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任务情境,让语文阅读教学更具张力

2022-05-30薛盼浠

新课程·上旬 2022年9期
关键词:理解课文创设初中语文

薛盼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个体在一定的任务驱动下不仅产生探究未知的欲望,而且能够保持积极的参与状态。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学生觉得语文这门课程枯燥。究其原因,一是初中生还停留在形象认知方式上,没有进行理性分析的能力;二是阅读中教师没有利用具体的阅读任务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的阅读处于松散状态。因此,如何创设阅读情境,并通过任务驱动学生阅读是语文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

一、创设预习情境,帮助学生熟悉课文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學生对教学内容的预习是成果教学的保证,也是每节课最关键的环节。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让学生通过有效的预习,才能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才能让阅读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众所周知,阅读是一种心智活动,学生通过预习在课堂上才能与教师对话,进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然而,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有预习的习惯,甚至有的学生认为预习课文费时费力,不如在课堂上直接听老师讲解。所以,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自觉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还应该为学生创设预习情境,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从而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高效阅读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的预习更具实效性,就利用多媒体创设这样的任务情境:展示济南冬天的图片,如雪景中的济南山水、人们滑雪、孩子们打雪仗等真实的图片。很多学生都喜欢堆雪人、打雪仗等游戏,这样学生看到这样熟悉的情境后,就会唤起对的体验。这样的预习情境可以让学生陶醉在生活回忆中,此时加上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引发学生对冬天的独特感受,从而引起学生预习的欲望。教学实践证明,创设有效的预习情境能激发学生对阅读课文的兴趣,并让学生带着预习任务阅读课文,从而顺利地进入预习。

二、创设导入情境,激发学生阅读欲望

有研究表明,课堂中的导入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激活学生的学习期待。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合理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让学生带着期待探究文本。创设特定的导入情境是教师教学的艺术,是取得预期教学效果的保证。导入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导学生深入地探究文本内容。导入情境的方式很多,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文本内容,也可以用自己生动、形象的语言营造一个生动的场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在教学《沁园春·雪》这首词时,首先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导入,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画面感的情境。如“同学们,你有过站在大雪皑皑的山巅之上的经历吗?面对苍山翠柏的群山,站在凛冽的寒风中,看着满天的大雪,你有吟诗作赋的冲动吗?伟大领袖毛泽东在延安就有这样的经历,并为此写下了一首好词。今天,就让我们来感受他的《沁园春·雪》。”这样的导入本身就能够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接着,利用多媒体课件营造白雪皑皑的场景,伟大领袖毛主席面对漫天飞舞的大雪,想到了为解放全天下的劳苦大众而发出的感慨,这样富有画面感的导入能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再如,在教学《敬畏自然》时,就利用多媒体创设导入情境:课件展现大自然中的各种美景,接着让学生看到人类是如何破坏自然的,以及大自然对人类是如何惩罚的。这样的导入情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欲望,从而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语言情境,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语文是语言与文学的总称。语文课堂中教师那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最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让学生进行深入阅读。例如,在教学《黄河颂》时,教师就可以创设这样的语言情境:“同学们,你参观过黄河吗?位于陕北的黄河,每天都有无数游客慕名而来,观看那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的壮观景色。站在黄河瀑口让人仿佛走进了中国革命所经历的艰苦岁月,更加感受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这样的语言情境,让学生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再如,在教学《狼》这篇文言文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就用语言描摹了这样的场面:“一个暮色渐浓的傍晚,如果你一个人穿行在森林中,寒风习习让树叶也随之颤动。此时的你会不由地加快脚步。突然,发现前方绿光忽隐忽现,伴随着一声野兽的嗷叫,你意识到了这是狼的叫声,恐惧的心理一下子就加剧了。”这样的语言情境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的恐惧感,此时教师顺势引入新课:“一个屠户也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遇见了两头狼,他会如何面对这个情况呢?”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并且让他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很想知道这个屠夫最后的命运。实践证明,生动形象的语言情境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四、创设生活情境,激活学生内心体验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与生活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生活是知识的源泉,也是文学作品的根本。如果让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就要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阅读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地结合到一起,链接课文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激活学生的内心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例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为了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就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多媒体课件展示一段学生的生活照,让学生看到平时自己与叔叔间发生的故事。再通过故事引导学生进入亲情的世界,感受课文中主人公一家的心理,体会人与人之间的亲情,让学生懂得亲人之间浓浓的爱和深切的期望。接着,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内心体验,如:“你有叔叔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有过课文中描写的这样的经历吗?”接着,指一名学生谈一谈生活中自己与亲人之间经历过的感人故事。因为这是学生真实的生活经历,所以能让学生进行深入的理解,并产生属于自己的感悟。对于亲情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理解,这样学生就会觉得课文内容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实践证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能激活学生的内心体验,进而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着重对情境教学进行大胆的探索与实践,进而达到提高阅读教学效果的目的。

五、创设直观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初中生的认知仍然以直观的方式为主,并逐步地加以理性。我们知道,有些课文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是难以理解的,这不仅是学生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等原因造成,也有文章内容比较抽象等原因。这就需要教师创设直观的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有了直观情境的驱动,就能够深入地感知文本。例如,在教学《白杨礼赞》时,课文中有“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绝不是平凡的树”这样的句子。意思是说白杨树是一种普通的树,但后面又说它不是平凡的树。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是普通的树,那就是平凡的啊!因为中学生对白杨树和高原的情况不了解,所以就很难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此时,教师可以创设直观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多媒体课件播放白杨树生长的恶劣环境:黄沙漫野,雨水稀少,白杨树却傲然屹立。这样,学生对高原上恶劣环境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接着,再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原来,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这样情境的创设,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从而提高阅读效果。

六、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问题是认知活动的诱导因素,是思维发展的根本动力。”初中生的思维是十分活跃的,新颖的问题情境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新的创意。这就需要教师利用问题情境来驱动学生的阅读,进而让学生在阅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实现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例如,在教学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就创设问题情境来促进学生深入思考。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桃花源中的生活情景,让学生感受世外桃源那悠然自得的生活。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假如你就是课文中的捕鱼人,你觉得桃花源中的生活美好吗?”“如果你生活在桃花源中,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可以促使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的分析,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再如,在教学《鱼我所欲也》时,为了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就采取了辩论会的形式,主题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让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其中一方赞成这样的观点,而另一方反对这个观点,让双方列举一些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思考,从而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实践证明,这样的辩论会结果并不重要,但是能有效促进学生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理性。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閱读教学中利用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加上具体的任务驱动可以引发学生的阅读探究。所以,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应该创设具有开放的阅读情境,加上具体的阅读任务来促使学生深入地进行课堂探究。这样,阅读教学才能让学生由被动阅读变成主动阅读。只要学生的兴趣被点燃,思维被激活,提高阅读教学效果的目的就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1]杨军年.探究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课外语文,2018(8).

[2]赵贞珍.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优化途径[J].现代语文,2017(1).

[3]谢彩云.情景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考试周刊,2018(6).

[4]魏贤军.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研究[J].新课程,2017(9).

猜你喜欢

理解课文创设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切入点
衔接追问,趁热打铁,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提有效问题,助学生理解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