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三农”观的生成逻辑、主要内容和理论特质

2022-05-30孙贺乾

学理论·下 2022年9期
关键词:生成逻辑主要内容三农

孙贺乾

摘 要:习近平“三农”观的生成有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包含着丰厚的理论内容,包括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农业观、开展乡村建设行动等农村观、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等农民观等,这些内容充分彰显出了习近平“三农”观战略性、人民性和实践性的理论特质。

关键词:习近平;“三农”观;生成逻辑;主要内容;理论特质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09-0019-03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多年来历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的大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三农”事业迈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习近平总书记研判新的世情、国情和农情,多次就“三农”问题做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一整套科学、丰富和完备的理论体系,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根本指引。

一、习近平“三农”观的生成逻辑

(一)理论逻辑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三农”思想。第一,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指出:“食物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产的首要的条件”[1]。充足的食物供给是人类的所有生存活动的基础。也正是随着历史上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发生了社会大分工,先是手工业从农业中独立,由于农业剩余的进一步增多,又出现了以物易物的商业。第二,合作社是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的关键。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发展合作社既能消灭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又能克服小农局限性以促进社会化大生产,在尊重小农意愿的情况下,把他们私人个体的生产方式逐步转变为合作的生產方式,把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转变为合作社成员的共同占有。第三,消除工农、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城乡差别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产物,社会主义必须要逐步消灭这些差别,继续推动生产力向高水平和均衡化的方向发展,以促进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

2.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的“三农”思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始终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不懈探索的大课题,他们从不断变化的世情、国情和农情出发,不断深化党对“三农”问题的认识。毛泽东同志高度重视“三农”与革命和建设的内在关系。在革命时期,他以“农”为突破口,探索出一条适合国情、农情的民族解放路径。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改革开放中的重要地位,将农村作为改革的切入点以此拉开全国范围内的改革大幕,坚持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出“两个飞跃”的重要思想。江泽民同志高度重视探索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民主政治发展,进一步探索完善了关于村民自治制度的理论。胡锦涛同志面对21世纪初我国“三农”事业的严峻局面,强调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是刚加入世贸组织的中国在农业领域采取的实践路径,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

3.中华传统农耕文化。古代中国是传统的农业经济社会,在漫长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丰厚的农耕文化,是中国文化形成的源头。农耕文化可以概括为“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八个字[2]。第一,“不违农时”是农民恪守的准则,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第二,因地制宜、因物制宜,合理安排种植和蓄养以促进农业丰收。第三,守则是从农耕社会文化中形成的一种道德观和价值观。第四,“和合”是核心理念。与如今工业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不同,在古代,农业是大多数人从事的劳动,而农业还必然要受到气候、阳光、降水、河流和地形地势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人们必须尊重自然,力求二者达到和谐的状态。而且农耕的生产方式对农民提出了定居的要求,中国农民便养成了一种追求安稳的性格,这也逐渐塑造出一种追求人与人之间和谐的文化样态。

(二)现实逻辑:新形势下的世情、国情和农情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带领人民迈入新时代,在全方位多领域取得斐然成就,我国的“三农”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第一,世情、国情决定了“三农”事业的重中之重。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外需严重下降,为了抵御外部风险、增强我国的经济韧性,必须将扩大内需放在重要地位。农村人口虽然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下降,但由于数量庞大,广袤的乡村仍然有巨大的内需潜力亟待挖掘。第二,推动中国“三农”事业发展的任务艰巨繁重。城乡二元问题在全世界都是一个棘手的难题,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由来已久,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仍然明显、城乡收入差距仍然较大,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在“三农”领域尤为突出。“三农”事业的重要性、紧迫性都迫切需要理论思维层面上的规划和指导,习近平“三农”观是在研判这些现实形势、解决这些现实问题中形成的。

二、习近平“三农”观的主要内容

(一)习近平的农业观

1.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是整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不可或缺的且最基础的部分,习近平同志认为当前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对此,一是要构建农业经营结构,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新型农业社会服务化体系。二是要调整生产和产品结构,从标准定制、质量监管等入手,满足市场对多元化、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三是要发挥农业科技在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挖掘科技的支农潜力,发展绿色农业,走内涵式农业发展道路。

2.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洪范八政,食为政首”。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一定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牢牢抓住粮食安全的主动权,这是最重要的经济安全。数量和质量同时抓,要树立大食物观,认清粮食安全中的“粮食”不光指的是口粮,而是整体的食物安全。习近平同志认为粮食安全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其中种子是基础;要通过加大补贴力度等措施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如果种植粮食的经济效益不高,便不能发挥农民的种粮主力军作用;举国上下应当对粮食安全问题保持严肃的政治态度,要从国家安全的高度认识这个问题;大力整治餐饮浪费现象,倡导“光盘”行动,形成节约粮食的社会风气。

3.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习近平同志认为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一是科学解决食物安全问题的根本出路,要加大对种植业的科技支持,把种源控制权攥在自己手中。二是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要把人才和科技及时、持续地输送到乡村,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发挥其政策宣传、科技传播、领头创业、带头致富的作用。此外,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中要重视农民对农业科技的掌握能力。三是发挥科技在生态环保领域的重要作用,善用科技增“绿”,以科技为桥梁实现农民与自然的和谐。四是走农业科技化工业化道路既是趋势也是必要的,但一定要因地制宜,不能忽视分散的农户经营。

4.推动农业发展绿色转型。“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是一场深刻革命”[3]。一是倡导节约资源的农业发展理念。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保护耕地资源、加强渔业资源管控等,通过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民科技素养以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产出率。二是加强农业环境问题治理。要调整农业投入结构,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加有机肥使用量。此外,还要加强土地修复工作,尤其是东北黑土地资源。三是推行绿色农业生产方式。要坚持用地养地相结合,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提升农田质量。

(二)习近平的农村观

1.开展乡村建设行动。一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一体规划、一体建设和一体管理。二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美丽乡村要内在美和外在美两手抓,清洁整齐的乡村风貌和舒适的居住环境有助于提升农民的身心健康,其中要将农村厕所改造看作民生大事来抓。三是因地制宜抓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早在浙江施政时期,习近平同志就亲自部署推动这项工作,党的十八大以來他多次强调要把浙江经验总结好、推广开。同时要把握好度和量的辩证关系,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让老百姓从中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幸福感。

2.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一是城乡产业协同发展。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工业和服务业不是城市的专属,工业和服务业向农村地区的扩展延伸可以丰富农村的产业样态,完整的产业链条可以实现资本、技术和资源等要素的集约化、高效化配置。对此,应当从制度创新、技术合作以及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上发力,建立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二是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把握好政府和市场的辩证关系,构建竞争有序的要素流动体系。三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习近平同志将此作为城乡是否融合、融合得好不好的重要指标,但“均等化”不是绝对的平均,而是获得机会上的平等。对此,应当从教育供给、公共文化供给和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三方面入手,推进一体化建设、提升一体化质量。四是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不能将城市污染转移到农村,要大力统筹城乡生态治理工作。此外,习近平同志还认为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农村生态也是一种生产力,可以倒逼农村经济向高质量发展。

3.深化农地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是我国最基本的制度,当前我国存在土地不集中、流转不规范、交易市场不健全、农民利益保护不充分等问题,习近平的土地观就是在探索解决这些问题中形成的。一是习近平同志提出“三权分置”,由“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的改变适应了农村现实生产关系的变化新趋势。同时要有底线意识,要始终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否则就是本末倒置。为了让老百姓吃上“定心丸”,要抓紧落实农村承包地确权和宅基地确权登记工作。二是习近平同志认为无论土地流转形式和经营形式怎么变,土地公有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这一条是坚决不能变的,变了就会乱,这是从几千年历史中得到的经验教训,也是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的基本前提。四是要把握好土地流转的规模和速度,要与当地的城镇化速度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相适应,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有序推动土地流转工作。

(三)习近平的农民观

1.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4]。习近平同志指出摆脱贫困是走向富裕的前提,要脱贫必须要狠抓“精准”二字,并提出“六个精准”的基本要求。进入后脱贫时代,习近平同志又及时对如何治理相对贫困的问题做出重要指示。对于如何促进农民致富,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加快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政策机制,大力提高农业高质量发展、引导农民转移就业、加大政府补贴力度、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此外,习近平同志还高度重视农民的组织化和农业的市场化,提出了农村市场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内在动力、走“三位一体”的农民组织化道路等构想。

2.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习近平同志认为新型职业农民要做到爱农业、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爱农业”是基础特征;农民要学会获取相关的农业政策、识别有用的农业信息,做一个“有文化”的农民;“懂技术”是提高农业效益和农产品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要让农民学会掌握更多提升效率、增加效益的农业科技;“善经营”要求农民掌握更多的经营技巧和管理经验。对此要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在政策、制度和资金资源上予以支持,提升农民的政策敏锐度、市场意识和农业技术应用能力。

3.保障农民自身权益。一是保障农民的政治权益。“村看村,户看户,农民看支部”[5],要确立好巩固好党的基层组织作为农村组织体系的核心地位,这一点关系到能否充分保障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在农村大力开展法律普及活动,引导农民学法、懂法、用法,合理表达自身诉求,维护自身权益。还要严厉打击“村霸”“地头蛇”,严厉惩治破坏“三农”事业的违法犯罪行为。二是保障农民的精神文化权益。要重视农耕文明的传承,保护好有鲜明特色的村落古迹和民间艺术,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推动文化下乡,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

三、习近平“三农”观的理论特质

(一)放眼长远、统筹兼顾的战略性

习近平同志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角度思考“三农”问题,他的“三农观”是在对国情世情的整体研判中形成的,具有战略高度。“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当前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并不平稳,此时推动“三农”事业继续向前能够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规模、挖掘内需潜力,增强我国的经济韧性和经济活力,对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尤为关键。

习近平同志将“三农”事业看作一个整体。他将振兴乡村产业、发展农村生产力作为核心和首要,抓住了“三农”事业的“牛鼻子”,又协调推进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以调整农村的生产关系为核心,进而促进乡村社会关系以及农民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形成了“五位一体”的大格局,体现出了战略思维高度。

(二)为了农民、依靠农民的人民性

为了农民,依靠农民。农民作为人民群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谱写中华民族历史、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农民在农村改革中的主体地位,无论是脱贫还是振兴都是为了农民的幸福。同时广大农民也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升农民的主人翁意识,继续创造“三农”事业的辉煌。

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维度阐释了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路径。习近平“三农”观是对这一原理的科学运用,他既注重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又注重调整农村的生产关系,使二者互相促进;既注重农民经济状况的提升和物质条件的改善,又强调要加强对农民精神世界的关怀以及生活环境和生态空间的改善。始终坚持促进农民全面发展的能力、维护农民发展的权利,是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中国“三农”实践生动结合而形成的理论结晶。

(三)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实践性

习近平“三农”观源于自身和中国广大农民的实践,同时又指导实践。习近平同志拥有过一段漫长的“三农”时光,青年时期他在陕北农村做过七年知青,这期间他与农民同吃同住,担任大队支部书记,带领人民打井筑坝、建沼气池、修公路等,这一系列实践让习近平同志开始认识农民、熟悉农村、了解农业,对“三农”观的形成起到了启蒙作用。在正定、福建、浙江和上海时期,他高度重视主政地区的“三农”工作,带领农民实行“大包干”,突出立体农业、“三位一体”合作模式,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这些都大大丰富了他的“三农”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赴农村地区考察,在实践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精准扶贫方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些在全国乡村场域中开展的大规模实践让习近平“三农”观的内容变得更为厚重。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2]彭金山.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对现代农业之意义[J].西北民族研究,2011(1).

[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404-405.

[4]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

[5]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N].人民日版,2020-12-30(1).

猜你喜欢

生成逻辑主要内容三农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逻辑理路
儒家廉政思想的基本内涵、生成逻辑及其现代境遇
软件工程技术的研究目的和发展前景
新形势下高职生诚信档案的有效构建方法
罗辀重教育思想探析
刍议水利工程验收档案资料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