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哭就抱是溺爱孩子吗
2022-05-30阿达丽
阿达丽
Q:我是一名95后新手爸爸,儿子不到一岁。在养育观念上,跟妻子、父母在很多方面都有分歧。我主张多抱孩子,特别是皮肤接触,这样能给孩子安全感,但妻子和老人认为不能惯着孩子,要少抱;孩子一哭,我就马上安抚,他们却觉得应该让孩子多哭会儿。我觉得这是爱,他们认为是溺爱。您觉得我做的对吗?
A:初为父母,在养育观念上有分歧很正常。育儿是条漫漫长路,谁对谁错不会立竿见影,所以不必太急着分个你对我错。
其实,抱还是不抱都是父母的需求,正确的做法是看孩子需要什么。刚出生的婴儿,的确非常需要父母肌肤的接触,这可以给婴儿提供温暖和安全感,以及对养育人的信任感。满足婴儿的这一需求有很多途径,比如:眼神对视、温柔抚触、轻柔拍背、摸摸小手小脚、抱在怀里等,而非一哭就抱一种途径。等到孩子6个月后,手、脚获得更多发展,新的心理需求相伴而生,需要有人逗他玩、和他“说话”,到那时“抱”就不能满足他了。
“哭了不能抱”这一观点是狭隘的。父母要学会判断孩子哭是不是有生理需求。如果孩子是因为饿了、困了或身体不舒服而哭,就要马上抱起来解决他的生理需求。不顾孩子的本能需求而一味地坚持不抱,导致孩子在最该满足的方面总是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一些情绪阴影和不良体验,影响之后的成长。
水,流动起来才能干净清澈;爱,流动起来才能滋养和健康。这一点放在各种关系里,就是对彼此的需求有回应、彼此看见,尤其是在父母和孩子的关系里,更是如此。所以,抱还是不抱,是个伪命题。看见孩子,看见他当下的需求并回应,才是真正的爱。
女儿特别玻璃心
Q:5岁女儿特别玻璃心,每天在幼儿园都会哭几场,滑滑梯没排在第一、吃饭比別人慢、被老师批评了、奶奶没第一个接她……她都会哭。在家里,她也动不动就哭,弄得我们说话不敢大声,她做错了也不敢批评。可怎么办啊?
A:喜怒哀乐是人正常的情绪,哭和笑一样,都是情绪的表达。一个孩子如果很爱笑,父母会发愁不知道该怎么办吗?不会。对“哭”不知道该怎么办,那是因为我们的内心对“哭”这个情绪有偏见。
首先,父母要改变对“哭”的认识和观念。哭是人类正常的情绪表达,演化到今天成了一种高级的情感。哭最大的好处就是释放压力,缓解紧张,心情还能变好,不光是孩子,成年人也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哭一哭。所以,要像对待笑一样对待哭。不要赋予哭消极的意义,总觉得不好,最终被孩子的哭吓住,缩手缩脚、啥都不敢做了。
其次,孩子的哭是直接的,不会伪装。哭一定是需求没有满足或遇到了什么问题。所以父母的关注点要在问题,而不是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孩子想哭就允许他哭,告诉他哭可以,但解决不了问题。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而言,她是把“哭”当作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了,或者是要挟父母去帮她解决问题的方式。所以,父母要给孩子传递一个观念:你可以哭,但是哭解决不了问题,需要其他方式去解决你遇到的这个问题。
最后,要判断导致孩子伤心到哭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能否解决?能解决的,就想办法帮助她,比如吃饭比别人慢,要去看看孩子慢的原因在哪里?和孩子商量怎样能吃得又快又好;被老师批评了,了解一下是为什么?看是老师的问题还是孩子真做了什么必须批评的事情?这类能解决的问题,帮助孩子一起去解决。第二类是不能解决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比如因为没能得到各种“第一”而哭,这是孩子“自我中心”的年龄特质在作祟。父母要做的就是接纳孩子哭闹后,打破她的“中心感”,让她坦然接受很多事情都是尽力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