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议论文语言表达升格策略

2022-05-30郑可菜

语文建设 2022年9期
关键词:写作策略思维品质议论文

郑可菜

【关键词】语言表达,议论文,写作策略,思维品质

无论何种体裁的文章写作,表达的要义都是遵循“文从字顺”的基本原则,即用词妥帖通顺,词能达意。议论文属于为了输出观点的“公共说理”的写作范畴,其终极目的是将事情说清楚、将道理讲明白,这样的文体特征决定了其“词能达意”有固定的规范,即准确、严谨、理性。但当下的写作教学在语言表达、句法形式训练上出现许多有所不及或矫枉过正的现象,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当务之急是对“ 议论文需要怎样的语言表达”理念正本清源,更需要依据课程标准实现写作教学的转型,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和思维能力的目的。

一、议论文语言表达的现状

议论文写作中,学生容易失去作为明晓事理、辨知是非的“写作主体”的基本定位,文章或是太过口语化,或是矫揉造作,不能用恰切的语言阐发自己的观点,缺乏基本的语言素养。其语言表达常有以下三种典型弊病:

1. 用词口语化、生僻化、网络化

(1)口语化。议论文写作属于“ 公共说理”范畴,其语言必须符合书面语特征,而许多学生的用词与日常交流时的口语相似,随意单一。例如:

十分痛心/分外努力/有话没有说出来,让人非常难受/人们竭力反对这种做法/对此感到无比担心/凡事要往好的方面去想

类似语言表达表明用词范围狭窄、语词匮乏、表达水平低,实际上暴露的是思维方面的短板。因为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说,遣词造句实则是内在思维的外显。学生的议论文写作中尚存大量类似的语言表达,正说明写作教学对此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学生不能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和不同的交际对象及时调整自己的语言表达,没有完成从生活语言到书面语言的基本转换。针对不同的对象、场合,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选择不同的词语,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每一个写作主体要把握的语言的“分寸感”。

(2)生僻化。個性化、创造性的语言值得提倡,但不能故弄玄虚“以词害意”,从而造成阅读壁垒。类似“万里蹀躞,慎于流言”“一生怀才不遇,濩落于叹息之中”“方可迎来黼蔀黻纪的美好前程”……这种语言表达上的佶屈聱牙成为当下流行的文风之一。引发舆论广泛关注的2021 年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运用了大量诸如“嚆矢”“玉墀”“婞直”“孜孜矻矻”等生僻词,便是典型的例证。

议论文写作教学在遣词造句方面要厘清一个基本认知,追求文风和词句的美感并不是不重要,只是没有必要堆砌辞藻,晦涩艰深更是大可不必。议论文写作追求的是表达流畅、理性,要有意识地摒弃艰涩绮丽的语言风格和佶屈聱牙的语言形式,生僻词的强行植入更应大力规避。

(3)网络化。学生写作中频繁出现诸多网络用语的现象不可小觑,这与高度信息化的社会息息相关,更与教学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关。要求学生力避类似“装逼”“渣男”等粗鄙化、低俗化和暴力化的词语已成为写作教学的共识,但许多教师误认为“我破防了”“绝绝子”等流行语“接地气”“转文风”是贴近受众的表现而提倡入文。殊不知,这些格调不高的流行语表面上看是消解了语言的美感,实质折射的是写作者不假思考而被网络用语“同化”的思维惰性。

2. 句式僵化固化

一般来说,议论文要以现代汉语作为规范表达,当然也追求文句典雅、富有意蕴、句式骈散结合等。套用几句“拟古化”表达并不是万能的,只会适得其反。常见的“诚哉斯言/我辈青衿……/故予言曰……/综观斯世/揆诸当下”等文言固化表达,其实是“假大空”话语的另一种变体。此类“伪文采”“装文化”式的表达有两大弊病:一是文白相杂,生硬、做作、怪诞,给读者以不伦不类、不知所云之感,这与以说理为主要方式表达自己观点的议论文应有的语言风格格格不入;二是此类固化的套话无法体现语言创造力,遑论写作者的独立个性和思考深度。

3. 语言风格叙事化

议论文写作要求议论、分析事理,但是许多初学议论文写作的学生常常会写成“夹叙夹议”的散文,或“ 以叙代议”,从而导致文体“ 四不像”。例如:

文段1:前段时间看了部电影,影名叫《让子弹飞》,我觉得就很好地诠释了“反转”现象。因而出现热词“蹲一个反转”“让子弹飞”。该现象源于公众的分析力不足。

文段2:一度听说过“奶头乐”这个词,它用以说明20%的精英会制造如“奶头”般的娱乐,让剩余的80%的人安分守己,慢慢丧失思考能力。

本是两个精警有力的论据,因为其语言表达是以“我”的感受、体验、见闻来“抒写”的,而使文章成了“口水文”“神侃体”。在议论文的价值评判体系里,反对自说自话式的“ 絮语”说“ 私理”,不能用重体验、重感受的叙事化和抒情式表达。

这些语言表达没有明晰议论文的文体特征而偏向了散文化。究其原因,一是教材选文多为文学类文本,影响学生阅读与表达的习惯;二是写作教学不到位,教学中对语言表达的认识和训练尚显不足;三是宏观上“文学传统”的影响,我国古代提倡“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创作观念,逻辑学发展不够充分,说理善用“以喻代议”“以例代议”。从这一点来说,写作教学首要致力于明确文体意识,以“观点统率材料”作为议论文写作的起点;阅读教学则要对中国古代散文化的说理文进行批判性阅读。

二、议论文语言表达的规范

议论文语言表达要规范,通俗一点来说就是“说人话”。这里的“人话”借用于朱自清散文《人话》一文中的说法:

别处人不用“人话”这个词儿,只说讲理不讲理,雅俗通用。讲理是讲理性,讲道理。所谓“理性”自然是人的理性,所谓道理也就是做人的道理。现在人爱说“合理”,那个“理”的意思比“讲理”的“理”宽得多。[1]

“说理”是议论文的根本,有理有据、以理服人的文体特点要求语言表达流畅理性而不故弄玄虚,做到自圆其说、逻辑自洽。“符合文体要求”“文从字顺”是对语言表达基本的要求,学生要凭借语感和积累及时调整自己的语言表达,力求使语言表达符合议论文的基本规范:准确、严谨、理性,具有概括性、简洁性、逻辑性。这是关于议论文语言特点的“公论”。

然而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遭遇“学生都懂,但未必写得出来”的困境。要走出此类困境,写作教学亟须反思与矫正,关键在于如何通过外显的语言表达提升内隐的思维品质。首要厘清“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其实是一种逻辑思维能力”的基本认知,其次是要在写作教学实践中着力于积极探索有效的策略。因为准确、严谨、理性的语言表达对成熟的写作者而言属于自动化了的内隐的心智技能。议论文写作教学要给这种抽象不可视的思维活动提供操作层面的方法,设计以议论文写作知识与技巧为内核的策略支架,以显性、精要、好懂、管用的形式呈现。[2]这种写作教学的课堂转型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中突出地体现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学中,体现在统编教材“读写高度一体化”的写作教学编写体例中。

下面以《劝学》《师说》联读教学为例来谈一谈如何践行新课标理念,从而实现写作教学的转向。

新课标理念下,不能像传统教学那样将两文奉为经典论说文来一味地分析其比喻论证的形象性和对比论证的鲜明性等。依“标”而教,要在梳理行文逻辑和概括语言特点的基础上,对作者论证方法和文章结构逻辑进行分析质疑,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这种指向思维品质培养的课堂教学要求循着“找到问题→不懈质疑→表达理据”的思考路径,完成从“阅读鉴赏”到“推断论证”的教学转向。

1. 观点表达

2. 论据表达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蚓寄身于蛇鳝之穴恰是“善假外物”的表现,论据与论点矛盾)

3. 语言表达

这里揭示出写作教学中常常被遮盖的一个常识:议论文写作的语言要准确、严谨、理性,“准确”表现在概念使用准确,状语、定语等修饰成分恰当。具体如下:

(1)程度词:稍微、略微、几乎、过于、尤其等

(2)范围词:只、概、一律、单单、大凡是、仅仅等

(3)时间词:已经、目前、将要、尚未、迄今为止等

(4)判断词:大概、可能、或许、也许等

(5)频率词:往往、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这其实是著名的图尔敏论证模式当中“语气”部分的限定词的运用,为确保主张或结论成立而对论证范围和强度作的限定,为学习理性话语提供了具体的写作方法。

上述案例重视语言实践,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升语言能力,促进了阅读,也发展了思维。写作教学从传统的“用词准确”概念的灌输转变为“加限定性词语”的语言实操训练,教师不再笼统地要求“用词准确”,而是将写作路径可操作化。写作教学完成了从“知识本位”到“需求本位”的转向,“是学生自己在写作过程中讨论、发现与加工的,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更像是知识的‘生产者”[3]。教学通过“加限定性词语”这样的可操作策略,以学生为本位完成知识下移,使学生自行建构语言表达,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将写作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思维方法。

三、议论文语言表达的提升

议论文写作言辞达意在保证语言表达的准确、理性、合乎语法逻辑规范的基础上,更要追求深刻、丰富、有文采以及有创新的表达。“百炼成字,千炼成句”,具体表现在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富有意蕴等方面。

1. 书面语:生动

运用生动的词语能使论述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可以把问题分析得更清楚。试比较:

【文段1】当下社会,欲望膨胀,道德滑坡,我们不禁要问:人的尊严从哪里来?阳光被云朵遮挡,尊严被慵懒侵蚀。人活着,必须用劳动体现尊严,用生命保卫自由。

【文段2】当下社会,欲望膨胀,道德式微,我们不禁叩问:人的尊严从哪里来?阳光被云翳遮蔽,尊严被慵懒侵蚀。人活着,必须用劳动高扬尊严,用生命捍卫自由。

两个文段只是对个别词语有所改动,但是从表达效果上来说,显然文段2 是“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且议论文明确的褒贬判断、鲜明的感情色彩贯穿其中,使读者从字里行间不难体会到写作者的态度与立场。写作者有意避开常态的词语,转而运用书面词语,这种意识十分重要。试举几例如下表所示:

语言建构与运用必须以积累为基础,学生要不断扩展自己的语文积累,建构自己的语言表达。“没有积累,无以建构;没有积累,无以运用。需要强调的是,重视积累并不是简单地反复抄写和做题,而是要把积累融入具体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融入阅读和写作,割裂的、零碎的、机械的积累很难有好的效果。”[4]教师在教学中显然不能单单要求学生背记好词好句了事,更需要引导学生具有独立自由的精神姿态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做到全面审视和理性表达,这样才能凭借语感和积累及时调整自己的语言表达,使语言表达既准确又清晰。

需要说明的是,议论文的终极目的是“说理”,要围绕思辨、思维、逻辑、论据等追求语言表达的尽善尽美,而不能作“小文人语”式的概念模糊、主题缺失的“伪议论”,更不能以辞藻华丽、文风艰涩为导向。从这个角度说,与其追求语言华美而逻辑混乱,不如追求语言平实但思路清晰的文风。

2. 引用语:恰切

从举实例分析到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的融会贯通,以突出“说理”特性,应是议论文写作的自觉追求。

从快递员雷海为在诗词世界中遨游,到打工人吴桂春在东莞图书馆借阅12 年,再到陈直打工研读哲学,这些故事说明:每个你和我,都有追求内心精神世界的权利。无论逆袭与否,知识本身就是目的,身份与职业不是阻碍充实心灵的绳索。哪怕打工生活还得继续,但自作主宰的人总能活出自己的精彩。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5]

這则时评片段引用罗曼·罗兰的名言精准恰切,在增添文采的同时也是对文章论述的深化。“恰切引用”重“恰切”而非“引用”,即重形式逻辑的建构。写作教学要不断训练逻辑推论,使其内化为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在类似的范例支架写作教学中,内容转向阅读论说名篇、时事评论,要求学生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对写作范例的语言形式作充分、精细的分析,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6]。理解作者的立场、观点以及阐述观点的方法、逻辑,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质疑、多元解读,培养思辨能力。可见,若是没有逻辑方法的指导,即使积累再多的名人名言也是枉然。

3.“藏梗”语:有意蕴

“有意蕴”是指语言表达要有张力,信息量大,语意丰富。这里借用传统文化“典故”一说,通俗地称之为在文句表达中“藏梗”,如大家熟知的电影桥段、文学典故、学理公论、哲人逸事等。下表所列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典故,二是“学理”词。

议论文的说理必须上升到在相关领域已有的“公论”、权威说法等,使论述得到学理上的支撑,增强说服力。例如:

众所周知,人的认知来自个体的直接经验和历史文化的传统承袭而来的间接经验。而这些“走过的路,爱过的人,读过的书”都沉淀在每个人的见识里,孕育着个体的精神世界。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它也困囿了人对外部世界的全面认知。每个人都成了“洞穴寓言”里不自知的囚徒,以为影壁上的火花映照的牛马便为全世界;每个人都是“芝诺圆圈”里以自我认知画出或长或短的周长的局限者;每个人都是尼采所言的“目光所到之处就是高墙”里的囚犯。受限是宿命般的存在,故必须承认的客观事实是自我思想、自身经验的囚徒。

这个文段的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在于,除引用著名电影《卡萨布兰卡》的经典台词和尼采的名言外,还融入柏拉图的“洞穴寓言说”和芝诺的“知识圆圈说”。类似众所周知的论断不必详细展开举例论证或引用论证,只需点到即止式地“藏”于文字表达中,使语言密度大,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语言运用能力体现的是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培养学生说理的习惯、态度与能力,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水平,是议论文写作教学重视语言表达的旨归。往深一层说,“说理教育不是为了使人论辩获胜,也不仅是单纯技能的传授,而更与人的文化教养和道德素质联系在一起,传承着人类共同文明和自由、平等、理性的说理价值”[7]。我们应关注未来社会人才的素养需求(如交流沟通能力、媒介素养、数字读写能力、批判性思维、创造力),通过议论文写作,让学生习得公共说理应有的语言表达范式,为有效地参与公共生活夯实基础。

猜你喜欢

写作策略思维品质议论文
议论文阅读专练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简谈“议论文”写作
媒介运营管理者应具备的一种新的思维品质
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度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谈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应对策略
高中议论文写作指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