日子与已作古多年的岳父老人家。
当年我家因随母下放到沙田碧石这个小村庄,寄居在舅舅家,与后来的岳父家是邻近的生产队。听我母亲说过,那些年,有几个揭不开锅的家庭,会去他家暂借大米或煤饼救急。与邻里乡亲比起来,老人家当时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他家的房子陈旧又低矮,不一定能遮风挡雨呢。如果说岳父家还有特别的地方,那就是他家里的“三多”:盛稻谷的器具多、酒坛多和煤多。
在江西上饶的旧时农村,村民的房子大多是“三架屋”。所谓“三架屋”就是一栋房子是由三大间房屋组合成的。有“三架屋”的家庭,在农村那是挺有面子的。“三架屋”进门是厅堂,厅堂的面积占到了“三架屋”的四分之一吧。厅堂后是后厅,厅堂左右各有一个面积一样大的卧室,卧室后面分别是偏房,偏房比卧室的房间会小点儿。岳父家的左偏房是专门用来装碎煤(从煤矿肩挑回来或平车拉回来未加工)的。碎煤堆用粗石块垒起来有半人多高。这些慢慢积蓄起来的煤,挤压着,沉默着,心甘情愿地让老鼠在它们身上腾挪跳跃。煤饼烧完了,煤堆里的碎煤并没有成为替补队员,冲锋在前的,永远有新买回来的碎煤。
囤煤与囤酒一样,是岳父的嗜好。但囤得最多的,还是粮食。岳父家后厅是个谷仓,杉木做的,四四方方。谷仓下面有条石垫底,防潮也防鼠。谷仓的木板有近两厘米厚,沉沉的。这样一个谷仓,大概能装得下一千多斤的稻谷。后厅除了左边的谷仓,右边还放有两个大大的陶器谷缸,也是用来盛放稻谷的。陶缸与谷仓比起来,只是容量少一点儿,但表面坚硬,盖上厚厚的木板盖子,密封好,防水又防潮,老鼠更是无可奈何。岳父家的陶缸里,成年累月躺着暖暖烘烘、热热闹闹的稻谷。有时,陶缸的盖板没盖好,也会有老鼠乘虚而入,半夜里吱吱欢叫。但有的老鼠就没有那么好运了,里面的稻谷浅了,闻着稻谷的阵阵诱人香味,一不小心掉下去,任凭它们左蹦右跳,呼天叫地,也逃不脱岳父的大手掌。
岳父不识字,但他深知“民以食为天”的朴素道理,粮食就是他的头等大事。生产队时,分到的一点儿自留地,别人用来种蔬菜,他主要还是种红薯,种小麦。后来分到责任田,早出晚归,披星戴月是他的常态。水田,水田,有水才有田,才有收成。水浸得太高,禾苗烂根;没有水,泥土龟裂,禾苗没精打采。为了适时给禾苗灌水,岳父会通宵达旦地守在田边路旁。因为放水(给稻田灌水),那些年村里常常上演着一幕幕争吵打斗的动作剧。岳父深更半夜出场,星星来照明,蟋蟀来伴奏,一个人坐在田头“吧唧、吧唧”,守候他的幸福生活。别人家的禾苗耘耙一两次,而他的稻田耘耙三次,一次也不少。偷工减料这不是他的习惯,哪怕生产队出工,该出十分力,他不会减到八九分。有一次,在喝过一杯酒后,岳父哆嗦著右手夹菜时对我们说:“种田不勤,哪有收成?解放前,我给别人打长工,现在收的粮食装进自己的谷仓。你们没有经历过饥荒,不知道家里无米无柴心里发慌的日子。菜可以少吃,饭可一餐少不了。”
我不知道像岳父他们那一代农民是否理解传统年画里“鲤鱼”的寓意,但“饭一餐少不了”不正是他们内心希望年年有余(鱼)的真实情感吗?他们没有太多的想法,也许你会说,绵延数千年的小农思想束缚了他们的手脚和想象力,但他们懂得,懒汉是养不了家,是要挨饿的。青黄不接或者灾荒年景,仓里有粮,屋内有柴,心里踏实,睡觉安稳啊!岳父没能看到二三十年后的今天,否则,那一片杂草丛生的土地,更会疯长他的长吁短叹。
也许,“粮食”才是这个社会稳定的最后压舱石。
责任编辑:黄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