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的“背面”同样重要

2022-05-30

悦游 Condé Nast Traveler 2022年9期
关键词:曼斯仓库美术馆

正如其名字那样言简意賅,Depot意为仓库,它的前身是博伊曼斯· 范伯宁恩美术馆的地下储藏室。博伊曼斯· 范伯宁恩美术馆坐落于鹿特丹博物馆公园 (Museumpark),是这座海平面以下的港口城市的最低点,其摄影作品储藏室更是低于海平面6米。对美术馆来说,没有比这更坏的消息了。1999年以来,年年有地下水渗透进地下室,让美术馆超过15万件艺术品面临严重的水灾威胁。2018年,鹿特丹市政府投票通过了博伊曼斯· 范伯宁恩美术馆长达7年、预计耗资223.5万欧元的全面改造计划。

闭馆翻修期间,如何妥善安置美术馆庞大的贵重馆藏成了当务之急。当时,美术馆面临两个选择:遵从大多数美术馆的做法,在远离城市中心的工业区修建一个艺术仓库。这种做法常规、妥当、经济,但7年闭馆期间,馆藏将无人问津,消失于人们的视野。更理想的方案是将仓库安置在靠近美术馆的位置上,这样既方便公众参观,也便于组织一些日常的教育性活动。但是,在人人共享的城市中心修建一个巨大的、四四方方的黑色仓库现实吗?用“丑陋”的工业建筑侵占公共空间道德吗?既然如此,如何解决储藏的现实问题,又能让城市生活锦上添花?最终,美术馆广发英雄帖,集合了来自全球的40多例设计方案,最终决定在博物馆公园、离本馆不远处,修建一个艺术仓库,这就是博伊曼斯· 范· 伯宁恩博物馆公共艺术仓库(以下简称为Depot)—— 一个人人可参观的艺术仓库诞生的契机。

美术馆终端的运行法则

走近Depot,没有上漆的裸墙上挂满建筑设备的天花板,只有一片灰。从视觉的明确表达里,访客即刻可知,Depot不是美术馆,而是一个仓库,一个需要确保货物运输顺畅、工作人员高效工作、维持艺术品适宜环境的货仓。在世界上大多数美术馆,人们只能欣赏其藏品的6%~9%,其余96%的艺术品埋藏在储藏室里不见天日。但第一次, Depot让公众参观其全部藏品,以一种崭新角度,欣赏美术馆终端的样貌。

Depot建筑是为“存储”这个功能量身定制的。荷兰建筑设计先锋MVRDV事务所构想了一个7层高的“碗”形结构。这个设计的精巧之处是,首层占地面积小,保证博物馆公园的游园路径不被新增的庞大建筑物干扰,减少对公园的侵占;每层平面面积逐层向上递增又保证了美术馆有足够富余的空间收纳其庞大的馆藏,顶楼作为博物馆公园的垂直延伸,种满了绿植。

一楼有两个重要的功能:接待访客和物流统筹。大厅里挂着一块巨大的黑色显示屏,建筑的功能构成一目了然,透过可以看到员工办公室的大面玻璃窗,人们能看到装载艺术品的卡车进进出出的实况。艺术品存储的第一步是运输,这里面讲究可太多了。为了防止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塑化剂或酸性物质对艺术品的损坏,要使用尽可能多的特殊惰性包装材料,而运输交由受训过专业的处理员(ArtHandler)操作,连运输工具的轮子都需要精挑细选,以减震为首要标准。

以一幅画为例,画布的厚度、画框打造的方式、画的底料品类、颜料的厚度和黏合度等,不同的材料对热度、湿度等环境因素有不同的反应速度和强度。于是,所有运达 Depot的艺术品都要在特辟的适应区(Acclimatization Zone)静置24小时,以减少环境变化可能对艺术品造成的损坏, 与Depot内部的环境达成平衡。至此,存储准备工作还没有完全结束。另一个隐患是霉菌和昆虫。如果被检测出有虫害的情形,那么要马上把物件转移到隔离区(QuarantineZone),在隔离区进行更为细致的检测,如果需要,必须马上通过急速冷冻或者伽马射线等方法治理虫害。所有事前准备工作完成后,艺术品就可以在 Depot安家了。

设想到未来海平面上升的可能,储藏区被安排在二层到六层的不同舱室里,最低处也离地9米,水患的忧虑在200年的时间范畴内算是免除了。在 Depot, 艺术品的存储原则不是依据艺术活动或创作时期,而是以其材料、大小的不同,分门别类地存储于不同“气候环境”的舱室里。根据金属、塑料、有机/无机材料、黑白/彩色相片,以及对温度和湿度不同的耐受性,Depot总共使用5种“气候尺度”控制所有舱室。所有人可以通过预定,以小组别的形式参观储藏室。为严格维持舱室内的恒温环境,每一次参观被控制在10分钟以内,一组参观完毕后,需要40分钟重置室内环境,下一组才可进入。穿行于银色铝制的货架中间,徜徉在荷兰无其他美术馆可比肩的艺术收藏里,眼睛停留的地方立即构成观者自行策划的展览,这绝对可以算得上非凡初体验。如果访客对架上的某幅画感兴趣,甚至可以要求在研究室(Study Room)更近地欣赏它。在这一点上,Depot把“开放”做到了极致。

建筑内还设有4个艺术品修复工作室,人们可以在走廊里透过玻璃观看艺术品修复师在工作室里忙碌的场景。Depot虽不是美术馆,却仍有几个开放空间,偶尔组织一些小型展览。不同的是,Depot内的展览完全以“艺术品储藏”和“艺术品修复”为线索。在这里,你可以看到画框的背面,收藏家在自己珍爱的艺术品上写下的文字;在历史进程里,艺术品辗转经过了多少人的手……

一个真正面向公众的建筑

Depot的第一张效果图在互联网上传播的时候,给大家的感觉是耳目一新的。MVRDV充满想象力的方案描绘出一个城市的崭新图景,共计6609平方米的全镜面外观,周边城市环境被反射在1664块镜面上,每块镜面以1000欧的价格被鹿特丹的居民和各种文化机构认领,以示对这个公共项目的支持。但仍然有不绝于耳的声音批评道:Depot是又一座仅仅为了满足建筑师个人野心的建筑。

对此,MVRDV表示:“鹿特丹是一座以建筑创新闻名的城市,而每一个创新都会有其反对者。我们很骄傲能够成为鹿特丹故事其中的一个讲述者。我们欢迎批评的声音,因为在争执里,我们才能对‘什么样的建筑、什么样的世界是我们作为建筑师想要留给未来的这个问题看得更清晰。”

自2021年11月,Depot正式对外开放以来,每天售罄的门票佐证了它的受欢迎程度。荷兰皇家建筑协会因为其令人惊喜的室内环境授予 Depot“最激励环境奖”。协会评价道:“Depot精彩绝伦的内部世界给人留下震撼的印象,它朴素的、让更广大人群接触到艺术的愿景也是令人感动的。”

艺术一直以可望而不可及的姿态俯视大众,即使身处展览里,人们也只能退居到一条黄线后,隔着界定的距离欣赏,想要靠近是很难的。现代艺术运动发生以来,拍卖行里落下的槌槌重音、每每令人咋舌的成交价格,让曾经的艺术世界变成了艺术市场。人们对艺术的想象和追求受到了商业的污染,可能因为荷兰人本身的国民性格,所以才会建造一个 Depot,使其成为世界首个开放公众参观的艺术仓库。

我们在参观 Depot时,正值博伊曼斯· 范伯宁恩美术馆新近购入了美国当代艺术家保罗· 麦卡锡(Paul McCarthy)的一件作品。为了让公众更好地了解美术馆工作人员的工作流程,美术馆将这件大型装置作品放在一个小展览厅里展出。在展厅里,构成这件装置作品的墙体、木板、座架、人形雕塑四处散落在地面上。这真是一个罕见的、几乎带有革新力度的展览场面。本来,当美术馆从艺术家或藏家手里购入一件新作品时,理想的情况是作品本身就附带一本操作手册;但通常情况下,工作人员需要将作品拆解,进行3D扫描,记录下它的状态和其他数据,以了解该如何储存该作品以及是否需要修复等问题。当艺术品这样明明白白地被拆解,并摆放在大众眼前时,不得不说这是最好的对“艺术”解读的过程。把包裹艺术的矫饰掰开揉碎,拉近普通民众与艺术世界的距离。

“为什么向公众开放艺术仓库如此重要?”面对这个问题,美术馆教育与传播部门的主管 Yoeri Meessen对我们说:“因为Depot是公共机构,我们必须承担美术馆应该承担起的社会责任和教育职责。对公众展示美术馆终端,可以激发人们对艺术产生更深、更直观的联结。Depot是一座公众的建筑,99%的地方都是开放参觀的。访客可以看到工作人员打包艺术品进进出出的场面,也可以在中庭里无序摆放的13个透明的巨大玻璃盒子里,直观地感受到什么是‘艺术收藏,发现艺术的‘背面同样重要。”

猜你喜欢

曼斯仓库美术馆
仓库里的小偷
钢·美术馆展览现场
钢·美术馆二层展厅 钢·美术馆一层展厅
小熊沃鲁的雨天
填满仓库的方法
四行仓库的悲壮往事
去美术馆游荡
美术馆
吕克·图伊曼斯作品中的时间再现
如果我能再次养大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