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资源进入学校教育的路径分析

2022-05-30于鸿雁

中国教师 2022年9期
关键词:馆校合作课程开发

于鸿雁

【摘 要】教育新时代,学校和博物馆共同挖掘博物馆的教育资源,共同开发中小学教育课程,是现实需求。在博物馆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学校与博物馆之间要形成价值引领与目标引导下的实践共同体;遴选体现中华文明价值的精品文物,集智聚力,打造课程资源;研读课程方案与学科课程标准,确定课程目标,形成课程实施策略。

【关键词】博物馆课程 馆校合作 课程开发

一、时代育人使命凸显博物馆教育的重要性

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六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其中包括“注重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指导机制”。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一系列重大措施以保障落实“双减”,要求“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在丰富多元的社会资源中,博物馆的作用正日益被看重。博物馆保存着一个国家与民族千百年来优秀文明延续的记忆,为人们了解、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公共平台。博物馆教育本质上是爱国主义教育,是价值观教育。此外,博物馆教育在知识类型和认知方式上的实践特性,可以很好地打破学校知识本位的教育形态。“博物馆将成为教育的主流模式,而不再只是补充角色。因为未来的教育时代会以自我引导、体验、社交、分布式学习为特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信息的分析综合能力、创新、团队合作等21世纪技能。”[1]

2020年10月,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提出要建立馆校合作长效机制,中小学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要有机融入博物馆教育内容,博物馆系列活动课程应涵盖不同学段等。

博物馆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是实现超越课堂、超越教材、超越学校的育人模式的重要突破口。当下急需探索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合的行之有效的路径与策略。

二、博物馆教育中小学课程化的现状

改革開放以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政府从战略层面强力推动馆校合作,相继公布了十多项推进馆校合作的政策和教育改革意见,我国馆校合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博物馆以积极主动的姿态与学校合作,作为青少年教育项目的直接设计方和提供方,有效转化教育资源。从目前的馆校合作实践来看,实地参观依然是最普遍的教育活动形式,以博物馆为主导,学校负责组织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之后由博物馆负责就某一学习主题、某一展览资源,进行具体的课程实施;主要模式有“参观+任务单”“引导+体验”“探究+发现”等[2]。博物馆资源进入校园的课程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同样以博物馆为主导。在课程实施中,学校教师与博物馆责任分工不够到位,影响馆校合作长效发展。此外,博物馆教育课程化还存在课程资源的梳理与开发亟待提升、课程开发学段细分不足、往往进行无差异教学、博物馆课程与学校课程契合度不高等问题[3]。1991年,英国的亨利·摩尔基金会开展了一项关于“馆校合作价值”的调研,首次明确了博物馆与中小学教育结合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同时提出合作的质量受馆校关系、教师参与率、学科相关性等因素影响。

馆校合作基础上的博物馆课程建设,急需与学校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进行对接;需要学校教育工作者有坚韧的信心和勇气进行身体力行的长期探索和交流,不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需要在课程设计上改变以藏品为中心的静态视觉浏览方式,增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博物馆课程的实施过程,就是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学校教师团队为主体的教学研究过程。

三、追求价值共生的中学博物馆课程建设

2016年9月,北京市第四中学(以下简称“北京四中”)与中国国家博物馆(以下简称“国博”)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共建“中华传统文化养成教育—中学全学科博物馆实践课程”,发挥学校和博物馆双方的资源优势,共同探索,研发成果。

双方迅速形成学校教学处与国博社教部直接对接的工作机制,北京四中完成了自愿报名、合理调配、签署志愿书等工作环节,组成了来自10个学科教研组、共20位教师的一线团队。

2016年到2018年,项目组通过团队磨合和团队培训,进行了课程构建工作。2019年,项目组调整研究方向,明确合作目标,加深战略合作,确定成果形式。项目研究实现了博物馆资源与学校教育的有机融合,课程实施强调学生的参与式体验,在校园里形成了博物馆课程点面结合、分众学习的实施策略,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形成了校园课程文化影响力。

1. 建设价值引领与目标引导下的实践共同体

北京四中的育人目标是“培养杰出的中国人”。在六个方面的培养目标中,尤为重视培养学生崇高的品德、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国博作为国家征集、收藏、保管、展示、阐释中华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权威机构,承担着国家历史话语言说的职能,具有明确的教育使命。

双方以教育价值和教育使命为共同的追求目标,探寻博物馆文物与中学生学习体验之间的关联,挖掘文物学习之于中学生价值观养成、核心素养提升的重要意义。北京四中和国博共建中学博物馆课程的价值目标是,在以实物为载体构建中华文明价值体系的过程中“铸魂育人”,打造具有独创性、持久性、可推广、可衍生的综合实践课程体系。

三维一体的研究团队中,国博社教部人员负责课程资源的专业性,北京四中学科教师负责课程实施的实操性,受邀的文博专家和教育专家帮助论证课程构建的科学性。项目研究落实学校“以人育人,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从教师的通识培训开始;立足于文物课堂,在不断的研究实践中,逐渐明确课程开发的实施模式。

博物馆课程的开发依托博物馆文物资源。文物是指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文物自身的特性要求引领学生学习、完成课程实施的团队应当是多学科的、彼此能够互相启发的。这也正是当下博物馆教育特别强调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的原因[4]。文物走进学校教育后,又派生出另一个重要的价值—育人价值。而育人是所有学科教师的职责。

2. 遴选体现中华文明价值的精品文物,集智聚力,打造课程资源

项目组高度重视文物的遴选,经过文博界和教育界共4次专家论证会,明确了课程内容在普适性、系统性、核心价值上的特点,进行了主题设计、要素分析、概念组织、解读方式等方面的研讨,确定了博物馆课程的体系框架以及文物选择标准。

项目组依据能够体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道路、中华文明的基本特征和对世界的贡献、中华文明优秀基因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的当代价值等标准,充分吸收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从国博“古代中国”的基本陈列中,精心遴选出在展的极具时代特色的64件(组)文物,力求串联起中华文明演进的历史足迹,致力于使学生认识中华文明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同时,挖掘文物的本体信息及关联信息,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品类文物的观赏之道;探寻生活背后的文化意蕴,关注物质文明蕴含的人文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项目组总结馆校合作开展中学博物馆课程实践的经验,形成了博物馆课程资源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国博负责撰写指导学校进行博物馆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普读本《中学生博物之旅·古代中国》,北京四中负责撰写指导教师博物馆资源开发利用的教学参考用书《中学生博物之旅教学手册·古代中国》,以及双方合力撰写指导学生进馆参观使用的《中学生研学活动学习手册·古代中国》。

《中学生博物之旅·古代中国》研学丛书的出版,标志着馆校合作常态化工作机制和育人方式的经验定型,在国内具有首创意义,为广大中学与博物馆合作开展博物馆教育提供了成功的操作范例和丰富生动的课程教学资源。

3. 研读课程方案与学科课程标准,确定课程目标与实施策略

社会性资源在从社会场域转换到学校场域时,要立稳教育立场,体现教育逻辑,依靠师生的教育力量,追求并努力实现师生的自主发展[5]。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项目组充分发挥一线教师的智慧,从课程建设的角度,厘清博物馆综合实践活动与博物馆课程的界限,摒弃传统博物馆教育活动碎片化状态,切实解决与学校课程衔接不畅的问题。在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上,总结为三个要素、五项指标。三个要素为中学阶段、综合实践、师生主体;五项指标包括文物知识与积累、知识运用与能力提升、艺术审美与创新实践、文明价值与体认、文化传承与理解。

北京四中將中学博物馆课程纳入校本课程体系,面向初、高中两个学段的学生开设选修课,每周利用固定时间进行学习。从2017年进入课程实施阶段开始,北京四中尝试了多样态的课程实施方式,以学习者的参与式体验为教学设计重心,追求博物馆教育与校园师生发展之间的价值共生。

在价值共生的教育目标指引下,北京四中的博物馆课程包括文物课堂、研究性学习与科技创新、志愿服务和学生社团四种形式,追求文物信息与历史进程的价值关联、文物内涵与个体经验的价值融通、学科融合与社会发展的价值共振。

(1)文物课堂的两个教学设计重点

①多科联动,重视输出,深度学习

文物本身是多重价值的集合体。文物课堂从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定位入手,以多学科知识为依托,认识其科技含量和艺术价值,在具有任务情境的实践体验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文物课堂学习有五个层次:文物名片、文化背景、创新体验活动中的多学科知识运用、文化主题拓展与自主探究、价值观引领。多学科教师共同上课,在指向目标的进程中选取“为我所用”的知识、材料和技能,在合适的位置发挥自己学科的优势,从而最大程度配合整体目标的达成。

②透物见人,见人及心,共同发展

博物馆实物的背后是曾经鲜活的历史时代和人物命运,实物展示的背后连带着有关发掘、保护、研究、传播的故事,因而,实物可看作人文品格、民族精神的物质载体。发掘这些故事的内涵,不仅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课程的共感地带,而且可以涵养学生品格,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提升学生对中华文明价值体系的认同。

(2)校园课程辐射中强调教学指导

在文物课堂之外,博物馆课程学习还延伸到学生校园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形成了课程实施的多个维度。针对具有进阶学习需求的学生,项目组教师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指导。点面结合、分众学习的教学策略,促成课程文化影响力。

鼓励选修课学生与学生社团(北京四中考古社、北京四中历史兴趣小组等)联合,举办校园活动,如文物摄影展,提升综合能力。

开展博物馆讲解服务定向培训,与国博社教部资深讲解员配合,对学生进行讲稿撰写、讲解表达、礼仪规范等方面的指导,带领学生体验博物馆讲解服务,拓展劳动认知,提升责任意识。

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科技创新项目申报,引导学生关注人文科学领域的学术研究,在深度探究的过程中训练思辨能力,提升核心素养。

(3)教学评价采取表现性评价的方式

经过文献整理与专家论证,项目组教师在兼顾均衡发展与自主选择的原则下,充分结合学生反馈的情况,多次修改学习任务和评价量规,确定了必做和选做两大类、八种学习任务,并在五个维度—知识与理解、技能与实践力、态度与价值观、乐趣与创造力、行为与发展—上拟定评价工具表。

持续六年的教学实践里,多次调查问卷和访谈显示,学生在认识了解文物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时代价值等方面都有明显提升,利用博物馆学习的习惯有所改善,查阅资料、收集信息进行文化创意、创新研究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学生对多学科教师联动上课、参与式体验学习方式尤其感到新鲜和满意。

教师团队从“博物馆课程志愿者”到“文物价值代言人”,再到“教育实践研究者”,在自己的职业生涯里开拓了新的教育试验田,获得了跨学科合作的经验,收获了更多元的教育智慧。

参考文献

[1] 郑奕.博物馆与中小学教育结合制度设计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85.

[2] 柏安茹,王楠,马婷婷,等.我国博物馆教育课程设计现状及发展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4):86-93.

[3] 刘颖.博物馆中小学教育课程化的问题与路径[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6):145-147.

[4] 郑奕.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120.

[5] 李家成.实现小教室对大世界的创造性转化——论教育立场下的社会性资源开发[J].思想理论教育,2009(18):19-22.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基于价值观教育的中学博物馆课程体系构建” (课题批准号:CDDB19196)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四中学)

责任编辑:胡玉敏

猜你喜欢

馆校合作课程开发
博物馆与中小学美术教育合作的研究状况分析
新时期科技馆与学校合作模式浅析
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英语课程开发
《电子商务网站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探讨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与实践
浅谈福州科技馆差异化科普活动探索“馆校合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