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生态文化教育体系筑实生态文明建设软实力

2022-05-30刘衍峰

环境 2022年8期
关键词:文明价值观体系

刘衍峰

基金资助: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2年度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重大研究专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广东实践研究”(GD22ZDZ01-19)阶段性成果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理念为基本准则的生态文化教育体系。实施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推进和健全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为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制度的改革提供顶层设计方案。此外,更需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使其积极地参与、和配合生态文明建设。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降低政府的治理成本,而且可以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形成一种社会合力,推进国家治理体制和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共同促进我国的生态文明水平提升。因此,需要构建生态文化教育体系,推动公众积极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提升社会生态文化软实力。

一、构建生态文化教育体系的价值依据

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彰显了人们的价值世界和理论世界,是社会价值系统的总和,对人们起到熏陶、教化和激励的作用。习近平同志曾经指出:“要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矛盾,必须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励作用,发挥先进文化的凝聚、润滑、整合作用。”先进文化作为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以及广大社会成员根本利益的文化,对整个社会起到集聚、润滑和整合的作用。当前,生态文化教育体系的构建代表了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先进文化教育,对于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团结和带动全社会走向生态文明能够起到积极的整合作用。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文化表现和文化表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智力支撑、价值导引等方面的作用。习近平同志向来重视生态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一方面,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吸收有关人与自然的科学理论,认为人类如果善待自然界,那么自然界也会馈赠人类。另一方面,继承和吸收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和思想,如《易经》《老子》《孟子》《荀子》等经典作品中所蕴含的生态智慧,习近平同志认为“这些观念都强调要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表达了我们的先人对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认识”。当然,构建生态文化教育体系也应具有开放的胸怀,要求我们虚心学习国外有益的生态文化。显然,生态文化的教育和宣传,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是提升社会主义新人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素养的主要途径。

二、构建生态文化教育体系的价值功能

从人类文明诞生以来,教育对文明的发展就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教育同样可以承担倡导、传播生态文明的重任,发挥巨大的功能。通过生态文化的教育,推动人的科学观念、价值观念的转变,让人在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的同时,也在反思自己对环境的态度和行为对环境的影响,要搞清楚自己应该怎么做,不能怎么做,要学会科学地运用技术以及适应绿色的生活方式。具体来讲,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生态文化教育可以发挥如下的功能:

第一,生态文化教育促进人们科学观和价值观的转变。传统的科学价值观认为,科学的功能在于为人类征服自然、统治自然服务,它的价值体现在满足人对自然的索取上,这时,科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贡献是不可持续的。在生态文明社会中,可以通过生态文化教育的手段纠正错位的价值观,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科学的价值观应当确立在为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认识、实践的价值论证的要求上,同时生态文化教育可以引导人们以综合效益的眼光来评价科学技术成果。

第二,生态文化教育推动技术的应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工业文明社会中,技术的应用是“人类中心主义”,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使用各种技术手段开发自然,甚至由于应用了某些技术而破坏了自然规律和生态平衡,而人们并未意识到这些行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然而,为了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社会要求科学技术应以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为目标,用生态文明的“软技术”代替工业文明的“硬技术”。生态文化教育可以满足这个要求,从思想层面加强科技人员的生态意识,推动科技改造成为利益与保护同时并举的绿色科技,让科学技术的发展造福人与自然。

第三,生态文化教育可以培养生态人格。生态人格是一种与生態文明社会相适应的人格范式,是一个人内在的生态伦理与生态智慧的凝聚与内化。具有生态人格的人具备对自然生态知识的科学认知、对自然的感恩与善待、顺应与保护生态的生态行为;具有生态人格的人,可以在身体和心理上实现物质和精神上的平衡;具有生态人格特征的人,具有理性的消费行为,他们懂得自己的真正需求,不会进行超出生态环境承受能力的破坏性消费,也不会作出超出社会经济承受能力的过度消费,他们在寻求健康、适度、科学、绿色的消费。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生态人格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具有重要基础作用,然而,生态人格并非天生或自然产生,而是要靠生态文化教育去教化和培养。

三、构建生态文化教育体系的价值目标

生态文化教育体系是一个综合体系,涉及生态价值观和生态道德培育等要素。生态价值观彰显的是人们内心里如何衡量生态文明,表征的是人们实践中的对待生态文明的态度和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当代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戮力同心共同奋斗的时代目标,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追求和价值指向。因此,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内在一致的,树立生态价值观是时代发展所需要的核心价值观之一。2014年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新时代中国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既包括发展问题也包括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即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协调。因此,需要不断通过生态文化教育促进生态文明成为全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生态文明道德培育是生态文化教育的任务目标之一,它是真善美的统一。所谓真,意指要科学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养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性。所谓善,意指敬畏自然,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自然。要善待自然,就必须具备生态道德,具有生态正义和生态良心,对自然环境、其他物种怀有同情感和责任心。所谓美,意指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青山绿水、碧海蓝天,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总之,我们坚持真善美相统一,通过生态文化教育推动全社会履行生态责任、践行生态美德和生态正义,打造科学、稳定的生态文明道德体系。

四、构建生态文化教育体系的实践进路

一国国民的生态文化素质的养成不能单靠群众自发,而是主要依靠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的有力支撑,进而辐射全社会,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和效果。生态文化教育有利于教育和引导公众形成尊重和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进而指导实践。

一方面,将生态文化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2016年,为贯彻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并落实“十三五”发展规划,以及配合国家“十三五”环境保护工作部署,中宣部、教育部等六部门再次联合编制《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6-2020年)》,要求开展全民环境教育行动,将生态环境道德观和价值观教育全面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内容并予以部署;加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的环境教育,推动环境教育融入国民素质教育。旨在通过一系列教育手段,整体促进并提升全民环境意识,使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实现顺利推进,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的社会氛围,进而形成自上而下以及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环境与社会共治的局面。

除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之外,生态文化教育也应逐渐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在政治局常委会集体会议以及政治局集体学习、全国环保大会等重要场合谈及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强调党员领导干部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是關系党的使命和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主要领导需要作为当地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因为“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培养和树立党员领导干部保护环境的使命感以及建设生态文明的责任感,有利于强化生态治理能力、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此外,在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中,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动公众参与。公众的积极参与有利于形成优质的生态文化、壮大整个社会的环保力量。一个国家生态文明的建设水平和发达程度,不仅在于其绿色生产能力,还在于其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以及对于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力;前者在于政府和企业,后者则在于社会和公众。因此,生态文化教育的根本在人,唯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将推进生态文化教育进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落在实处,从而最终将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反馈于民并惠及于民。(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文明价值观体系
我的价值观
请文明演绎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漫说文明
对不文明说“不”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文明歌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