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2022-05-30胡娟
胡娟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五千多年文明的智慧结晶,蕴含着道德理念、人文精神、哲学思想、教化思想等思想精华。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启迪人们的思想,塑造人们的价值观,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滋养人们的精神世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作为德育的丰富素材被充分地利用。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各学科教学中都有所渗透,学科教材也依据教学改革的需求不断地优化。以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教材本身就包含着很多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时,要对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充分利用,把其背后蕴含的思想价值、道德品质、人文思想、哲学观点等提炼出来,使学生对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而并非只停留在表面,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多元化的教育功能。
比如,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涉及的优秀传统文化有经典语句、经典著作、经典诗歌、历史故事、文化习俗等内容,在教材正文、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方法与技能、阅读感悟中都有所涉及[1]。对于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教师要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使学生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三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明事理、辨是非。如在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中,教材中的经典语句有很多,有《礼记·大学》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句儒家的经典语句,旨在教会学生每日进行自我更新,不断地开发自己的潜能,进行自我超越。有出自《道德经》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旨在教会学生从点滴做起,从当下做起,为了达到目标而不懈努力。有出自《尚书·周书·周官》的“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旨在教会学生想要取得伟大的功绩,就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坚持自己的志向,想要完成伟大的事业,就需要每天勤于践行,落实在具体行动中。
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很多,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对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把其罗列出来。然后在教学活动中对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利用,使其在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中,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二、补充拓展教材外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材的编纂本身是按照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线开展的,而并非传统文化,因此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也必然存在不足。那么教师在开展相关的教学时,可以依据教学需求,对相关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补充、优化和拓展,从而使传统文化教学资源更加充足,拓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学的主线还是要围绕着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思想,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辅助的教学资源,切不可喧宾夺主,在教学中跑题,并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有机融入,避免过于突兀。而且这些教材外优秀传统文化的选取,一定要把好质量关,要切合教学主线,要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要符合德育的要求[2]。
补充拓展性传统文化内容,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既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拓宽学生的视野,又可以利用故事中人物的优秀品质、智慧思想、礼仪行为、传统美德等对学生起到教化的作用。比如,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故事来激发学生兴趣;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经典人物和故事来支撑相关的理论和思想;在重难点知识的突破中,可以利用相应的历史故事来进行解释等。如在教学知识点“以礼待人”时,教师就可以把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典故“三顾茅庐”“程门立雪”等讲给学生听,使学生了解我们古人对礼仪的重视,以及以礼待人的必要性和意义。
补充拓展的传统文化内容,还可以整合线上的优秀视频资源,以新媒体为媒介,把相关的适宜的传统文化内容应用于课堂教学拓展中。如《百家讲坛》《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汉字听写大会》等优秀电视节目的片段,如学者专家等对传统文化内容的专业解读视频等。通过多元化的传统文化素材,使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加充实丰盈,使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三、创设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学情境
教师在充分整合了教学中需要的传统文化资源后,还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有效利用。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融入这些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的情境中,直观地感知、理解和记忆。这些传统文化资源由于远离现代生活,学生会存在一定的陌生感,如风俗习惯、文明礼仪等,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而且课堂教学时间非常有限,有些传统文化资源本来就是用来进行辅助教学的,不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進行深入的探究,直观地感知和学习更加高效[3]。
教师可以利用线上丰富的图片、音频、视频资源,依据自身的需求制作出教学视频、PPT等,对涉及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展示。教师也可以对各种新媒体动画视频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很多成语故事、历史典故等都被专业人士制作成动画,不但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故事的思想内涵和人物的优秀品行,还可以通过动画了解古代的衣食住行、风俗礼仪等,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了学生对这些传统文化知识的记忆,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对各种专业解读传统文化的节目内容、新媒体视频资源等进行应用,借助专业的解读更好地感知这些传统文化内容。
比如,在教学“青春有格”这一单元时,教材中引用了《少年中国说》的部分内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少年中国说》,笔者选取了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中《少年中国说》的演绎片段[4]。演绎者张杰用自己富有感染力的音色,使学生在磅礴大气的氛围中深刻感受到青春的朝气蓬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正能量的情感氛围中思考人生的价值和理想抱负,有效地发挥了传统文化《少年中国说》的思想教育作用,使青春既有激情又有格局,还实现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四、组织优秀传统文化相关教学活动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课堂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变化,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组织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与探究。而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思考、分析问题,主动交流讨论、探究实践。这样课堂教学就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得到了最大的发挥,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显著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经典文化的诵读活动,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究活动,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活动等,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使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得以充分发挥[5]。
比如,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引用了很多经典名句,这些古文的经典名句非常适合诵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经典语句在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诵读。但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课前的搜集任务,以及课后的自主诵读任务,使学生自主地诵读感知这些经典语句。
比如,很多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有各种连接,教师可以把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开展一些主题讨论、探究活动,使古今思想相连,用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指导今天的生活。比如,在“青春有格”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止于至善”中的知识点“慎独”,教师可以巧妙地与现代生活中的时事新闻相结合。结合“中学生骑车撞坏宝马留担责字条,车主感动放弃追责”这一生活案例,组织学生开展交流讨论活动:如果是你撞了别人的车,但却没人发现,你会主动承担责任进行赔偿吗?如果你是车主,你的车被人撞了,对方非常善良地主动留言要求赔偿,你会让他赔吗?学生经过思考与讨论了解慎独的意义,领悟“止于至善”的境界,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五、结语
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极高的德育价值,教师要对教材内外、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进行充分整合,然后依据需求选择合理的表达方式,或是创设情境,或是吟诵传承,或是讨论探究,或是躬身践行。在点滴融合与渗透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王有鹏.部编新教材渗透传统文化的思考与探讨:以《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为例[J].山东教育(幼教版),2019(1):2.
[2]姚翠.《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壮族传统文化教育策略:以广西河池市宜州区民族中学为例[J].中国农村教育,2020,10(4):56-57.
[3]林榕岚.初中道德与法治中传统文化弘扬策略探究[A].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卷十一)[C],2019.
[4]梁文.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及价值[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19,22(2):78,92.
[5]石质彬.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浅谈[J].文渊(高中版),2019,6(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