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煤海踏浪写春秋

2022-05-30孔令征陈运军

雷锋 2022年8期
关键词:千秋煤矿

孔令征 陈运军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你奋力前行。——题记

巍巍崤山脚下,滔滔黄河之滨。在悠久灿烂的仰韶文明发祥地,有这样一个平凡而又非凡的群体——河南能源義马煤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千秋煤矿八一采煤队(以下简称“八一采煤队”)。65年来,他们传承弘扬八一精神,赓续党的红色血脉,以特有的钢铁般意志和品质,默默无闻地耕耘在煤海,满腔热情地捧出自己的情和爱,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中国煤矿工人和企业的时代风采。

八一采煤队是引领中国煤矿工业跨越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培养和造就中国煤矿人才的军营和学校,是体现中国煤矿工人特别能战斗过硬战斗作风的杰出代表。60多年来,他们成功试验了中国第一套国产综合采煤设备,三次创新全国中厚煤层炮采工作面最高纪录,共生产原煤近5000余万吨,获得各类集体荣誉634项,涌现出中央候补委员杜学然、“感动中国”十大杰出矿工付来成,全国劳动模范鲁金水、李前进等为杰出代表的省级以上模范人物21人次,从八一采煤队走出的煤矿系统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岗位工人1300余名,4次创下全国煤炭生产纪录,连续50年实现安全生产无事故,为中国煤炭工业改革发展树立了榜样,荣耀当选“出彩河南人”2021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集体)。

风餐露宿 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创伟业

八一采煤队组建于1957年6月,前身为杜学然采煤队。1965年8月,为积极响应毛泽东主席发出的“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解放军”的号召,千秋煤矿将杜学然采煤队更名为“八一采煤队”,其寓意就是采煤队要像战斗队,弘扬军人不怕苦、不怕死过硬的战斗精神和战斗作风。

1965年到1975年的10年间,八一采煤队先后转战24个工作面,越过30多条碴带,冲刺了20多个断层,穿越8个“水帘洞”,鏖战了12座“火焰山”,3次创造和刷新了全国中厚煤层炮采工作面月产最高纪录。1975年10月,八一采煤队被原煤炭工业部授予“英勇善战的八一采煤队”光荣称号。

八一采煤队在抓好安全高产的同时,也十分注重骨干人才的培养,其间先后为河南省鹤壁、乌达等矿务局培养输送了1000多名技术骨干,因此被誉为国产机械化采煤的“种子队”。1975年、1985年、1995年,八一采煤队被原煤炭工业部树为全国煤炭战线十面红旗、十五面红旗、百面红旗单位,授予“双文明红旗单位”荣誉称号;1982年、1995年、2007年,八一采煤队还先后3次被原煤炭部、中煤协会命名为全国煤炭工业先进集体。

八一采煤队职工无愧于“八一采煤队”这一光荣的称号,以“敢战、能战、善战”闻名全国煤矿系统和煤炭行业,他们就是把自己当成一名战士而不是矿工,把采煤队看作一个作战的团队。

“天当被子地当炕,鸡鸣三遍露沾裳。泥泞道上走大汉,挥汗如雨作业忙。”这就是他们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建矿之初,千秋煤矿有三苦:住得苦、吃得苦、干得苦。住的是在乱石林立、沟壑纵横、野草疯长的原野上搭建的“干打垒”窝棚;吃的是粗粮和豆饼馍,就这也吃不饱,许多人得了浮肿病;生产用的工具只有锤子和洋镐。

“这些艰难困苦吓不倒、压不垮我们,除非自己的精神‘滑坡。”据老一辈“八一采煤人”回忆,千秋煤矿地质条件复杂,水、火、瓦斯、冲击地压、煤尘五大灾害突出,第一代煤矿工人为了挖掘更多的“工业粮食”,常年匍匐在昏暗潮湿的巷道中,靠“一镐一锨加一炮”,采用最原始的炮采方式,用手挖煤、跪着运煤……他们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受累、特别能战斗的特殊群体,被誉为百里煤城“最可爱”的人。

热血报国  志存高远——顾全大局勇担当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作为共和国的骄子、新中国的第一代煤矿工人——千秋煤矿八一采煤队,义无反顾地投入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大潮中。他们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每当听到电厂需要煤,钢炉需要煤,机车需要煤,人民生活需要煤……煤炭生产供不应求时,他们吃不香、睡不好,暗下决心:困难再大,也要挖潜增产。从1968年到1976年年底,千秋煤矿高速发展,8年累计超产92万吨,相当于一座大型矿井的年产量,向国家上缴的利润可建成两个同千秋煤矿一样规模的中型矿井。

从炮采到机械化采挖,对八一采煤队来说,可谓是一场全面全新的技术革命,不论是煤矿的各级管理干部还是一线采煤工人,都面临着崭新的课题。他们自觉以雷锋为榜样,学习雷锋同志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钉子精神和螺丝钉精神,如饥似渴、加班加点学习新技术和企业科学管理等方面的新知识,提升能力素质。面对中国第一套国产综采设备,时任矿长的刘立业连续72小时不升井,先后攻克了液压支架、运输机、皮带转载机的维修使用方法,并获得当年全国煤炭科技大会特等奖。

60多年来,他们握稳扛牢“英勇善战”这面红色旗帜,以军人一般的血性胆气磨砺坚韧,从而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克服艰苦恶劣条件,短短25个月建成了河南省内首座现代化矿井;两次西征青藏高原,创下高原岩巷掘进最高纪录;参与陕县支建煤矿透水事故救援,成功救出69名被困矿工兄弟;2021年7月,驰援郑州特大洪灾,历经11天排水作业,胜利完成河南大学郑州龙子湖校区抢险救援;4次创下全国煤炭生产纪录,连续50年实现安全生产无事故。

胸怀祖国  彰显责任——乐于奉献谱华章

在八一采煤队发展奋斗历程中,涌现出了许多任劳任怨、不计得失、不讲报酬的劳动一线的可敬可亲的英模。

1974年,在千秋煤矿发起的“实现矿井煤产量翻番”大决战中,“硬骨头矿工”鲁金水就是在这次“战役”中表现最突出的典型代表之一。他事事冲在先、干在前,工作面攉煤时,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别人用工兵锨,他用自制的大板锨,这一锨就是整整一箩筐。因此,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鲁板锨”“鲁箩筐”,仅一年就上了443班,相当于普通职工工作量的1.5倍。1978年被原煤炭工业部授予“劳动英雄”光荣称号,197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让红色基因永不褪色、永放光芒,“传”的主动意识至关重要。八一采煤队一代代职工始终传承着八一采煤队用心血凝聚而成的“八一精神”。李圪底把自家3个孩子送到八一采煤队;工作30多年、被誉为“矿山愚公”的付来成,把儿子付冬伟送到井下……如今,80%以上的八一采煤队职工是煤二代、煤三代,50%以上的职工父辈在八一采煤队工作过。他们坚持入队教育“三个一”:新工人进队听到的第一句话是“要传承好队风”,参观的第一个地方是八一采煤队队史展览馆,上的第一堂课是学队史。

“从父辈们手中接过旗帜,我们会让这面旗帜更亮、更鲜艳、永远高高飘扬。”付冬伟坚定地说,“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大无畏精神、“汗水煤泥当衣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困难面前有我们”的舍我其谁的使命担当、“我们面前无困难”的豪迈气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八一采煤队人”。

2022年3月18日,义煤集团千秋煤矿八一采煤队荣耀当选“出彩河南人”2021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集体)。颁奖词中这样写道:“千秋煤矿八一采煤队,是引领中国煤矿工业跨越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培养和造就中国煤矿人才的军营和学校!是中国煤矿工人特别能战斗中的杰出代表!”

关山万里,初心如磐。千秋煤矿八一采煤队如同一曲穿越时空的旋律、一股奔腾不竭的源泉、一根脉络连贯的红线,为全国煤炭行业树立了标杆和榜样,以实际行动让永不褪色的红色旗帜更加鲜艳!

(责任编辑:陈运军)

猜你喜欢

千秋煤矿
卷韵千秋
千秋默对
大型煤矿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最难办的一件事
为什么不同
怕黑千秋叶工作室
上半年确定关闭煤矿名单513处
去年95.6%煤矿实现“零死亡”
狗被欺负我都救
煤矿区环境污染及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