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本位的学前教师语言审美特征研究

2022-05-30赵芳珍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儿童幼儿语言

赵芳珍

学前阶段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突飞猛进,不仅能将语言作为一种工具,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和愿望,还能用充满想象力与哲学意蕴的语言来表达幼儿对世界的心理认知。因此,近年来教育学专家屡屡提出,儿童教育必须要呵护、尊重、欣赏、理解儿童独特的精神与文化。儿童教育应该能够站在儿童的位置上,而且站到他们的肺腑里去。然而,虽然我们的教育理论承认儿童的主体,承认儿童的游戏和想象力,但我们的教育实践却是南辕北辙。父母和教师对孩子教育功利性、现实性的追求,迫使我们总是忽略儿童自我中心的话语表达。加上信息化浪潮下儿童大量的精力被各类以电子科技设备为载体的网络动画所占据,一些语言粗俗、制作低劣的儿童网络视频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学前教师作为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启蒙教育者,如何用美的语言如春风化雨般呵护童心是教师教学的艺术性实践,也是学前语言教育的重要任务和挑战。

一、儿童本位:从儿童审美心理理论关照教师语言艺术特征

卢梭在《爱弥儿》提出:第一,儿童是不同于成人的独立存在,成人应尊重儿童;第二,儿童教育“归于自然”的理念。卢梭在书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子,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卢梭及之后的儿童文学家们尊崇儿童的独立人性价值。五四运动时期,受杜威“儿童中心学说”影响,儿童本位观在中国应运而生。儿童本位的理论即强调儿童的中心地位,周作人等儿童文学家强调儿童文学创作应以儿童为本位,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征。学前儿童教育是师生互动对话交流、是儿童与成人世界互相沟通融合的过程,学前教师在现实教学实践中也会自觉适应儿童,语言趋向儿童化。因此,审美性的学前教师语言应体现出尊重儿童、符合儿童审美心理的儿童本位观。根据儿童本位理论,学前教师语言应遵循的两个原则:

1.尊重儿童,以儿童为中心,教师语言儿童化,给予儿童自由表达空间

在现实教学中,学前教师为拉近与儿童的距离会自觉模仿幼儿的语言表达,词语、语句简单易懂,语气语调儿童化。成人之间原本说话的语气偏向平淡直接,词语丰富,大量使用行话俗语,语义表达上使用暗语、反话等手段。在与幼儿对话中,成人要尊重儿童,就要认识到儿童阶段与成人的不同,自觉在语言上适应儿童的话语表达模式,使用儿童听得懂、喜欢听的语言。如果教师语言晦涩难懂、寡淡无味,很难吸引儿童的注意,更别说按照计划实施教学了。在调查访谈中,受访的学前教师表示幼师入行的最大挑战便是如何用语言吸引儿童的注意,让儿童愿意听你的话。通过亲切的语言交流互动获得孩子的喜欢和信任是实施学前启蒙教育的关键。

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鼓励儿童的自由想象性表达。成人与儿童对话应具有平等性,尊重理解儿童,善用良言妙语,而非统一的教条和生活规范用语。不能依靠施压性语言,过多地约束儿童的语言行为,更要避免使用暴力语言。多鼓励学生的自主表达,不追求唯一答案。如果幼儿园教师过于关注知识灌输,打断或者不允许儿童天马行空式的表达,认为是捣乱或者不守纪律,这将影响孩子自我思考和表达的积极性。如课堂考查中大班老师要求上课未经允许学生不能讲话,必须有规范性坐姿,就餐必须有统一性动作流程。上课时会说:“你们不要讲话,请给我二十分钟让我把这堂数学课讲完。”这种讲求秩序、关注知识目标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教师话语的控制权,容易限制儿童的思考和表达的自主性,折断儿童思维和想象力的翅膀。

2.符合学前儿童审美心理特点,用美的语言呵护童心发展

根据儿童美育研究的理论表明4~7岁的学龄前儿童具有游戏性、好奇性、主觀化、鲜明性等审美心理特征。张青苗在《儿童美育研究》中对儿童审美心理特征归纳为:以感性思维占主导,阶段性发展特征以及“泛灵论”的审美倾向。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儿童语言所呈现出来的美感带着此阶段独特的心理认知特征和思维方式,学前教师要遵循儿童本位的心理认知规律,避免使用抽象理论化、空洞的语言。与初高中阶段教师学科教学语言所注重准确性、科学性、简明性原则不同,学前教师语言则更偏重于讲求形象性、想象性、趣味性等原则。

二、学前教师语言审美特征

1.声韵美

1997年挪威的布约克·沃尔德教授出版了《本能的缪斯——激活潜在的艺术灵性》,他在书中阐述:“本能的缪斯是儿童基本的特征,是儿童天生具有的特性,其中儿童对韵律以及节奏等方面的感知将会形成重要的影响力。”儿童有天生的音乐感知力,汉语音韵饱满响亮,一些儿歌、童谣和儿童诗歌都很注重韵律感,节奏感强且末尾字押韵,容易理解记忆也便于传唱。课堂上教师多选择这些韵律感强的经典儿歌、童谣进行语言教学,能增加儿童语言学习的趣味性。同时,在秩序性语言如使用“小嘴巴,不说话”这种韵律性语句比“请不要讲话”这样生硬直接的表达更能集中儿童的注意力。变换使用一些押韵的表扬性语言如“左边小红花,右边小红花,奖给我们小朋友顶呱呱!”语言押韵并配上肢体动作语言显得形象生动,更能调动儿童自主表达的积极性。

韵律美的前提基础是普通话标准,咬字清晰,发音饱满,因此,讲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是学前教师从业的基本技能。教学中教师还要根据儿童语言能力调整好语速,不可语速过快,对于儿童不能理解的地方要及时调整。语气语调方面尽力模仿儿童可爱稚气的表达,由于儿童单纯直接表达自己情绪的特点,对惊奇、可怕、高兴、惊喜、生气都会在语气语调上直接表现,这样丰富生动的语气语调再配上肢体语言、表情语言更能引起儿童的情感共鸣。受访的一所幼儿园所开设的黄金语言阅读课,有丰富的故事录音、动画视频、语言游戏设计,这种课程深受师生好评。当前,一些儿童有声绘本读物越来越受欢迎,优秀的有声语言作品非常注重通过语调语气将故事中的人物情感直接表达出来,生动地展现了有声语言的艺术魅力。

2.形象美

学前阶段儿童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导的认知阶段,“正是由于形象思维的特点,也就决定了幼儿对美和艺术的偏爱,因为凡是美的东西,总是具体的、形象的,也总是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因此,它也最能为幼儿所接受。”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遵循形象性原则,尽量呈现出形象直观的事物让幼儿具体感知,促进儿童的认知理解。多运用直观形象化的语言以及能够激发幼儿兴趣的趣味性语言,让幼儿在能够清楚地了解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充分调动起语言表达的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其一,选择形象生动的词语,塑造教师语言形象美。汉语中很多词语本身形象生动,词语除了理性意义还有色彩意义,彩虹糖、白梨瓜、黄金瓜等词语色彩形象鲜明有画面感,还有一些拟声词如儿童故事中多使用“轰隆隆”“哗啦啦”“嘎嘎”等拟声词,模仿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增加语言的形象性和趣味性。蹦蹦跳跳、绿油油、毛茸茸、亮晶晶、香喷喷等“AABB”“ABB”式形容词,增强语言的形象生动性。

其二,使用丰富的肢体、表情语言。为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教师使用得体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可以增加语言表达的趣味性、生动性。在儿歌、故事、儿童诗教学中模拟文本中角色的动作、表情,恰到好处地展现人物的喜怒哀乐,可以更好理解故事内容,将幼儿灵动、纯真的感情充分调动起来。教师的肢体和表情要尽可能亲切、自然,避免过于生硬或者夸张,真挚的情感流露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3.想象美

(1)在儿童故事教学时,教师常使用一连串的提问来进行知识的教学,如果以学生回答问题接近标准答案、记忆并复述故事内容为目标追求,忽略儿童在故事过程中自我的想象表达,这种只关注结果、忽视过程享受的教育是父母及教师极容易犯的错误。课堂提问语言是师生课堂交流很重要的一部分,好的提问能打开想象的翅膀,激发童言童语的表达。比如,大班快乐语言课中教师这样导入《小狗播种》的教学。

教师展示一张图片并提问:这是什么?

生:豆子!

师:对的,这是一粒豆子。那么,豆子可以用来做什么?

生:用来种,煮着吃……

师:小朋友,你们种过什么呀?

学生七嘴八舌,回答有:我种过青菜、种过树,我种过胡萝卜,我种过阳光……

以上教学导入通过提问引起幼儿的积极思考,而“你们种过什么”这个问题看似跟教学内容无关,但能让孩子瞬间兴奋地回忆起种植的愉快经历并积极主动与人分享。比起成人的思维常受知识经验的束缚,儿童天生的好奇心会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开放式的提问可以激发儿童想象性的表达,纯真的童言童语充满哲理和儿童趣味。童言童语迸发的机会难能可贵,是一种美的儿童心灵语言过程,比起追求正确规范的知识答案、完整的故事复述成果,这种启发式教学更能体现语言的审美艺术性。

(2)修辞格表达引起诗意想象。由于幼儿的思维具有“泛灵论”特征,即将自然界的事物都当成有灵魂有生命的人来对话。如幼儿常常可以拿着几个玩具自我对话几小时,把他们想象成各种角色进行想象对话。也会问出“月亮那么高,会不会冷”“叶子从树上摔下来会不会疼”这样的问题。因此,教师描述性语言可灵活使用一些常用的修辞格。尽管很多幼儿教师讲话时,喜欢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但往往也只停留在“太阳公公”“月亮姑姑”之类称呼的浅层次使用上。各种修辞格中,我们最常用的是比喻和拟人,拟人要拟出神采,比喻要形象鲜明。不但可以使语言形象优美,而且可以引导幼儿联想启发思维想象。

(3)游戏教学能拓展语言表达的想象空间。利用儿童故事、儿歌、儿童诗等经典儿童文学作品进行故事游戏演绎,借助生动的动作表情演绎故事,能沉浸到轻松的游戏环境中自由想象。比如,借助教学活动中的猜字谜、讲故事、语言游戏等语言活动的形式,在游戏玩乐中自由积极表达,能吸引儿童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4.情感美

美的语言从心而发,对孩子的爱心呵护自然真情流露,声音中带着亲切、温暖,教师才会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建立起信任和依赖。一位从事幼教工作十余年的教师强调,对孩子有爱心是幼师最重要的职业素养,甚至比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重要。爱孩子就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尊重个体差异,不用成人是非的标准评判约束儿童言语行为。学前教师要善于以鼓励、欣赏的语言引导,温柔而坚定地维持原则。对幼儿的积极大胆表达,要善于采用丰富生动的表扬性语言进行鼓励支持,表扬鼓励的语言除了“很棒、很厉害”之外,还要善于积累运用一些韵律性强的表扬语,形成鲜明的个人语言风格。对于不正确的答案,避免使用消极的言语评价方式,少用慎用“不行、不好、不要”之类的否定词语。用美的眼光欣赏孩子,发现身上的闪光点,不用严厉直接的方式批评教育儿童。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通过温柔而坚定的方式坚守教育的原则。既不纵容孩子的无理过错,也不采用言语呵斥或者行为惩罚方式简单处理。在成人与儿童的相对独立又彼此交叉的世界平等对话、真诚交流,不以成人的规范和权威来压缩儿童的世界,用饱含爱心真诚的良言妙语来呵护童心健康成长。

三、结语

学前教师语言艺术应是站在儿童的角度立场来平等沟通交流的语言艺术,不论是从语言形式还是情感上都具有独特艺术审美特征。虽然以儿童为中心的儿童本位观理论上早已经为学前教育者们所理解认同,但其教育实践的道路仍是任重道远。学前教师日常要善于观察欣赏童言童语,尊重理解童心童趣,在活泼轻松的氛围中激发儿童的诗性想象力表达,让每颗童心尽情发挥、自由表达。

[课题项目: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儿童本位观视野下学前教師教学语言考察研究”,编号:ZJYZQN202012。]

猜你喜欢

儿童幼儿语言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