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2022-05-30赵华北
赵华北
摘 要:在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上,对高中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第一要务,它要求教师把握课堂教学细节,完全遵循当前《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设计教学方案,从多个方面培养高中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本文中主要基于历史细节教学以及史料实证教学两方面,分析讨论高中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希望借此机会丰富教学内容与模式,培养高中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核心素养;教学培养策略
历史学科在高中占据着颇为重要的教育地位,通过历史知识来培养高中生解释历史、史料实证的学科核心素养是颇有必要的。它需要教师建立多元化核心素养培养机制,确保教学过程能够做到教学相长,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创建特色课程,体现高中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优势。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分析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思路
史料实证是高中生在历史学科中必须掌握的学科能力,要围绕史料实证来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历史课堂上,高中生需要至少掌握四种史料搜集以及整理方法,具体如下:
第一,在历史教学中师生都需要学会合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尤其是教师在搜集丰富资源过程中要避免搜集到错误的史料耽误学生学习。
第二,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学生,多看各种纪录片以及影视资料,其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结合历史史料展开合作学习,共同分析各种史料内容。实际上,纪录片中所蕴藏的史料内容非常丰富,它们可以作为鲜活的历史教材为历史课堂教学所使用,作为学生学习历史的实践材料,对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优化帮助较大。
第三,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定期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遗迹等,直接了解各种史料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要合理运用这一参观契机来带领学生观看、查阅各种史料日记、档案以及文字、图片史料,让学生了解某些著名史料内容,更好培养自身良好的史料实证分析能力。
第四,教师也要在历史教学课堂上成为史料实证真正的目击者、见证者。就这一点来讲,就是指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合理运用各种现代化科学信息技术做好史料实证记录,整理所搜集到的大量史料内容,完成史料学习任务,进一步夯实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结合上述四种方法,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思路就初步形成,下文简单介绍了针对高中生历史史料实证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方法
高中历史针对高中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培养非常看重,它特别注重对学生历史学科的史料实证分析能力培养,在围绕历史问题分析过程来帮助学生最终获得历史结论的良好能力,培养学生了解史料实证的多种类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会指导、带领学生学会如何搜集、选择、辨别、应用,以及合理调配各种历史史料内容,最终达到有效辨别、搜集,以及选择各种历史史料的目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过程分析知识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历史史料思辨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它要求学生必须合理判断史料中所存在的实证价值,围绕历史依据分析过程来明确历史知识内容,让学生对所学习的历史知识有所理解认知,如此就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历史自我解释过程。同时,教师也要结合史料实证教学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实证学习精神,帮助学生正确对待、理解某些历史现实问题。
举个例子,在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材中《抗日战争》一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介绍“南京大屠杀”这段中国屈辱的历史,并为学生设计主题话题“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是怎样的?”结合这一教学设计主题,教师就鼓励学生去自主搜集史料,并明确搜集史料的基本流程,如下:
怎样搜集史料→所搜集到史料的类型与价值→所搜集到史料的可靠性→歷史解读史料内容→全面丰富历史结论→辨别史料作者意图
结合上述流程学习后,学生就可以基本学会正确使用史料,并能够对所探究的问题实施有效评述,能够正视、明确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
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从课外等更多角度去搜索资料,进一步培养自己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比如观看《拉贝日记》《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南京大屠杀》等电影和纪录片也能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背景,所以说影片也从侧面印证了历史,可以被视为学生可搜集的具有翔实存在感的史料实证内容,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这段历史。总结来讲,学生应该合理运用史料探究的学习方式挖掘发现历史问题,时刻培养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做到有目的、有层次性地实现历史学科教学核心素养优化,达成教学目标。
当然,教师为了进一步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还需要在为学生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历史学习过程中,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形成课堂教学核心。就问题提出时间而言,教师应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历史知识内容学习过渡,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最终反思总结历史知识问题内容。在《鸦片战争》一课教学中,教师就专门为学生设计了3个具有深度探究性与思考性的问题:“鸦片战争是可以避免的吗?”“不平等条约所带来的危害有哪些?”“中国为什么在这场战争中惨遭失败?”在三大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不但理解了本课核心内容,教师方面也做到了对史料内容的合理嵌入,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入剖析、理解存在于历史表象背后的深层次本质内涵,这对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非常有益的。结合上述教学,教师就利用问题引导构建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核心,再通过史料实证联系问题,一方面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历史学习认知水平,找到了学生与历史知识的连接关键点,重视了学生历史动态学习过程;另一方面,教师也对学生的历史知识内容进行了适时、适量的有效延伸与拓展,深度关注历史材料立意,特别强调对对话、情境、合作与历史意义的架构构建[1]。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的案例简析
《鸦片战争》是高中历史必修一中的重要知识内容,教师在这一课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史料资料展开教学设计,其目的就是为了有效培养学生良好、全面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为此下文就主要介绍了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方案,希望借此契机培养高中生的历史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1.问题提出并引发师生讨论
首先,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在19世纪初期中国与工业帝国——英国在社会发展上所存在的巨大差距,当时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鼎盛期,且两国所采取的外交政策也有所不同。为此,教师就专门为学生设置了一道探究性问题:“鸦片战争是可以避免的吗?”这一问题激起学生好奇心,引发师生展开思考讨论。其中有些学生就回答道:“鸦片战争是无法避免的,因为英国当时出自对自身利益的考量,需要对中国市场中的大量原材料资源加以控制甚至是掠夺,以满足自身工业产业发展需求。”由学生的精彩回答,教师就能引出讨论话题,指导学生共同思考这一场鸦片战争发生的必然性[2]。
2.展示史料图片材料并思考历史观点
教师在课堂上直接为学生展示了6张与鸦片战争相关的史料图片以及材料,它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角度分析中国与英国当时所存在的巨大差距,同时得出结论:“这场鸦片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正如上文中学生所说,英国当时正处于工业革命时代,社会高速发展,而英国本身也需要大量丰富资源作为发展条件,以求促成国家成为世界第一强国,所以侵略中国、掠夺中国财富是必然之举。接下来,教师就为学生继续展示了史料实证内容:“工业革命是欧洲庞大的殖民地结构在亚洲、非洲得以建立的真正原因,由它所引发的对供给机器用原料的需求这一点非常明确。”在这一历史史料中,教师需要告知学生它出自《全球通史》,引导学生阅读《全球通史》,进而展开史料实证教学。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师生总结得出大量关键信息内容,其中就囊括了工业革命、原材料需求,以及進入20世纪以后中国人口迅速激增这些全球性社会问题。结合这些历史史料内容,教师希望学生能够理解中国人口的激增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市场,所以教师应该从多个角度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思考鸦片战争爆发的真正原因,完成史料实证过程。
为了培养高中生良好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教师希望将史料整合归纳,作为学生学习研究历史的重要参考依据,结合真实发生事件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知识内容,凸显历史研究的典型性与代表性,这是符合当前高中生的学习认知和水平的[3]。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分析
(一)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在历史高考中,高中生所必须具备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就是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它与家国情怀、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并重。实际上历史解释核心素养也需要教师以历史史料作为根本依据,帮助学生理性分析、客观评判历史知识内容,形成良好的历史认知态度、能力,学会正确的历史学习方法。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要通过不同方式描述和解释历史,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更好地搜集各种史料内容,并相应完成对历史的整理、辨析、辩证学习任务。高中生在高中历史课堂上要不断锻炼自己的历史解释能力,其目的也是为了不断接近历史真实,读懂历史。
课堂上,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两点内容:第一,历史本身具有双面性,它是客观也是主观的;第二,学生需要通过对历史的或客观或主观叙述来认知、解释历史,而历史叙述中则涵盖了史实以及解释两部分内容。不同学生对同一历史事物、事件的叙述也可能有所不同,这就形成了不同的历史解释,它代表了不同人对历史不同的观点[4]。
(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上教师需要正视历史知识问题,充分运用各种资源为学生创造学习契机,克服某些课堂教学中的制约因素。换言之,要从长远角度出发思考对他们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确保学生拥有良好的历史学科核心能力与素养。下文将结合教学策略与案例来逐一展开解读,培养高中生良好的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1.对常规教学内容的优化
教师必须优化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常规教学内容,就以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一课为例,教师要帮助学生回顾之前所学过的《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复习并掌握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中所涉及的重要史实内容。要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史料,初步培养他们良好的历史学科素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所有学生的思维都相当活跃,拥有极高的学习积极性,但是许多学生对中国近代历史的相关史实掌握并不充分,学习过程中也严重缺乏理性思维,在语言表达方面更有所欠缺。为解决上述问题,教师需要对常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为学生分析教材内容,布置预习作业,争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即运用相对形象的图片,以及简单的历史史料初步引导学生理性思考辛亥革命历史内容。
教师在帮助学生分析教材内容过程中,就带领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即清末民主革命风潮、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都从某种程度上刺激了国家社会需要改变的决心。而在为学生介绍“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这一知识点过程中,教师就为学生解读历史细节,分析辛亥革命的发生过程以及结果,包括辛亥革命的价值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为学生总结了多点内容,明确提出教学目标。即从广义、狭义两大层面了解辛亥革命,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时空观念。再一点就是引导学生共同思考辛亥革命给中国人民所带来的现实影响,它赋予了中国人民全新的公民身份,不再是臣子臣民,形成公民意识与责任,如此就衍生出了更为深刻的民族意识。
在整堂课教学中,教师希望引导学生发言并加以点评。例如:有些学生在学习这一课后理解辛亥革命就是“武昌起义”,是革命党人在1911年之前所组织开展的民主革命活动。参与革命的代表性人物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他在反专制、求民主过程中也建立了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的共同合作关系,在北伐过程中关系相当密切。针对这名学生的回答,教师也做出了点评,认可学生在课外对该课知识的补充学习精神,同时也赞扬了学生对历史细节的解释能力。而在点评中,教师则进一步解释历史,为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核心素养打样。例如:教师就评价了辛亥革命具有广义与狭义层次划分,从广义层面来讲,辛亥革命中应该囊括了孙中山建立“兴中会”、民国建立等重大历史事件内容;从狭义层面来讲,从“武昌起义”到民国建立,孙中山领导了这场伟大的辛亥革命。
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材中的常规教学内容就得以优化,在充分延伸课外知识后实现了教学延伸,培养了学生的历史解释核心素养[5]。
2.对学生活动课的设计
教师要实现对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延伸,为学生巧妙设计历史活动课,更好培养学生的历史综合核心素养,特别是历史解释核心素养。这里以《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人教版历史必修二)一课教学为例展开分析,为学生专门设计高中历史活动课。
在指导学生分析教材内容过程中,教师希望把握诸多历史细节内容,并帮助学生解释历史,比如,中国铁路运输的发展历史及其优势,与学生共同回到近代历史中中国铁路发展的几个阶段,例如清政府时期、民国时期、抗战时期、新中国成立时期等不同时期的中国铁路,了解其发展状况,让学生明白中国铁路历史发展的步履维艰,它是一个缓慢且漫长的过程。在这一教材分析过程中,教师就希望降低知识难度,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他们良好的历史学习兴趣。
在历史活动课上,教师围绕“中国铁路”为学生设计了一个活动课讨论主题:“中国当时反对修铁路的理由是什么?”围绕这一问题,许多学生就展开讨论,自由畅想发挥。比如有的学生说:“当时中国反对修铁路没有道理,铁路的修建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的,它对人民的生计水平提升也有较大帮助。当时外敌运兵令中国处于半殖民地社会形態中,这并不是铁路自身问题。而后来中国拥有了伟大的工程师詹天佑才得以设计和建设铁路。”当然,也有学生联系到了“洋务运动”,因为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工业的煤、铁等资源都主要通过铁路运输。在活动课上,教师会指导学生共同联系、讨论洋务运动,它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发展的第一步,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的工业、教育向前发展,对近代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促进作用很大[6]。
在学生活动课总结阶段,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总结,确保所教学内容选取得当,建立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密切关联关系,降低教学难度。比如:教师要结合相应学情展开教学,在活动课上展示更多知识内容,渲染课堂活跃气氛,确保学生在充分准备后再进入课程学习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激发全体学生学习热情,正确对待活动课中的所有教学内容,吸引学生与教师共同备课,把握历史教学细节内容。为此,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充分融入活动课之中,为学生提出原则性要求,建立良好的时间分配机制,在课堂上,分析主题内容,思考教学价值导向,深入了解相关教学原则,在指导学生进行活动课备课过程中更加深入沟通、理解教学内容,保证结合教学表达、节奏、风格层面上分析相关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独立探索,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意愿。当然,教师应当要求学生敢于表达,并学会与人分享知识,形成相互辩驳的态度,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如上文所述,教师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有效并充分利用各种教材内容,利用市面上的某些教辅材料参与到活动课中,在展示活动课历史研究内容过程中,教师也希望通过充分的史料实证内容来指导学生解释历史,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甚至是大胆提出某些独立观点。而学生在提问、质疑过程中也会产生争论,如此就能优化活动课内容,确保活动课教学过程更有价值意义。总而言之,应该在历史活动课上生成宝贵内容,确保保护与鼓励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有机成长,不断提升自身历史解释核心素养[7]。
结束语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通过教材、知识内容,以及自身教学方案设计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诚如本文中所讨论的史料实证以及历史解释核心素养。为此,教师就需要指导学生共同搜集各种史料实证资料,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深度挖掘历史细节,指导学生正确认识、理解历史内容,做到对历史细节的合理剖析与解释,如此才能提高他们的历史知识认知与解读能力,进而形成良好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本文看来,高中历史教学还应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将“史料实证”作为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资料,同时开展课堂教学与课外延伸教学相互结合,确保学生能够真正深入历史学习环境中,更好地学习历史,培养自身良好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刘旭.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21(65):145-147.
[2]李萍.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复习教学中学生解释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1(32):141-142.
[3]刘维昂.聚焦核心素养,提高教学实效性: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中外交流,2019,26(42):234.
[4]马云飞,肖龙海,陈辉,等.培养“史料实证”素养的历史教学突破的逻辑路向:基于普通高中历史修订课标及统编教科书的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02):42-47.
[5]周于茹,李俊义.浅析“史料实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落实:以《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5):110-114.
[6]陈宏.浅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素养[J].中外交流,2021,28(1):1091.
[7]谢彦飞.“历史解释”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培育:以历史人物教学为例[J].考试周刊,2021(99):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