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间百态跃然纸上

2022-05-30吴晓明

安徽文学 2022年9期
关键词:剪纸作品剪纸

吴晓明

去年五月的一天,我的一位文友约我去趟海安市墩头中学,说是有个妙“剪”生花的作品展览,很值得一看。于是,我欣然答应了。

第二天,早饭后,我狠狠心,推却所有事,驱车直奔海安的西北方向。窗外,浅绿、深绿、墨绿间杂的苏中田野在阳光下,显得弹性十足。那时我还不知,在疾驰中难以洞察的世间万物的形态,将经由一柄剪刀、一张薄纸所显现。

我们刚刚下车,一位老人便迎面而来。我没有吃惊,眼前人就是一个普通的人。他说,他正在布展最后两幅作品,听到我们来了,于是,他就下了楼。看得出,他是从忙碌中刚刚起身,衣服上还落着浅浅的尘屑,鞋子上粘着几块小纸片。

文化人可以是这样的面孔,我内心一动。经介绍,此人叫顾如铭,今年七十三岁,恰巧与共和国同龄,是海安剪纸的市级非遗传承人。不过,有一点让我大吃一惊,他祖上有十一代人,近300年从事剪纸、纸扎等工艺品的创作。不难看出,这剪纸艺术的吸引力非同一般!

走进展厅,让我眼前一亮,幅幅作品细腻入微,疏密合理,造型美观,风格独特,无不栩栩如生;再靠近一瞧,那剪纸画或粗犷豪放,或细腻生动,或传统与现代并存,达到粗中见细、细腻精美的艺术境界。他们、或她们、或它们,任性地组合在一张薄纸有限的空间内,皆“以象寓意”和“以意构象”來造型,但有时候也无视生活的常识与逻辑,却纵容了一颗心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的愿望。

其实,民间剪纸技艺也是一次探险之旅——剪刀接受手指的指挥,手指接受心的指引,坚硬的剪刀与手指在遇合的瞬间,获得与心感应的机巧灵动。那一刻,执剪者静心沉浸,观者屏息讷言。一递一收,一紧一缓,一转一还,就决定了生命是确立还是毁败。那一刻,执剪者才是创生万物,展示世间百态的王。

剪纸技艺就是这么任性,它玩的是执剪人的耐心与细心,看其人是否达到“千剪不断,万剪不连”的境界。因此,作为一个从事“非遗项目保护”的写作者,当看到剪纸——这朵中国民间传统美术百花园的奇葩——在我生命中闪现的时候,我仿佛又听到中国千年文明的呼唤。它有着如此广博的天地、如此丰硕的过往、如此精湛的技艺,它的神奇与辽阔,从此为我打开了一扇心窗!

剪纸,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在中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绵延不绝。据考证,在北朝时期(386—581),剪纸就有了。作为镂空艺术的剪纸作品,在造型上运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将不同空间、时间的物象进行有效组合与疏密搭配,营造出复杂丰富、有趣的空间体验和光影效果,让作品丰富细腻而耐人寻味。进而,也就形成了它特有的“剪味纸感”和艺术魅力,给人精巧、空灵、悠静的视觉美感。所以,剪纸,这个古老的民间艺术,经历了风雨洗礼,在时代高速运转的今天,依旧为海安城乡群众所喜爱,在民间扎根,生生不息。

而今,传承千年的这一民间瑰宝,被顾如铭面对面演绎得细腻动人,极具撼人心魂的力量。写到这儿,有一人不得不提。

她,宋金英,顾如铭称她为大妈(也称伯母),是海安、泰州、东台、兴化一带有名的剪纸高手,享有“一刀剪”技艺之誉。在农村,与日常时序紧密缠绕的乡俗礼仪、人间避不开的生死大事,都需要剪纸的装点、助兴与表达。四野八乡来求取剪纸花样的人,川流于她家的厅堂。窗花、门前花、喜字花、灯彩花、帽子花、围裙花、童鞋花、手绢花、台布花、床单花……祈福、祝寿、贺喜、安魂、辟邪,喜的、悲的、不喜不悲的,都可呼应……喜鹊登梅、福寿无双、鲤跳龙门、麒麟送宝、仙人采桂、蝶戏金瓜、并蒂同心……很难想象这些出自一位从未上过学、从未学过画的农村妇女之手。朴拙,天真,又机趣。大枝大叶,大花大果,招展的羽翼,翔飞的意念,那是属于一个从乡野走出来的女人内心的辽阔。

在那个年代,即便乡间缺衣少食,生活非常艰苦,宋金英也是最惬意的。因为她用一把剪子,剪出万种风情,剪出人生百态,剪出悲苦,剪出相思,剪出想要的日子;因为她用手中的剪纸作品,告诉天,告诉地,告诉沉默的人,沉寂的苏中平原生动了、丰富了、热烈了……再沉重的生活也按压不住她渴美的念想,就是顶着山石也要绽出新芽来,这可能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吧。

这样的人注定要成为顾家剪纸非遗传承人。顾如铭刚好在七岁的时候,对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逐渐令他痴迷,宋金英便成了他学习剪纸的启蒙老师。

顾如铭依稀记得,那天,他刚好走近大妈的身旁,猛然间,觉得这剪纸太神奇了,一张白纸在她灵巧的手上折来翻去,剪来剪去,几分钟一幅精美的艺术作品便诞生了——美丽的鞋花样,或好看的窗花,或童帽上的虎头,或尾羽舒展的喜鹊,或累瓣盛放的梅花,活灵活现,生动传神,有着十足的传统文化韵味。

“实在好看!我的大妈,就是靠着那双手,让她活得精彩、活得踏实、活得自信。”顾如铭今天描述起来,还是一脸意犹未尽的兴奋。从此,只要宋金英坐下来,开始执剪时,他那小眼就跟着剪纸的轨迹走。尤其是当一幅作品完稿时,他也和大妈一样,满脸笑容,和着从心底升腾而起的喜悦。有一天,宋金英终于发声了:“好看吗?想学吗?”

顾如铭有些腼腆,便答道:“好看,想学呀。”

他回答的不是一句话,而是一个跃动温馨而又意义深远的画面。画中,一个侄儿,一个长辈,一小一老,两代剪纸非遗传承人。画面感强烈得刺眼,也正如此,让宋金英看到了希望,后继有人!就这样,一个少年,只要一有空就求大妈教他剪窗花,剪双喜,剪蝴蝶。有时大妈外出赶集了,他就偷偷拿着她剪好的花样图,做样子,照着剪。周而复始,顾如铭在大妈的熏陶下,耳濡目染,得到了真传。

顾如铭最初的剪纸作品是一幅《蝴蝶》窗花。它的寓意是飞翔,仿佛在这乡间要育出一位美术大师。

他的第一幅《蝴蝶》,自白纸中浮出水面。那是他首次、独立可以放开手脚自由支配的纸。剪好后,他小心翼翼地将它贴到窗户上,刚好一缕阳光从窗花的镂空中射了进来,与亮底浑然一体,美丽极了。没想到,这幅《蝴蝶》得到了大妈毫不吝啬的赞美。那一时段,顾如铭内心的渴念正像春天雨后的新笋,见风即可生长。他将作业本的黄色封底撕下来,依着家中木床上的油漆花样,剪出各种图样。稚拙是难免的,却也有生动的青涩气息。

香烟盒上的衬纸、炫目的金色,是他发现的珍宝。它们在剪刀下蜕变成金色的梅花、喜字、雀鸟。其实,那时顾如铭并不知道,最初的剪纸就是在金箔上寄身,还有皮革、丝帛,还有陶罐、青铜,不同材质承载着剪纸的表情达意、向美意趣,直到纸张的制造术在东汉宦官蔡伦手中成熟,剪纸才找到了更稳定的、大众的载体。剪物造型先于纸存在,那是涌动在远古人们内心的激流岩浆,寻找着倾诉的出口。因其汹涌,借物赋形。

门上的金色剪纸,惊动了一双双路过的眼睛。有人登门来求花样了。结婚的人家,来请他剪童鞋花;过年时,有人请他剪窗花、门帘花。他的花样清新、灵动,不落俗套,深得乡人喜欢,一下子使原本在观念上保守的乡村,也有了味道和生机,对美的趋附也是向新、向异,那是推动民间艺术不断前行开掘的力量。

人的命运有时就是这样,无心插柳柳成荫。正当顾如铭对剪纸开始着迷时,他于1974年如愿地进入如皋师范学习。那时的师范生经常要到如皋师范附小观摩课堂教学活动,在一节美术课上,顾如铭被黄老师的剪纸才艺所吸引,一下课,便黏上了她。很庆幸,他与黄老师成了师徒关系。

从此,他更加努力,信心百倍,将自己全身挂满了苏中平原的风与尘。他利用每年的寒暑假,多少次高高低低深深浅浅,用足迹丈量着江海大地,寻找艺术本源,接触那些蛰伏在乡间的艺人,将这灿烂的瑰宝,一一复制到他的笔下。到了晚上,他不停地画呀,剪呀。累了,便就地躺下睡会儿。

两年后,顾如铭师范毕业,成了墩头中心小学的一名老师。在教学之余,他除了继续钻研书画艺术和剪纸技艺之外,还积极探索教学新模式,将剪纸融合到美术教学之中,并在课堂活动中教授剪纸。到了1990年,一纸调令,他去了墩头中学,剪纸也成了该校的特色教学,特别是他所编写的剪纸校本教材,其结果反响强烈,受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且荣获南通市教研课一等奖。几十年来,据不完全统计,单就墩头中学的毕业生,就有五六千人接受过他剪纸艺术的教学,有数十名学生的剪纸作品在各级美术展览和大赛中获奖。不难看出,顾如铭撒下的民间艺术的种子已经在下一代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极想探寻的顾如铭,并不满足于现状。他懂得,剪纸技艺植根乡野、大自然,虽有约定俗成,却无法定样貌,这便留出了自主创生的广阔空间。渐渐地,他习惯了从自然中撷取样貌,习惯了刀随心走,在规范之中自由游弋,比如“S”造型也可以衍生出不同的花叶组合,同一命名下的“喜鹊登梅”也可以开枝发叶,每一次都有不一样的旁逸斜出或出其不意的细部刻画。让探险成为真正的险途,充满意外和意趣的险途。

这何尝不是对大自然的模仿,世间哪有一模一样的叶子、一模一样的花朵,微妙处的差异,差异中的丰富,正是形成自然纷繁驳杂面貌的规则所在。大规则之中,蕴含的是大自由。

到了1999年建国50周年,顾如铭创作的剪纸作品《国庆》,一出手便惊了无数人,将文化部民间工艺特别金奖收入囊中,并入编《全国美术书法民间工艺大展选集》一书中;江苏省首届农民艺术节上,顾如铭创作的10幅剪纸作品全部入选,并展出;另有200多幅作品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近40幅作品在国家级展览、大赛中获金、银奖,多幅作品入选《当代书画艺术家精品大典》等画册。此外,他的作品还在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地展示,获专家、同行们的一致好评。

在一刀一剪的默默刻画中,顾如铭创造了一个多姿多彩的艺术世界。顾如铭的剪纸作品中,有古代的名画,构思精巧,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如《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有孔子、柏拉图等中外的教育家;有王羲之、齐白石等历代书画家;有女娲、黛玉等传说和小说中的人物;有动物世界、百花图,还有与时俱进反映当代生活画卷的作品。

谁也没料到,到了2006年,正当顾如铭58岁的时候,《剪谱》一书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全书共收录的1080幅经典作品,由“民间剪纸艺术、民间剪纸艺术常用技法、名人名画、传统人物、动物世界、写实花卉、装饰图案、节气节日、吉祥图案、乡土人情”等十个栏目组成。这些艺术品虽说是顾如铭创作中的一部分,但它的展出足以让人赞叹。

2021年正值辛丑年,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诞辰,作为国家一级美术师的顾如铭,他决定将祝福化作一幅幅剪纸新作,用艺术手法表达对党和祖国的热爱。于是,他从2020年7月开始,历时9个半月,满怀深情,细读党史,找寻资料,潜心构思,从中国共产党百年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伟大历程和重大转折中精心挑选出十六个精彩瞬间和领袖人物进行创作。党的一大会议、井冈山会师、土改、三大战役、抗美援朝、开国大典、人民的好总理、中国梦……一一跃然纸上。作品主题宏大,视野开阔,白底红纸,画面生动,形象逼真,神态非凡,以创新的视角,艺术再现建党百年伟业,也让我们从这些生动而深刻的作品中更加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内涵和真谛,更加领悟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和担当,更加感受到学习党史,缅怀先贤,砥砺前行的重要意义。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是展厅中的压轴之作。当我们来到这幅力作前,顾老师一张口就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他介绍了这幅剪纸作品的创作过程,在主体画面的设计上改变了以往重大庆典中惯用的五十六个民族人民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而将其创新成主旨突出、文雅时尚、富有活力、充满生机的,象征祖国未来的青少年载舞的群像,在牛首、龙狮、焰花和寿桃的烘托中镶嵌着庄严的党徽,来庆祝百年华诞——党的生日。在谈起创作体会时,顾如铭更是感慨万千,他说:“这次执剪这十六幅作品,其历程就是一次系统学习党史的过程。通过反复对比创作,将对党的百年诞辰的祝福融入到剪紙作品中。我觉得,这就是对党的一次深情告白。”

我们不由得点点头,认同他的说法。

从展厅走出,我们受邀又来到了顾如铭的剪纸工作室。这是一间由教室改建而成的工作室,是顾如铭剪纸事业声名鹊起之地。室内宽敞、温暖,墙上挂满了顾如铭和他的弟子们创意制作的各种人物、景色、花鸟等精美剪纸作品。正如顾如铭所说的那样:“剪纸这项民间艺术能走到今天,这是我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儿,这全得益于党和政府对非遗的重视和对民间艺术的推崇!”

是啊!墩头镇是千年文明古镇,是白龙的故乡。它位于海安市西北部里下河区域,具有河道纵横交错、池塘星罗棋布、水域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等特征。同时又因里下河“稻作文化”极其发达,它的滋润,使水乡人的豪迈、豁达、质朴、乐观的性格,恰好二者合一,从而浸淫出灿烂的水乡文化——“舞龙泛舟”“勾针编织”“剪纸书画”“凤凰道琴”等民间技艺,称得上是人文富丽,人才济济。但在众多的艺人当中,能获得一间属于自己的工作室,别说在墩头镇,就是在市里也是寥寥无几。顾如铭却有了,可想而知,他有多厉害,那可是政府专门为名人、名家、大师设置的平台呀。

其实,远不止这些。倔强的水乡人一直怀着对艺术的留恋与尊重,暗中蓄积力量,时时在推进。就在前不久,镇政府为了保护和传承剪纸这一民间艺术瑰宝,又着手筹建“剪园”,重点打造集“剪纸、绘画、书法”为一体的技能培训基地,好让这枝民间艺术之花开得更久、更美!

如今,顾如铭更“火”了,成了海安市剪纸传统派的“掌门人”。他犹如一只蝴蝶,又起飞了,用目光在田野的草丛间摩挲、流连。大自然倒慷慨,早为他的眼睛准备了缤纷的美物。要不了多久,一幅幅构图饱满,色彩强烈,别具匠心,表现生活情趣与朴素奔放的工艺品将自纸上浮现——纸剪世间百态,绽放艺术魅力!

责任编辑 黄月梅

猜你喜欢

剪纸作品剪纸
王家乐剪纸作品选
剪纸欣赏
庆祝建党100周年剪纸作品
季玉兰剪纸作品
渤海大学剪纸作品选登
美妙的剪纸
周冠男剪纸作品
于富业剪纸作品
剪纸
剪纸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