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主题性绘画的审美价值与精神引导

2022-05-30录洁囡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审美价值

摘 要:主题性绘画是以表现主旋律为主的绘画,多以重大历史事件、英雄光辉事迹、人民大众生活等为题材,旨在弘扬主流价值观、爱国主义情怀,彰显人性光辉。主题性绘画的形式表现与技法特征受时代背景与艺术特色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价值,而审美价值又进一步体现了精神的引导性,其是时代形象的缩影,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以主题性绘画创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探讨主题性绘画的审美价值与精神引导。

关键词:主题性绘画;审美价值;精神引导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陕西省委组织部“特支计划人才项目”、陕西省教育厅2019年度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青年绘画创新团队”阶段性成果。

主题性绘画存在已久,经历过繁荣发展的时期,形成了大量优秀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任何艺术形式所表现出来的面貌、技法、主题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影响,尤其在近现代,主题性绘画更是受到了时代背景的影响且得到了较大发展,内容涉及重大历史题材、红色经典故事与历史伟人、社会面貌等,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作品。时至当代,主题性绘画依然热度不减,国家从宏观层面鼓励与提倡主题性绘画的创作,挖掘经典历史,记录当下状态,表现人民生活。在这种背景下,其题材更广泛,表現手法更加多样,彰显出中华民族之自信、民族性格之大气,主题性绘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此种时代背景下,笔者于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承接了陕西省庆祝建党百年作品展的主题性绘画创作任务,选题为《1950年婚姻法》。以1950年4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基本法律性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①为背景,在创作过程中对于主题性绘画创作产生了一些思考。除了构图、空间关系、色彩搭配、表现技法等艺术性层面的因素外,笔者还进一步思考了主题性绘画创作的目的、意义以及当下创作者与作品应该承担的时代责任。

一、主题性绘画独特的审美价值

主题性绘画一般指带有情节的历史题材画、风俗画等,涵盖山水、人物、花鸟,虽然在题材上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基本都是以大场景如特定的历史情节、历史事件、历史伟人或当今社会面貌为表现对象,采用写实主义表现手法,遵循客观规律进行表现的,秉承艺术创作的规律,将题材“政治性”与“艺术性”融为一体,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能够产生一定的社会导向,这是主题性绘画最本质的意义。故而,在探讨主题性绘画审美价值之前,须先梳理艺术的审美价值。

在审美层面,一般认为,美的概念最早萌芽于人类早期的巫术活动②,并在之后的图腾祭祀活动中不断发展。在长期的巫术活动与外出狩猎活动中,人们团结协作,以此巩固团体部落的实力,同时在热烈的祭祀舞蹈中得到快乐、表现自我,使本体情感得到充分展现,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获得自我认同与自我意识,使代表着个人身心的“自然性”与代表着集体利益与规范的“社会性”交融渗透,由此逐渐建立起文化模式和文化心理结构。作为人类早期文明符号的图腾与巫术礼仪,促进了审美概念的形成。正如李泽厚所言,“审美是社会性的东西(观念、理想、意义、状态)向诸心理功能特别是情感和感知的积淀”。最初的审美和色、声、味等感官体验相关联,后来随着不同观念与意识的介入,审美的价值或意义更多地体现在自然感官的愉悦与社会功能性的渗透上。

回到中国画的发展历程,中国画自古以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美学风格,即客观的关照、含蓄的表达、悠远的意境等。然而,不同时期的中国画又因其时代背景与文化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绘画的人群决定了绘画的不同功用,如宫廷画家要使作品符合皇家的需求与审美,崇尚典雅、庄重;文人画家则寻求洒脱,绘画创作相对自由;民间画家立足于生活,作品具有烟火气。因此绘画中所蕴含的不同审美价值在历史发展中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进步。

主题性绘画的审美价值,归属于艺术的审美价值,在此基础上,更强调审美情感、审美认知与审美愉悦。主题性绘画大多使用了具象写实表现手法,易于被普通大众理解与接受。其画面内容多是对生活场景的客观再现,由于人们对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场景会感到亲切,因此这类绘画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共鸣与认同感,从而使人获得审美愉悦,实现以艺育人的功效。尽管其他艺术形式也可以模仿或再现这种情境,但“度”的不同则决定了其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效应。当画家用“恰当”的“有意味”的形式语言来描绘物象或情境时,便会让观赏者体验到一种不同的视觉审美情感。绘画中的语言与内容可以引发人的审美情感,二者不可分割,它们相互促进,构成画面的主体,并不断得到完善。观者在观看画面时,既能看到图像,又能看到图像所代表的内容或意义。

形式与内容的融合是构成绘画的重要条件。观者在欣赏画作时会产生绘画的审美认知,即观者对于形式和内容的审美认知,以及通过体验的转化所得到的意识层面的东西。而对形式和内容要求颇高的主题性绘画,则更加注重二者的融合统一。画面形式的运用可以促进观者对于内容的理解,画面内容的辅助则可以增强形式的感染力,没有形式的内容会显得乏味,没有内容的形式也将是空洞无意义的。即便是注重形式的抽象画,如若画面形式与所表达的内容思想不能贴合,那么它的审美价值也会被削弱。

1917年,蔡元培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说”的观点,肯定并拔高了艺术的审美价值,他倡导美育救国,支持艺术院校的发展。这一理念符合当时的国情,促进了主题性绘画的蓬勃发展。那个时期的中国,需要用绘画作品来改变国人的思想。他的这一理念不仅深深影响了20世纪上半叶我国美术的发展,甚至对当今美术教育及绘画创作也产生了深刻影响。正如蔡元培所言:“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盖以美为普遍性,决无人我差别之见能参入其中。”可以看出,绘画的审美价值能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对于德育、智育以及人格的完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时代的进步,物质和科学的发达,并没有使人们放弃情感及审美追求,主题性绘画创作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重申了美育的重要性以及艺术作品所具有的审美价值。

二、主题性绘画的精神引导

艺术关注人的生活,也因此被注入了灵魂。作为艺术工作者,其应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与担当意识。绘画的功能是通过作品来反映社会,对人们的思想及行动做出正确引导,主题性绘画正是因其独特的题材与写实的表现技法而具备了精神引导的属性。

绘画早期是用来行施巫术和祭祀的,有了国家的概念后,其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权的影响,统治阶级和宗教借用绘画的这一特殊属性为自身服务。绘画在传达自身精神性的同时,也被深深打上了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的烙印。中国绘画历史悠久,具有精神引导功能的主题性绘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从未缺席,它总能与社会发展步调一致,并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发挥作用。例如,根据历史文献与考古发现,周朝帝王宣明政教的“明堂”墙壁画有“尧舜之容,桀纣之像”“周公相成王”等礼教内容,其是典型的早期主题性绘画。再如,东晋顾恺之以《女史箴图》为宣扬男尊女卑思想、规范女性行为的封建礼教思想的重要载体和典型范例。又如,宋代李唐所绘的《采薇图》,以商朝末年贵族伯夷、叔齐隐居山林的典故为主题,表现他们采食野菜充饥、宁愿饿死也不食周粟的气节。李唐以《采薇图》隐喻并讽刺宋朝统治者投降金兵的行為,同时明志并赞扬那些具有民族气节的人。诚如三国曹植所言:“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异主,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齿;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见忠臣死难,莫不抗节;见放臣逐子,莫不叹息;见淫夫妒妇,莫不侧目;见令妃顺后,莫不嘉贵。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由此可见,古代图画是关乎国家存亡的重要宝物,寓有兴衰鉴戒、褒功挞过之意,对维护礼教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古代,统治阶级提倡绘画为政治服务,绘画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即劝说、警戒的精神引导的作用。具备警醒和教育作用的主题性绘画能给人们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与精神引导,使人与作品在精神上产生共鸣,以此唤醒国人的奋斗意志,凝聚民族力量。比如,抗战时期的主题性绘画代表作品有徐悲鸿的《愚公移山》、胡一川的《到前线去》、李桦的《怒吼吧!中国》等,这些作品沉重厚实,站在人民的立场,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及人民的诉求,以宏大悲壮的气势鼓舞了中华儿女奋起反抗侵略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傅抱石和关山月合作创作的《江山如此多娇》、石鲁的《转战陕北》等展现了中华儿女对祖国的热爱和期望,体现了人们对民族复兴的期盼与祝福,具有精神引导性。

关于主题性绘画,学界也常会出现一些不同的观点与反思。比如有人认为部分主题性绘画作品“题材先行”,一味追求“真实”而忽略了艺术的“美”,缺少画面经营与意境表达,不符合艺术发展的规律,认为其不是真正的艺术。究其原因,是其所表现的内容或反映的意识形态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夹杂了个人的主观态度,而真正的艺术应该更为纯粹,其应该是在脱离所谓的“捆绑与束缚”的前提下,依照自身规律自由发展。这样的观点不无道理,主题性绘画在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政治的附庸,因此容易失去传统文化这个内核支撑,导致因缺乏艺术性与时代性而处于尴尬的境地。因此,如何在发挥主题性绘画功能属性的同时使其兼具艺术性,是值得创作者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艺术具有“自然性”与“社会性”,其中“自然性”代表着艺术的自由,要求遵循其自身的发展演变规律,“社会性”代表着责任与使命,它反映社会,表现生活,揭露问题,具有独特的价值判断与意义。从概念层面来看,二者似乎不同,但实际上它们早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相互交融、渗透,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离开“自然性”的“社会性”将变得功利,缺乏审美性和艺术性,而离开“社会性”的“自然性”也会因缺乏内涵与精神性而变得浅薄乏味,没有完全脱离“社会性”而存在的“自然性”,也没有完全抛开“自然性”而独存的“社会性”。

作为一名文艺创作者,笔者进行了主题性绘画创作实践。个人作品《1950年婚姻法》(图1)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四对新人为主体,画面呈横铺式构图,人物从右至左依次排开,以朴素的笔触表现新人们脸上所透露出的那个时代所特有的羞涩和拘谨感。四对新人,八个形象。背景留白,力求以细腻的笔触进行生动的刻画。画面整体色调朴旧,展现出一定的年代感。为了能更好地表现主题,笔者对人物的发饰衣着进行了反复的研究考证,以充分展现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新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纯真而自由的状态。画面以朴素的审美追求诉说着当时人们对美好新生活的向往,力求展现主题性绘画创作的“社会性”与“自然性”,启发人们思考,发挥其时代性的精神引导作用。

三、结语

时至今日,主题性绘画在国内仍然盛行,热度居高不下。可以肯定的是,主题性绘画会受到政治导向的影响,反映时代特色,并且能够做到符合艺术发展的规律。站在国家、民族的立场来看,相较于它自由发展的“自然性”,它存在的重要意义在于其所具备的具有精神引导价值的“社会性”。当下中国正走在民族复兴的伟大道路上,我们需要有自身的价值判断与意识形态体系。主题性绘画在中国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将有助于民族的紧密团结和不断前进。

注释:

①婚姻法第一章第一条明确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②据考证,最早的艺术出现在原始时期的洞穴内,这些壁画风格活泼,造型简括,用色单纯,灵动异常,有狂奔的野牛、受伤的羚羊,以及象征着生殖崇拜的人体群像和对天地神明表达敬畏的星辰太阳图景等。这些都是原始先民在进行神圣的巫术活动时所留下的,是人类早期巫术礼仪遗存的证明。

参考文献:

[1]李泽厚.华夏美学[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9.

[2]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蔡元培论人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3]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

录洁囡,硕士,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学。

猜你喜欢

审美价值
《黄河大合唱》在新时期的审美价值及重要意义
幼儿舞蹈对幼儿审美价值及艺术魅力培养路径浅析
浅谈中国古典舞身韵中“手”的审美价值
探析舞蹈评论的意义与审美价值
关于钢琴即兴伴奏艺术审美价值的探讨
数学课堂中的文化滋润策略
浅析传统艺术互渗性的当代审美价值
中国门神画之美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
“作好作恶者皆龙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