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助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维支撑
2022-05-30张昊张光泽
张昊 张光泽
摘 要: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转型下的育人新格局,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指向,贯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寻求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资源的系统融合。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遵循与大数据技术理念的逻辑自洽,让大数据助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必然的实践进路。转化数据的表达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的吸引力;打通数据的连接链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辐射力;激发数据的动力推动,加速思想政治教育全系统的执行力,构建了大数据助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维支撑,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开展提供了新的时代回答。
关键词:大数据;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三维支撑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08 — 0028 — 05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指出:“要高度重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推进到哪一步,思想政治工作就要跟进到哪一步。”[1]改革推进中的社会信息化发展带来了大数据呈指数型爆炸增长和大数据国家战略稳步实施,这让思想政治教育转型成为一种必然的生成逻辑。进入新时代,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指向,贯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强调系统的方法论,寻求各种有效资源的协同融合与同频共振,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征。在大数据技术与理念的赋能下,更新数据表达方式,助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的吸引力;打通连接数据链条,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辐射力,激发数据推动动力,助力驱加速思想政治教育全系统的执行力,构成了大数据助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维支撑,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
一、数据表达:助力提升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的吸引力
要素,是构成特定系统与活动所必不可少的因素、元素,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选择、呈现方式、载体应用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运行的基本要素。大数据技术赋能下,更新思想政治教育数据的表达方式,让内容选择更有针对性,让呈现方式更有生动性,让载体应用更有多样性,提升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的吸引力。
(一)回应关切:合理制订个性化内容
“要借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否认小数据的价值,是对大数据的误读和误解。”[2]大数据的重要理念是基于对海量般小数据的分析,掌握小数据的“个人行为特征”,实现对数据的个性化分析。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选择,要把握“内容为王”的关键,回应受教育者的个性化关切。
第一,“可视图谱”分析应用,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描述呈现。大数据“源”的生成使大数据呈现出海量化、具体化、碎片化、异构化等特征,这虽然为个性化分析提供了实操条件,但是如何有效描述呈现数据却成为个性化分析的壁垒障碍。借助大数据衍生的工具软件,将大数据“源”进行聚合同构,使之成为易于理解和描述的数据材料。例如,利用CiteSpace这一數据可视化软件,可以“动态追踪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前沿热点,可以了解学科发展的趋势”[3]。如此一来,内容的描述呈现就实现了文字化-数字化-可视化的跳跃转变,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个性化制订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二,“个体画像”绘制研究,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构模型。个性化描述能够反映出受教育者在教育内容上的差异性选择。大数据可以通过分析受教育者的学科背景、学习习惯等,形成“个体画像”并挖掘教育内容差异性选择的各种相关变量,各具有相关性的数据链条通过连接、聚合、搭建等环节,实现相关变量之间数据模型的构建。这样一来,不仅能够通过某一变量来探究另一量变,更为重要的是能够通过多个相关变量的分析计算,求出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最优解。
(二)潜移默化:凸显强调协同化方式
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育人的主渠道。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让校园课堂发挥阵地作用,更要让社会课堂真正承担起育人的时代任务,创新打造协同化的育人方式,潜移默化地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第一,推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结合机制。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作用,同时深度发掘其他各类课程中思政元素,“确保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协同育人,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4]。借助大数据的挖掘算法,以课程的基本要素为全样本进行收集分析,统一不同课程内思政元素的内在数据结构与外在数据表达,有效深入挖掘各项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实现“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有效结合。
第二,统筹“校园课堂-社会课堂”的协同育人。诸如微博、微信等依托于大数据应运而生的信息交互设备,让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场景延伸至传统课堂之外,同时在互动方式上也呈现出全体、即时的新特点,校园课堂借助于各类教学软件,提升了互动体验,社会课堂也更加不受时空限制,在与校园课堂的配合之下,实现了社会大课堂的时代育人价值。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关系也发生了转变,教育者成为了一个集知识传授者、活动组织者、讨论参与者等多种不同定位于一体的全新角色,这也模糊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鸿沟边界,从而让强调教育者主体能动性的自我教育形式有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场景。
(三)喜闻乐见:积极运用多态化载体
基于大数据算法推荐蓬勃发展起来的新兴媒体技术,让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有了更加多态化的选择。通过各种有效载体,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实现喜闻乐见、入脑入心、身体力行。
第一,彰显人文关怀的“自媒体”。用户随时发布信息与表达看法是自媒体最为显著的实践品质。以用户为中心向外扩散式的信息数据传播模型是体现用户中心,彰显人文关怀的重要表征。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育人的实践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彰显人文关怀不仅是价值取向更是方法指导。发挥人文关怀在现实生活境域中的作用则更加重要,“没有关注和抓取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等动态数据,那么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则只会停留在理论层面,无法发挥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困惑和现实中困难的应有功能”[5]。
第二,体现交互价值的“新媒体”。新媒体是相对于报纸、书籍、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基于网络信息技术,依托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而新兴的媒体。传统媒体是单向度的传播机制,而新媒体则是双向度的互动机制,交互价值是新媒体最大的优势,“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双向、交互、开放的作用”[6],不仅能够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不受时空限制的双向互动,更能推动二者地位身份的转变,从而实现自我教育。
第三,追求融容共通的“融媒体”。融媒体即“媒体互融”,“与传统媒体、新媒体等具体的实体媒介不同,融媒体是一种理念媒体”[7],将各种实在媒体进行融合,在功能价值上提升增量,实现各种实在媒体之间的优势互补。融媒体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技术变革和思维更新,利用融媒体不仅可以整合内容、组建队伍,还可以创新传播,更新话语。融媒体的理念本身就是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回应,从平台搭建到队伍建设,从配套设施到运营管理,协同调度,融合共通,形成合力,实现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
二、数据链接:助力加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辐射力
要素之间“是互相联系的”、“相互作用着的”,“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8],构成了过程。过程发生于诸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它将要素的效能由潜在状态转化为实在状态,在要素效能发挥的过程中推进自身的进程。大数据技术具有“雁过留痕、风过留声”的即时记录过程,各要素的运动轨迹都会被记录下来并形成诸多数据链条,对全过程的时域、场域与频域形成多维全域的有力辐射,助力加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辐射力。
(一)平台建设:打通追踪与反馈的时域
以时间为轴线不断发展,并以时间为标尺,在过程推进中会形成一条从始至终的数据链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是一以贯之的,但也是分阶段的。不同的阶段特征,容易让数据出现物理与逻辑双重维度上的“孤岛”。通过建设辐射全时域的数据追踪与反馈平台,实现正向追踪与逆向反馈,让“孤岛”真正连接成链。
第一,硬件軟件双管齐下。大数据的收集、储存、运算、应用不仅需要硬件支持,还需要软件助力。各项实体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平台建设首要的硬件支持,与此同时还需要更新软件基础服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成绩、学习评价等显性数据以及个人思想动态变化等隐性数据都可以全过程式的记录保存在数据平台中,随时提取应用,尤其是在问题暴露时,还可以实现追踪反馈,即时定位,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平台开发数据的最大效能,需要在数据的保密程度和挖掘深度之间寻求最为合适的张力尺度,所以需要打造建设一支“懂数据”的专业队伍,负责数据平台的日常管理与更新维护。
第二,互动衔接整体发力。平台建设需要突破“各自为政”的壁垒,各个数据端口要相互连接形成数据集成平台,各个平台之间更需要互通有无,互相衔接才能整体发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等都是数据平台相互衔接整体发力的具体实践,在过程中不仅需要把握数据平台之间的适配程度,更需要关注数据链条在时域上的“螺旋上升”,通过大数据加强顶层设计与宏观把握,为平台的建设与衔接提供智力支持与决策辅助。
(二)空间优化:打造推送与应用的场域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在创造人”[9]。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内部要素互动的过程,更是一个与外部环境交流的过程。进入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已经成为一个全方位链接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场域”[10]。有效甄选推送数据,助力优化应用环境。
第一,有“温度”的算法推荐。“工具理性僭越价值理性,绩效正当性超越价值正当性,过度关注流量忽视价值内核,导致算法推送信息的一系列社会风险”[11]。由算法推荐所造成的“信息茧房”、“回声室效应”、“群体圈层化”“去中心化”等现象,一直为所人们诟病。算法推荐的本身在价值论意义上是中性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让算法推荐更好的发挥优势,激发潜力,规避负面影响。技术是冰冷的,但是使用技术的主体—人,是有温度的。算法推荐要彰显价值理性,需要人的价值意志有效干预,算法推荐的设计、应用、把关等诸多环节都需要用主流价值意志加以把控,将算法推荐的工具理性置于在主流价值理性的驾驭之下,打造有“温度”的算法推荐。
第二,有“深度”的应用场景。有效呈现内容,实物载体是硬件,应用场景则是软件。特定主体在特定时空内进行的活动就构成了应用场景,换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出现与呈现,便是应用场景。例如,宣传标语是最为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场景。口号式、通俗化、大字体等特点让宣传标语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具有极强的政治宣传功能。伴随着人们接受信息方式的转向,诸如宣传标语等重形式的应用场景已经不再适合于信息数据爆炸式发展的今天。VR(Virtual Reality)技术,即虚拟现实技术,是大数据时代打造有“深度”应用场景的技术支撑。“虚拟技术具有仿真性,能够突破时空的物理限制,模拟、重构出同现实存在高度一致的环境”[12]。例如可以重现战争年代的艰苦环境、建设时期的热烈场面,让受教育者身临其境,打造有“深度”的应用场景。
(三)有效整合:加强输出与沉浸的频域
频域是衡量信号在规定时间内强弱的单位量。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中,频域描述的是在一定时域、规定场域内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呈现的多少,以此来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数据的输出能力。有效整合是加强数据沉浸与输出能力的首要关键。异构化的数据通过特定算法机制整合形成具有“类”属性特征的数据集合,在一定时域、规定场域内完成针对性、全方位的集中输出,形成合力。
第一,针对性的“议程设置”。“议程设置”理论认为:“信息传播活动通过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于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13]”“议程设置”理论的应用在意识形态斗争、价值观念培塑、错误舆论澄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选取主流旋律且喜闻乐见的话题议程,引导受教育者自觉主动参与讨论,打破传统照本宣科式的说教,用生活中的鲜活材料,提高吸引力与实效性。例如,利用改革开放四十年、建党百年等时域窗口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主题教育等;利用女排夺冠、神舟升天等场域情景开展弘扬民族精神等主题教育。
第二,全方位的“饱和攻击”。“饱和攻击”是一种短时间内大密度、连续式的攻击方式。“饱和进攻”的实践运用与加强数据的输出沉浸具有理念上的融通契合。多维度宣传、多角度学习,多范围营造,多主体互动,尤其注重各类传播媒体的融合联动,集中火力,占领主流舆论的高地,宣传造势,实现由高势能向低势能的辐射与沉浸,这对于抵制错误思想,营造主流意识形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三、数据驱动:助力加速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全系统的执行力
保障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全系统的合理构建和有效运行,需要对目标结果进行科学预测,对作用效能进行多元评价,对重点问题进行综合治理。数据的价值彰显在于数据背后信息的外显、解读与应用,让思想政治教育数据真实有效地反映实际,用数据驱动思想政治教育全系统的实际运行,要在系统运行过程中推动由“经验主义”向“数据主义”的转向,助力加速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全系统的执行力。
(一)科学推演:聚焦前瞻化的预测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预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预测者在掌握相关信息的前提下,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进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社会意识形态的未来发展状况及教育对象思想政治素质的未来状态进行推测的一种实践活动”[14]。数据科学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认为,“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预测首先需要“掌握信息”,其次需要“科學推测”。
第一,“云计算”实现数据开放共享。“掌握信息”是完成预测的首要步骤。与传统网络模式相比,“云计算”有着更加庞大的共享资源、更加强大的计算能力、更加快捷的服务体验。在传统的网络模式中,各种数据需要存储在硬件中,仍然受制于时空限制,而在“云计算”中,数据可以不依附于硬件而存储至云端,同时云端又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数据的存入与输出都可以即时完成,真正实现了数据的开放共享,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预测提供“掌握信息”的工具。
第二,“区块链”保障数据真实无误。“科学推测”需要保障数据的真实无误。数据在生成、传输、存储、提取、应用的环节中,由于路径复杂、环境噪音等问题的影响,容易出现数据失真现象,不能保证数据的真实无误。具有“分布链式结构、全程可追溯性、可信任性、高效性”特征的区块链技术则可以有效解决数据失真问题。分布链式结构是一种以时间顺序排列的存储结构,保证每个时间点上的数据唯一性。全程可溯源实现数据的全程记录,避免数据在传递过程中的失真现象,还可以追溯数据源头,保证数据的不可篡改性。可信任性与高效性则是各个数据单位之间实现融合的保障。瞄准“区块链”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预测的契合点,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前瞻化预测机制的构建提供技术支撑。
(二)目标适配:更新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最终结果是否符合预设目标,需要对结果进行有效评价。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不仅要注重与育人目标相适配的结果性评价,更要重视贯穿育人全过程的过程性评价。大数据带来的“用数据说话”的思维方式,有效破除了“经验主义”在评价过程中的壁垒,给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标准带来了多元化的革新。
第一,微观精准评价与宏观模糊评价相统一。“思想和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起点、过程与归属范畴”[15],人的思想、行为等都是进行评价时需要考量的指标。在这些指标中有些可以精准化把握,有些却只能模糊化考量,这就需要微观精准评价与宏观模糊评价的统一。微观精准评价需要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理性分析,选取能够量化处理的指标并绘制科学量表,凸显各项评价指标的量化特征。宏观模糊评价看似与大数据精准化趋向相背离,但其内在机理却与精准化理念具有一致的进路。宏观模糊评价需要设置群体、区间、矩阵、等级等泛化的指标,这需要大数据提供科学分析和合理规划。
第二,静态结果评价与动态过程评价相统一。“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16],要把握静态结果评结与动态过程评价的统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评价首先要着眼点在于结果与目标的适配,也就是基于静态结果描摹的价值评价,但结果的实现都是阶段过程不断更迭的产物,所以要将静态与动态、结果与过程统一起来。静态结果评价的“点”与动态过程评价的“线”相结合,从而形成育人效果“面”的评价,大数据可以为实现“点-线-面”的总体评价提供有力支持。对“点”发力,聚焦对“点”的精准化描绘;搭建桥梁,形成具有追踪反馈功能的“线”;构建模型,最终形成“面”的总体评价。
(三)综合统筹:构建系统化的治理制度
“治理现代化的理念要求渗透于经济社会发
展的各个领域,为不同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思想智慧与实践思路”[17],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治理概念应运而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统筹谋划、综合推动,解决抓什么、如何抓等问题。”[18]。在系统运行过程中纠治偏离“立德树人”目标指向的各项措施,构建系统化的治理制度,大数据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第一,“通盘兼顾”,统筹制度顶层设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其治理也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顶层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制度构建的顶层设计要统筹各方面考虑因素,尤其是为适应社会环境全方位、多层次的新变化,更需要通盘兼顾各方主体要素的新要求,从顶层整体上做出制度安排,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第二,“靶向治疗”,突破制度薄弱环节。构建系统化的治理制度,不仅要通盘兼顾,更要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对制度的薄弱环节,定点打击,靶向治疗。利用大数据梳理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弄清这些问题背后的关键因素,找出解决问题的高招实招,并通过制度构建的方式予以有效解决。
第三,“问题导向”,推动制度常态长效。“问题导向”是大数据系统化精准化理念的重要体现。治理需要以育人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为抓手导向,并结合制度运行的实际情况,对制度进行适时调整,推动制度常态长效,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治理制度。
四、结语
大数据助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的基础问题,又是一个回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前沿问题。从应然状态之言,大数据赋能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在理念和技术上的契合,是运用大数据提高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逻辑出发点和实践落脚点,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指明了新的方向。但从实然状态来看,大数据的技术理念实现真正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需要进一步的理论澄明和实践应用。思想政治教育归根到底是作为人的实践,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其根本遵循,但在海量般数据堆砌起来的虚拟世界中,实践着的人不仅会面临道德价值重塑等问题,还会脱离现实境遇的生活,甚至落入“数据拜物教”的藩篱之中。所谓的大数据时代终究会成为一片文明的“废墟”。所以,需要明晰的是,大数据技术理念融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不是“重新做”而是“接着做”的问题,要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前提、实践根本和学科底色的基础上,在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的互动张力中,实现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化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新华社.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强调:把握改革大局自觉服从改革大局 共同把全面深化改革这篇大文章做好[N].人民日报,2015-05-06(01).
[2]宫长瑞,轩宣.从大数据到小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发展的新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21(01):26.
[3]韩巧霞,徐国亮.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前沿热点研究可视化分析——基于2000—2015年CSSCI来源期刊的文献计量[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03):36.
[4]董慧,杜君.课程思政推进的难点及其解决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21(05):70.
[5]刘蕊,王岳喜.自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现实际遇与创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0):143.
[6]胡逢源.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价值、挑战与应对[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11):77.
[7]丛亮.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应对[J].思想理论教育,2019(11):82.
[8]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409.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10]李怀杰.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0(04):84.
[11]赵建波.智能算法推荐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研判与应对策略[J].思想教育研究,2019(12):22.
[12]刘新刚,裴振磊.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考察——以马克思现实人理论为视角[J].思想教育研究,2017(09):59.
[13]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26.
[14]董雅华,赵成林.区块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预测力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0(10):37.
[15]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编写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6.
[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8.
[17]冯刚.治理视域下高校思政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
(09):4.
[18]徐艳国.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122.
〔责任编辑:丁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