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需要年轻人始终保持初心

2022-05-30周静

风流一代·TOP青商 2022年9期
关键词:年轻人电商数字

周静

随着乡村振兴的大幕徐徐拉开,越来越多的人怀揣梦想投身其间,其中不乏有志向的年轻人,他们主动选择回乡创业、就业,成为推动乡村振兴路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蕴藏着无限的生机与希望。随着乡村振兴的大幕徐徐拉开,越来越多的人怀揣梦想投身其间,其中不乏有志向的年轻人,他们主动选择回乡创业、就业,成为推动乡村振兴路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乡村振兴并非一蹴而就,返乡的年轻人在致力于家乡特色产业的开发和推广、带动家乡人民脱贫致富的路上肯定会遇到不少沟沟坎坎。如何面对这些挑战?当下的乡村振兴之路和以往有何不同?年轻人在田野追逐梦想之时需要做什么样的准备?阿里公益驻陕西铜川宜君县的乡村特派员王尚念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阿里巴巴从2019年6月起,遴选26位资深员工担任“乡村振兴特派员”,奔赴全国20多个偏远县域。在阿里巴巴面向乡村振兴的“热土计划”中,他们充分发挥阿里的生态、技术力量,聚合平台资源,打通线上线下渠道,通过产业、人才、科技等方面,探索和落地互联网和乡村振兴结合的新模式。

王尚念正是其中一员。

《青商》:网络信息化时代,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日益发展,为推动乡村振兴,构建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强的美好蓝图提供了强劲助力。您认为在此过程中,各地要发挥数字经济的赋能增效作用,关键在于哪些方面?

王尚念:主要有四个方面: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和观念改变。

基础设施提升一方面直接改善乡村生活水平,比如我们投入的乡村卫生室、厕所革命等项目;另一方面也能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机遇。我们在宜君建设了全国第一个县域“农产品上行与共配综合体”,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农产品上行时间缩短1~2天,物流费用降低70%,从而大大促进了电商产业的发展。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也是从输血到造血的关键要素。我们在宜君的帮扶,协调阿里和蚂蚁集团的资源,引入了以人工智能标注项目为核心的数字产业,带来了200多户家庭就业和每年2000多万元的产值。更重要的是,数字经济产业在宜君得到持续发展。

人才与产业是相互依赖与促进的关系。如果只引入产业而不培养人才,产业就得不到持续发展。例如我们在宜君的帮扶,除了发展电商、人工智能标注产业外,投入了大量资源在本地人员培训与培养上,一方面解决了产业发展的人才缺口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相信这些人未来会用自己的能力更好地持续为本地作贡献。

城市与乡村间最大的差距实际上是观念的差距,但观念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在工作过程中,通过理念的传播、与本地人深入交流,包括项目取得成效等,都会慢慢地改变老乡们的观念。我印象最深的是今年在宜君西瓜的销售上,我们带领老乡们参加盒马在陕西省的水果展销,过程中和老乡们讨论互联网思维的营销策略,按照以销定采标准化销售到淘菜菜,慢慢地就改变了老乡们传统销售的观念,使之逐渐认同并拥抱标准化水果种植与互联网销售理念。

《青商》:您认为乡村振兴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当下数字乡村建设与此前相比有哪些不同?

王尚念:我认为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础建设阶段,这一阶段重点是建设产业基础设施、改善民生基础设施等,例如宜君菜鸟仓、乡村卫生室、厕所革命等项目。第二阶段是产业引入与建设阶段。这一阶段我们结合本地的优势与特色,引入、发展特色产业,取得一定成果,例如在宜君重点引入与发展的数字就业、电商产业等。第三阶段是融合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我们需要整合县域资源,在原有的发展成果上统一谋划,全局设计,实现数字经济、农产品上行、文旅、乡村治理等融合发展。

数字乡村建设与之前的乡村建设相比,后者是单独建设,前者是统一谋划。数字乡村对系统性规划有更高要求,局部功能与整体的协同要求更强。例如过去我们做过电商产业,也培养过电商人才。今天我们要谋划的是培养的电商人才如何与本地的电商产业更好地融合,同时在全县统筹发展的情况下,针对电商产业以及电商人才与全县农产品的上行、农旅融合的机会点等做深度剖析与统一谋划。

第二个不同是此前重在建设,现在重在运营。数字乡村不光是基建,更重要的是持续运营发挥更大的效果。例如宜君县在之前建设了不少的旅游景点及旅游基础设施,为县域的旅游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数字乡村建设时期,我们要结合大数据以及数据驱动下的乡村治理、多产融合做统一调度,利用数字化探索更高效的组织模式、提升运营效率,使原有的基建投入持续发挥更大的效果。

《青商》:阿里巴巴集团一直致力于乡村振兴,请问具体有哪些做法?

王尚念:最近,阿里巴巴发布面向乡村的“热土计划2022”,当中包含了科技振兴、人才振兴、产业振兴等方面的一揽子项目。如在科技振兴方面,阿里巴巴将持续投入专项资金,输出技术助力农业科技、智慧育种公益项目,并资助有贡献的育种科研人才;选拔“乡村技术官”,发起田野文物保护、农产品溯源、数字治理、数智文旅、种植养殖等领域的公益科技项目,送技术下乡;为县域提供钉钉“百姓通”公益服务,让老乡工作、生活更便利。

在“热土计划”的帮助下,2021年,832個脱贫县在阿里巴巴平台销售额达1281亿元,相比2020年增长率超过16%,16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销售额48.6亿元;截至2021年底,阿里巴巴乡村教育和职业教育计划已使61万乡村学生受益;截至2022年4月,累计在全国71个区域建立人才培训基地,累计开设超800个线下班次,覆盖超15万人;截至2021年12月,顶梁柱公益保险项目共覆盖12省(自治区、直辖市)100县(市、区),为1336万人次提供健康保障。

《青商》:结合您的工作实践,请谈谈年轻人去乡村创新、创业有哪些机遇?面临哪些挑战?

王尚念:有三方面的机遇:第一个是历史与政策的机遇。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由脱贫攻坚转向全面的乡村振兴,我看到了国家各方面的投入与政策机遇。第二个是乡村快速发展的基础设施。高铁、高速公路缩小了城乡地域差距,例如我所在的陕西宜君县,两条高速穿城而过,2025年又即将开通高铁。同时数字技术缩短了城乡信息和生产力差距,今天通过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在山里就能直播,在县城就能参与人工智能训练的工作。第三个是乡村的巨大市场潜力,中国现在还有5亿乡村人口,任何一个小需求,都将有着无比广阔的市场。

面临的挑战也很多:一方面是资金的挑战,在乡村创业涉及到很多基础投资,初始资金需求大,很多项目比如农业相关的项目,投资期长。我在县里曾经听本地农业部门干部开玩笑说,很多回乡村搞农业的老板,都是在外面赚了钱回来投资农业种植,开着宝马回来创业,几年后骑自行车回去,弄得不好的话,连自行车都是借别人的。这虽然是玩笑,也说明了在乡村创业,资金方面的挑战非常大,也特别考验人。另一方面是乡村缺技术、缺人才。有时候我们在城里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到了乡村会发现情况和想象的完全不同,特别是技术和人才。例如我们在宜君发展数字就业项目的时候,在一个县城招聘上百名有一定学历的年轻人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也许在大城市,一个岗位发出去就会收到很多人投递的简历,但是在县城,想要招到这样的人太难了。长期的人才外流造成县城很少有能满足条件的就业人群,于是我们想尽办法、克服困难,在市里和周边举办多场招聘会,我们甚至主动挖掘、单个联系人才。整个过程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乡村人才和技术的缺乏。

《青商》:对有志于投身乡村振兴的年轻人,您有何建议?

王尚念:希望年轻人能始终保持初心。乡村振兴是个长期的事业,一定会有各种困难与挑战,甚至有时候你所面临的困难会让你想放弃。我们需要保持初心、坚定选择,积极想办法,就一定有希望。

另外,年轻人还需要准确把握政策、技术、需求的方向。一是把握中央政策,找准时代发展的方向与产业引导的机会点;二是研究新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了技术,就有了竞争力并且可以转化成生产力;三是找准老百姓需求,踏踏实实地研究客户需求,找准定位,做实实在在的事情,就一定能取得突破。

猜你喜欢

年轻人电商数字
电商助力“种得好”也“卖得火”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当代年轻人有多惜命
年轻人如何理财
电商鄙视链中的拼多多
答数字
年轻人
数字看G20
电商下乡潮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