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字理析词法的运用

2022-05-30高芸

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词法文本课文

高芸

小学高段语文阅读的教学,对学生来说重要的是掌握其法,以此促使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形成,形成与文本的共情能力。在此,使用字理析词法,让学生在阅读中结合汉字的构成规律,解析词语,然后从字到词,再到甸、章,逐渐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能够对文本产生独特的见解。自此,教师灵活运用字理析词法,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文本,形成良好的阅读教学方法。

一、分析文眼关键词,把握课文主题

小学高段语文阅读课堂中使用字理析词法,不是在课文中毫无目的地挑选字和词开展字理分析,而是要挑选同学们容易掌握课文结构、含义与情感的关键词实施解析,抓住文眼关键词,自此提出下面几点教学建议:

1.找出文章题目中的关键字、词。部编版语文教材五上中有一单元是以“温暖的记忆”为主题,体现的是父母的爱。其中一篇文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讲述美国作家在第一次创作诗歌,分别得到了父母不同评价的故事。这两种评价也体现了父母对作者的爱,对作者产生较大的影响。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就可在题目中紧抓关键词“精彩”“糟糕”,教师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将此作为关键词是因为:一方面,文体中的精彩和糟糕都加了引号,表示这是文章中角色说的话;另一方面,他们是一对反义词。在教师带领学生对这一对反义词的含义进行分析中,先探究“精”字,从偏旁可以猜测这个字与米饭有关,教师讲解“精”字偏旁表示“米”,部首表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总的来说,就是用上等的好米,最好的米,这种就是“精”。分析字理后再回归题目,“精彩极了”就是很出色的意思。并在阅读后,让学生们知道“精彩极了”表示作者在儿时创作诗歌后,母亲对他的赞赏,在母亲眼中,作者是优秀的,所以用词“精”。让学生们找到文章中表示“精”的句子,贯穿课文。在精讲“精”字之后,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以自主或者合作的形式,理解“糟糕”。即偏旁表示“米”,部首“曹”表示“酿酒酒桶中的粮食”,在发酵后没有过滤,有酒渣,表示质量很差的酒。标题中“糟糕极了”对应的是课文中父亲对作者首次作诗的评价,请同学们找到文章中父亲评价的句子,画出来。找到关键词后文章的主题就出来了。

在部编版教材中,值得细品的课文题目关键词有很多,在此借助字理析词法分析题目词眼,有利于帮助教师贯穿整节阅读课,为学生后期学习做铺垫,恰到好处地发挥题目词眼的作用。

2.关注文章文句中的关键字、词。在分析题目中的关键词之后,教师还要带领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在阅读中找到关键词,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例如,部编版语文六上有一单元是以“微型小说”为主体,体现的是微小说中精妙的写作手法与行文。其中《穷人》微小说,反映当时的旧俄时代下,在沙俄专制统治下的残酷社会现象,同时突出了夫妇二人的善良与勤勞的美好品质。作者在文中详细介绍了主人公在知道邻居去世后,留下两个孤儿,自己收留他们的艰难处境,并表示“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在此“熬”这个字就是此文的关键词,字理析词,“熬”字的部首是用火煎炸的意思,引申到文中为忍受痛苦、苦苦支撑。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熊熊大火烹炸食物的情境,自此体会课文中主人公收留两名孤儿后,将要面对怎样的困难生活,进一步为主人公明知道自己面临怎样的生活,还是义无反顾地救助孤儿,体现主人公善良、高尚的品格。无论是教材中课文的阅读,还是课外阅读,都可使用字理析词法进行文本的解析。教师要在平时教学中,教会学生抓住文本中的关键字、词,然后,通过此更深层次地领悟文本,提升学生阅读与解析文本的能力。

二、理清线索关键词,理清课文脉络

1.理清课文的线索。文章的线索是作者在创作时组织文本材料的准绳,是读者理清文章脉络的关键。文章的线索有明线与暗线两种,然后再详细分析,就能顺藤摸瓜,找到文章的脉络。在明线与暗线基础上再进行划分。第一,对明线分类,可以以不同的主题为线索,教师带领学生以不同物品为线索,在对课文的分析中,关注一件事物是否在课文中的不同阶段反复出现,还有作者是否运用各种写作技巧与手段丰富物品的形象。通过物品为线索的课文,往往起到象征、过渡等作用。暗线线索与明线有一定不同,主要指课文中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的内容,如课文中情感态度的转变,或者是在明线之下隐含事物的另外一层发展规律等。例如,阅读《红楼梦》《骆驼祥子》等都是明暗线线索穿插的,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在文章始末贯穿线索,从文章中的情感态度上找到切入点。

2.区分课文线索与行文思路。对于课文线索与行文思路的区分,要先把握两者的本质,知道其在课文阅读中,分别服务于哪两方面。线索指作者创作的根据,并在课文中以多种形式呈现。如,可以是一个人的见闻,还可是人的变化。例如,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以作者对伯父鲁迅的观察为线索;在《金色的鱼钩》中则是以鱼钩为线索,将鱼钩、钓鱼、吃鱼骨、带走鱼钩线索串联;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地点变化为线索组织文本材料。行文思路与线索不同,作者依照一定条理,创作文章的基本路径。文章的行文思路可以从局部着手,如不同的文体,在行文思路上有所不同。议论文就是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按照引论、本论、结论的行文思路组织文本。记叙文则是依照事情发展的起因、过程、结果的顺序,进行的行文。只有理清行文思路与课文线索的本质,才能解决两者混淆的问题。

例如,在《桂花雨》的教学中,先通过学生童年事件的导入,引发其情感共鸣,然后在课中设置促进学生思考的问题,引导其有目标地学习,进一步理解课文。在此字理析词法的运用,带领学生掌握了文章的线索“桂花香”,通过分析课文中出现的几次“桂花香”,明确文章脉络。紧接着进行“浸”字的字理解析,让学生知道桂花香为什么与众不同,知道作者迷恋桂花香的原因,进一步掌握作者在不同段落中描写的桂花香分别呈现了什么情感。让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字理析词法理解课文,进一步感悟与思考,一步步走进作者的“童年生活”,体会作者摇花时的快乐与对桂花香的沉迷,真正知道作者将桂花香作为题目的原因,进一步体会作者对童年快乐生活与家乡的怀念。即通过“意象”扩展思维,表情达意。本次阅读课中,通过文章的线索字词带领学生深入文本,顺藤摸瓜,更清晰地把握文本脉络,达到通过字理析词掌握课文行文脉络的教学目标。

三、紧扣细节关键词,掌握表现手法

1结合细节的描写,全面分析关键词。教师要多带领学生在阅读文本中,分析细节描写。一般来说,一篇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可以突出与丰满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起到渲染故事环境的作用。但是,有时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细节描写的时候,学生们感觉此就是作者的赘述,可有可无。实际上,这些“赘述”都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不能舍弃。只要把握好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就能提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例如,《少年闰土》中作者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及动作描写,如,“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展现了一个典型的淳朴天真、可亲可爱的农村少年的形象;“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展现少年闰土瓜地月夜刺猹的景象,侧面展示了闰土聪明勇敢、活泼开朗的性格特点。只有把握关键细节,从不同角度分析,才能保证文本阅读分析的全面性。

2.掌握细节关键词的确定方法。如果将课文的脉络作为人的骨头,那么文本细节就是血肉,所以,通过细节关键词的分析,可以了解文章中使用怎样的表现手法,在掌握细节关键词后,就可通过字理析词法,对文章再进行透彻地分析,提升阅读教学效果。对于怎样从课文中找到细节关键词,可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思考:第一,在详写段落中找寻关键词,详写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是呈现中心思想。第二,在主角言谈举止的描写中找寻细节关键词,可以体现课文中主人公的具体形象,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在文中人物的描写中,找寻细节关键词,然后进行字理析词,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心理与态度等。第三,在细微事物中找寻细节描写。

例如,在部编版语文六上《草原》教学中,教师先带领学生阅读文章,然后找出描写草原之美的句子,进行逐一分析。如“在天底下,一碧千里……小草也是绿的”一句中,在细节中使用字理析词法,教师带领学生对“茫茫”“一碧千里”词汇进行字理分析,让学生体会草原辽阔的特点。先将“一碧千里”分解,“一”字从甲骨文开始到现在,一直是一横表示,为全部的意思:“碧”字为会意字,以石字为偏旁,上面的“王”为玉,“白”为色泽明亮的意思,将这些偏旁部首结合,得到“碧”字的意思是光彩明亮的玉石,引申为青绿色。“千里”一词合起来分析,表示面积与范围大。自此将字词结合,再结合文章内容,表示看不到边际的碧绿的草。在此通过字理分析,让学生们了解作者用“一碧千里”的成语,可以形象地描绘出草原的特点;接着,再分析句子中的“茫茫”词汇,作为一个叠词,它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另外,“茫”字还是会意字,下面的三点水表意,从其篆书字形分析,表示水流较大。上面的草字头有小草的意思,将其结合,就是小草在水面上漂浮,引申为不着边际。再结合课文内容,表示着眼望去,草原不着边际。作者通过这句话,想要表现自己在草原上一望无际与放眼碧绿的感受。

四、品味深意关键词,感悟情感色彩

对于感悟课文情感色彩的掌握,就是将文本与字理析词法结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分析课文的关键词,了解隐身意义之后,再思考这篇文章的内容、表达的思想等。在阅读课堂中,教师要顺着这样的思路,为学生讲解字词,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课堂中。在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流程是固定的,如导入、略读、精读、扩展阅读、归纳总结。在此固定模式下,学生的思路受到限制,只是按部就班,跟随教师的思路完成课文的阅读。而现在借助字理析词法开展课文的阅读,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找出关键字、词,然后确定文本内容,获得情感感受。在此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进行指导性的提问。如,这个词表达什么情感?请你在课文中勾画出来。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加强对关键词的解读。进一步激发对文章内容、情感的深入分析。自此,让学生在更好地把握文章主线基础上,通过品读字词主动探究,深入思考。

例如,在部编版六上《伯牙绝弦》一课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先对文中的四个“善”字进行字理分析,利用一字多义,引导学生进行含义的具体分析。如,从俞伯牙与钟子期两人的相处,知道两人有各自的“善”,一個善于弹琴,一个善于倾听,丽者形成互补。在字理析词下了解文中呈现的两次善的含义。另外,在文本分析前,让学生先了解其中两位主人公的特殊背景,然后,再对文中两个人的相处情况进行了解。两个人的身份虽然悬殊,但没有影响两人的友谊。在此通过“善”字的字理解读,让学生了解钟子期和俞伯牙在悬殊身份下的珍贵友谊,同时也为后面的俞伯牙“绝弦”埋下了伏笔。随着文本阅读的进行,在俞伯牙知道钟子期离世的消息后,“破琴绝弦”,再分析其中的“破”“绝”二字,思考“绝”字是否能进行替换。让学生深入体会在钟子期离世后,俞伯牙面对挚友离世的崩溃与绝望的心情。最后通过伴乐朗诵,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知音难觅”的情怀。

综上,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使用字理析词法,剖开词语,然后从单独的字形角度出发,找到字形与字义之间的关系,再找到字义和词语之间的联系。在此,将字理析词法成为学生阅读理解的“桥梁”。通过长时间的培养,提升学生阅读水平,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猜你喜欢

词法文本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应用于词法分析器的算法分析优化
背课文
谈对外汉语“词法词”教学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