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死亡教育,现状如何

2022-05-30苏晨曦姜远梅严朝芳

云南教育·视界 2022年8期
关键词:青少年生命教育

苏晨曦 姜远梅 严朝芳

生命是人们永远研究的问题,如何正确理解生与死成为永恒的话题。近年来,世界各国青少年自杀、暴力伤害行为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公众生命意义感缺失、对生命漠视等现象越发受到关注。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环节,属于“逆向”发展,是一种预防性教学,研究的是深层次的生与死的关系,能够帮助学生获取死亡的知识体系,思考死亡的意义,从而养成对待死亡的正确态度,从真正意义上感悟生命的有限性和价值,引导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认真对待学习和生活,最终促进生活品质的提高。

为什么死亡教育成了需求

老龄化社会加大了死亡教育的需求。与死亡抗争、延长生命,一度是医学的目的,然而,死亡终究是难免的,正是认识到这一点,调整后的医学目的视死亡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是生命周期的善终。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越来越多,围绕老年人生老病死的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针对老年人进行死亡教育,成为需要探索的课题。

医学科技发展呼吁死亡教育。人类科技迅速发展促进了人类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医学科技的发展和创新给人们更多生的可能的同时,也会让“死亡质量”慢慢下降。人们都更注重如何活得体面,可是却忽略了如何面对死亡,导致了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冲动自杀、老年人对于临终的恐惧、越来越多的人害怕谈及死亡。死亡教育可以提高人们对死亡的认识,教会人们如何理解死亡,让逝者安详,让生者无憾。消除不必要的恐惧感,推进临终关怀的事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死亡教育可改善疾病末期患者的生命质量。死亡教育不仅仅是对大众进行一种生命的教育,对不同人群还具有不同的意義。例如,晚期癌症患者每天都有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他们不仅仅要承受着病痛的折磨,同时还需要面对死亡的精神压力,每天都在承受着难以想象的煎熬,对他们的死亡教育就变得十分重要。通过死亡教育,可以使患者减少对死亡的恐惧,缓解焦虑,让他们认识到生老病死本就是一种自然现象,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使他们能够坦然面对死亡,改善最后的生命质量。

死亡教育也是应对自杀问题的方式之一。现代人的压力越来越重,很多人都有过轻生的念头,死亡教育的普及能够拯救那些想要轻生的人,那这就是死亡教育的意义。在国外一些国家和地区,生死教育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建立了从小学到大学,从儿童到成人,从家庭到社区的死亡教育体系。几乎所有在学的青少年都要或多或少地接受一些与生命和死亡相关的教育。然而在我国,青少年的生死教育则多局限于理论研究层面,进入到具体实践层面的尚属少数。这种实践层面的空缺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它关涉到青少年的成长,关涉到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国外死亡教育如何开展的

国外死亡教育方式分为教导式和经验式,在20世纪50年代,西方的一些学者进行了死亡教育的研究,也正是这个机会,死亡教育开始走向了教育界的舞台。美国是最早开展和推广死亡教育的国家,普及范围十分广泛,几乎96%的高校都开设了死亡教育这门课,还增设实践活动,包括参观殡仪馆、书写死亡感想、观看电影等。韩国构建了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在2004年韩国开始推行模拟死亡流程的实物体验课程,比如让学员穿寿衣,躺在棺材里思考生命的意义,写一个反馈报告等。2002年,英国政府把死亡教育纳入国家和学校的正规教育课程。澳大利亚学校与政府、家庭联合成立生命教育专题网站,积极提倡有关死亡的教育、举办关于死亡的演讲活动,让青少年通过对死亡的了解,更加珍惜生命、善待生命。日本在引进美国死亡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开办了多种与死亡教育相关的组织,如东京大学成立了“死生学的展开与组织”研究计划。同时,日本专门修改了青少年教育大纲,注重对大学生的死亡观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生命观念。这些都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我国死亡教育开展现状如何

中国香港受到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影响,早在20世纪80年代,不少学者开始倡导社会大众直面死亡教育,提升死亡教育的质量,在《2015年度死亡质量报告》中中国香港排名第二。

中国台湾引入了国外死亡教育理念,同时结合本土传统文化特色,构建了以死亡教育为核心内容的生命教育体系,该体系以高等医学院校为起点,以临终关怀与生死相关议题为主题开展,而后该生命教育系统逐渐拓展至全台湾的普通医学院校,其内容主要包括“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学生科学地了解和对待死 亡,同时在南华大学设立了独立的生死系,开设了学士、硕士层面的教育培训、研究工作,在2001年被称为台湾生命教育年,许多知名大学将死亡教育设置为必修课程。

中国大陆死亡教育最早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有学者翻译了美国、英国等关于死亡教育的文献,引起了国内许多学者的赞同,标志着死亡教育在我国的起步。然而,在中国人传统观念中一直都是重生忌死,受到这个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了我国民众很避讳死亡这件事,这方面的研究文献也比较少,死亡教育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甚至很多高校大学生都不知道什么是死亡教育,大部分这方面的研究也主要是安乐死伦理或者立法的讨论,真正关于如何结合国情发展死亡教育的文献研究比较少。

中国目前有了一门叫临终关怀(Hospice Care)的学科正悄然兴起。该学科是以临终病人生理、心理特征和临终照护实践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其目的在于使临终前病人的生命质量得到提高 ,减轻其肉体及精神上的痛苦 ,愉快舒适地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光。

在教学手段上,我国针对死亡教育的实践活动也比较少,许多开展这门课的学校都是采用上大课的方式,导致学生缺乏对死亡相关问题的解决能力,面对死亡还是存在很大程度的焦虑,极大降低了教育效果。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前进,情景模拟教学与角色扮演,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学生的认可,让学生体验死亡,将实践与理论结合在一起,使得学生更好的理解生命的含义,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是值得借鉴的教育方法。

总之,死亡教育的推广在中国任重而道远。新冠疫情的来临,给死亡教育带来了更多的思考与挑战,急需探索出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教学方式,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相互配合,将生命教育推广于青少年教育之中,以更好地感悟生命的含义,理智地看待死亡问题。

猜你喜欢

青少年生命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青少年发明家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