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韶关:厂区变园区?产区变城区

2022-05-30魏凯

环境 2022年8期
关键词:丹霞山韶关监测

魏凯

日前,记者跟随相关部门前往韶关,了解当地近年来如何以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为契机,积极探索老工业基地产城融合新路径,通过“厂区变园区、产区变城区”的“双变”转型,将一座老工业城市打造成为全省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全市“双变”转型初显成效

韶关地处粤湘赣三省交界,矿产资源丰富,是华南老重工业基地,钢铁、有色、矿产是其支柱产业。由于受认识和历史的局限,生态环境历史欠账多,环境质量也受到一定影响。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开展以来,韶关以落实督察整改为契机,全面推动老工业基地的绿色生态发展转型,一手推进工业企业污染治理,一手推进生态环境修复。

经过近年来的持续治理,韶关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2017年以来水环境质量保持优良,13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9个县级以上在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均达到Ⅱ类标准。大气环境质量大幅改善,2017—2021年市区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逐年上升,从2017年89.3%上升至2021年98.4%,全市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作为广东著名的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韶关于2019年8月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全市也以此为契机积极探索转型新路径,在2021年创新实施“厂区变园区、产区变城区”转型改革试点。截至目前,第一批启动的项目韶钢、韶冶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原本单一的工业园区经过改造提升转型为综合性产业园,两家企业在厂区原址分别成立了宝武钢铁(韶关)现代产业园、中金岭南(韶关)功能材料产业园,已经有一批高端智能装备制造项目和研发型企业已落户,第二批“双变”改革试点企业(东阳光、凡口矿、丹冶)也已经顺利启动。

在发展经济新动能方面,韶关积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探索,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打造了以一个碳中和研究院、一个碳中和产业园、一个碳中和产业基金、一个碳中和智库、一个碳中和交易平台、一个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的“六个一”韶关模式。

凭借粤北的生态资源禀赋优势,近年来韶关在低碳新能源产业加快全产业链布局,全力建设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目前三峡新能源、明阳智慧能源等已经计划“十四五”时期在韶关开发陆上风电装机300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800万千瓦。

此外,借力国家“东数西算”布局,韶关加快引入大数据产业,今年5月29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韶关集群已经正式动工,预计到2025年将建成50万架标准机架、500万台服务器规模,投资规模超500亿元,未来韶关还努力构建辐射华南乃至全国的实时性算力中心,打造千亿级的电子信息和大数据产业集群。

钢厂成为旅游网红打卡点

樱花大道、风铃大道、紫荆大道、彩虹喷泉、工业风的咖啡书店,光看这些名字很多人第一反应会是风景区,很难把它们跟三大五粗的钢铁厂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它们确实坐落在有着56年历史的韶关钢铁厂区里。

近年来,韶钢在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提出了三步走的绿色发展规划:第一阶段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第二阶段实施美丽韶钢建设,第三阶段彻底走上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为此,韶钢自2007年起陆续对落后设备及工艺进行淘汰,先后淘汰了多座小型烧结机、焦炉、高炉及低效电机,实施了烧结余能发电、煤气高效发电等技术改造项目,提高了余能发电和煤气综合利用发电量。2017年后,韶钢还按固体废物“减量化、無害化、资源化”原则,先后推进工业垃圾源头分选、生活垃圾分类、固体废物协同处置、资源化利用和产品化认证,2021年固废综合利用率达99%以上、返生产利用率达26.26%,成功实现了“固废不出厂”。

多项环保技术投入使用之后,如今的韶钢已经在多项生态环保指标上有了大幅提高:2021年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16年降低59.91%,厂区大气降尘量降低32.01%;吨钢工业废水排放量降低53.07%、工业固废出厂率下降4.47%,综合利用率达99%以上。

在解决了工业污染治理之后,韶钢按照“厂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思路,打造“四季有花、季季花不同”的自然景观,五年来累计绿化改造投入约1.6亿元,实施改造项目39项,打造了天空之镜、彩虹喷泉、彩田花海、松山湖、717智慧小镇等网红景点,“多彩韶钢—工业文化园景区”近日正式被授予国家3A级旅游景区,成为广东省内唯一一家以钢铁为主题的工业旅游景区。

为了响应韶关市“两变”转型的发展战略,如今的韶钢还从自身的工业基础出发,提前布局清洁能源。去年10月,韶钢光伏发电项目(一期)并网成功发电,是省内首家钢铁行业光伏发电成功并网发电项目,光伏一期项目完成后,可实现年发电量2390万千瓦时。此外,去年12月韶钢产业园加氢站正式投运,通过利用自身生产流程中产生的焦炉煤气作为原料制氢供厂内的氢能物流运输车使用。

如今的韶钢厂区已经不再是单一的传统钢铁产业基地,而是既有生态景区又有研发创新区、新能源产业,还有花园广场和咖啡书屋的综合产业园。

生物多样性保护

让丹霞山声名远播

不久前,在丹霞山管理委会员(以下简称“丹霞山管委会”)举办的丹霞山生物多样性保育成果新闻发布会上,科研人员宣布2019年以来这里相继发现了12个动植物和菌类新种,丹霞山刚竹、丹霞山天葵、广东假野菰、光柄径边菇、双唇兰、腐生齿唇兰、卡氏伏翼等一批新品种开始逐步为世界所知。此外,10年来丹霞山累计发现新物种(绝大部分为丹霞山特有物种)25个,目前还有大批新物种待鉴定发表。

不断发现的新物种不仅说明丹霞山一直坚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正在取得成效,也生动了展示了这里的生态环境保护卓有成效,现在的丹霞山成为众多动植物生存繁殖的王国。

据丹霞山管委会介绍,目前这里已知的高等植物有216科891属2266种,已知的动物资源有1540种,其中鸟类总数已经达到247种,较2010年增加了80种;蜘蛛的种类预估有300种,鳞翅目昆虫总量预计也将超过600余种。

管委会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丹霞山已经与中山大学等30家高校机构建立教学实习实践和科研合作关系,聘请地质地貌、生物多样性、人文以及产业发展等多学科专家担任特聘科学家和科学顾问,建立了完整系统有序的科研体系,先后开展丹霞山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研究和监测、陆生脊椎动物多样性调查、竹类调查、昆虫调查、蜘蛛调查、大型真菌资源调查、丹霞山生物多样性科考专项等多个科研监测项目,发现了一批新物种、新纪录种、新分布种,其中特有物种20余个,进一步摸清了资源家底,提升了丹霞山生物多样性重要性,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有效支撑。

为了能够全方位对丹霞山景区范围进行监测保护,此前管委会还争取资金先后引入了无人机巡查监测、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地质灾害自动监测、野生动物自动监测等新技术手段,对区内的生物生境实时全方位监控和监测,提高科研监测的广度和深度。2021年投入使用的野生动物自动监测平台已监测到白鹇、赤麂、豹猫等野生动物30多种,拍摄视频、照片资料2000多条,这些资料对研究人员摸清整个丹霞山生态家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现在的丹霞山已经日益成为全球知名的自然科普基地,近年来,丹霞山科普志愿者训练营、中国丹霞进校园、奇美天成丹霞山图书漂流、丹霞山野生植物辨认大赛、国宝丹霞等系列遗产教育品牌活动相继举办,这些活动不仅让保护自然的理念深入人心,也为丹霞山的地质遗迹保护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废弃旧矿坑成国家级矿山公园

废石堆积的旧矿坑改造成带博物馆的生态游览区,成为广东省唯一一座在产矿山建成的国家级矿山公园;原本因尾矿贮存难以修复治理的尾矿库修复成乡野绿地,近年来韶关凡口铅锌矿发生的巨大变化,展示了老工业基地矿区焕发新生的另一个故事。

有着60多年历史的韶关凡口铅锌矿是亚洲最大的铅锌银矿种生产基地之一,日产矿石 5500 吨,年产铅锌金属 18 万吨。早年因為各种原因,长年的矿石开采给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带来一定污染,而最近几年在国家大力推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矿山开始通过生态修复和环境改造工程让整个矿区的面貌焕然一新。

仁化县董塘镇暖坑村山谷空地,是凡口铅锌矿尾矿库,矿山采选后剩余的尾矿及部分废水通过密闭管道输送至此贮存。从2016年开始,凡口矿开始对其进行生态修复,技术人员通过原土直接改良的办法,通过改变士壤酸性、加种特定植被等手段,逐步恢复了这里的生态群落,建立了多物种的、多层次的、自我更替,接近自然的生态系统。

凡口铅锌矿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尾矿修复第一期100亩在2017年顺利完成取得了良好效果之后,2018年又进行了第二期 110亩的生态修复,截至目前已完成生态修复尾矿库区320亩,尾砂堆置区490亩。凭借这一项目的良好示范效果,这里也成为同类矿山尾矿库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示范基地,还被评为“广东省首届国土空间修复十大范例”。

除了修复尾矿之外,多年前凡口矿还主动将矿区内部历史遗留形成的露天采坑和碴土场改造成公园,内有博物馆、主碑广场、矿业遗迹展示区及露采坑生态游览区,现在这里已经成为矿区职工家属日常休闲的空间场所。三年前,这里还顺利被评为广东省唯一一座在产矿山建成的国家级矿山公园和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如今提起凡口,当地人的第一印象不再是灰蒙蒙的传统矿区,而是充满了绿意和诗意的生态景区。

猜你喜欢

丹霞山韶关监测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广东韶关曲江区总工会“夏送清凉”慰问13000余名职工
韶关札记
仁化县助力环丹霞山环境整治
仁化·丹霞山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1月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韶关旅游景点的再译
不穿戴也能监测睡眠
情系丹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