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促进发展
2022-05-30许然
许然
近年来,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以下简称“三资”)的管理问题,成为备受基层关注的话题。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乡村振兴项目、资金向基层汇聚,另一方面,村干部的违纪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各种因素的叠加让“三资”管理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就村集体“三资”如何监管这一话题,记者曾前往多地采访。许多地方在探索的提级监管不失为“三资”监管的一个良方。所谓提级监管,就是把原本由镇上监管的“三资”问题交由县级层面进行统筹监管。在这个过程中,农业农村局、财政局、纪委监委等多家单位会对村集体“三资”进行监督检查。
从记者了解的情况来看,目前发现的“三资”问题主要包括:做账不规范、不及时;过去实施的脱贫攻坚项目维护较差;“三资”台账延续性不强,存在资产未入账、未登記的情况;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手段单一,亏损现象时有发生等。此外,个别村还存在村干部“逢会必吃”,一些简易审批村庄建设项目的施工方资质不符合要求等问题。
在上述问题中,大多数其实是规范性方面的问题,这也是基层普遍存在的问题。“提级监管后,对村干部的要求更高了,相当于是让我们对照县级机关的要求来做账。”有村干部对此表示无奈,“村上只有一个兼职的报账员,文化水平不高,常常还要应对上级交办的各种事务,做账力不从心,难免有疏漏。”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村干部希望,相关部门在提级监督中找出问题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基层解决问题,或者多从实用角度出发,指导基层采取一些整改措施。
比如,有的部门在监督中提出,要尽快化解各类村级债务。但事实上,债务的化解涉及多个层面,仅仅依靠村一级的力量难以解决。一些村干部介绍,这些债务包括村集体与内部成员之间业务往来形成的债务,村集体与上级相关部门间形成的债务,以及过去集体经济组织生产经营产生的债务等。“这些债务形成的时间长,有特定的、复杂的历史原因,有的很难解决。”
为控制新增债务,一些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发展过程中不敢随意扩大规模,或不敢轻易投资项目。一些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定代表人,也就是村支部书记或村党委书记,只能入股投资一些利率极低但相对安全可靠的项目。
“分不分红没那么重要,只求不出现亏损。因为一旦亏损就要被上级部门‘重点关注。”个别村干部吐露出心声,“如此一来,首当其冲被问责的就是基层。”
记者在基层采访时发现,“不求有功,只求无过”也是大多数村干部在发展村集体经济过程中的普遍心态。特别是在一些基础产业薄弱的村,一些项目资金申请下来后因各种原因无法落地,或是找不到合适的项目来入股分红等情况并不少见。
但村干部作为保障乡村振兴、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最后一公里”,总是保持这样的心态,怎么发展村集体经济呢?
对此,有专家认为,要打消村干部的顾虑,除了要给予他们更多实际的指导帮助外,还应从制度层面解放束缚基层干部的“手脚”,给予基层一定的自主探索空间,给基层干部适度的“试错”机会。毕竟监督除了要发现问题,还应该推动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