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图书馆”与“未来学习中心”的内涵耦合

2022-05-30兰利琼

中国大学教学 2022年9期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终身学习

摘 要:基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基本理念和战略任务,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发展“智慧图书馆”的具体举措,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领导向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提出建设“未来学习中心”的任务要求,二者在内涵上高度耦合。依托“智慧图书馆”建设“未来学习中心”,关键在于突破学科和组织边界,跨学科跨部门跨机构合作开展研究与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的强力支撑,全域、全方位、全周期为学习者智能化地提供泛在且高效的支持服务,对终身学习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终身学习;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学习者视角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基于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努力实现到2035年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体目标奠定坚实基础[1]。为落实“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等基本理念以及“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等战略任务,2021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智慧图书馆”[2];2021年12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继承与创新:大学图书馆现代化新征程”学术研讨会上提出“将鼓励一批高校依托图书馆试点建设一批‘未来学习中心”[3]。这样的发展大势和政策导向成为图书馆尤其是高校图书馆创新发展的逻辑前提和谋略遵循。

在承担“双一流”建设任务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图书馆主动作为、积极研究、谋划探索“智慧图书馆”和“未来学习中心”建设责无旁贷。那么,“智慧图书馆”与“未来学习中心”各自有着怎样的内涵?它们之间又存在怎样的逻辑关联呢?大量的文献及案例研究显示,在业已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智慧图书馆”已然成为业界的共同远景和建设目标;而从图书馆传承文明的价值定位及教育意义来看,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下为“终身学习”提供持续支撑的,当属“未来学习中心”。因此,我们认为,图书馆尤其是高校图书馆建设“智慧图书馆”和“未来学习中心”可谓“双心一意”——二者相融相生,共同构成基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目标、服务“面向人人、全面发展、终身学习、因材施教”理念的图书馆信息化发展策略。本文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从学习者视角对“智慧图书馆”与“未来学习中心”的关系提出思考和分析,以期明确任务、找准方向、加快建设。

一、“智慧图书馆”的关键内涵是关注用户个性化需求、满足学习者成长

虽然人们目前尚不能就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在何时何地诞生达成共识[4-5],但人们相信,她“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最早收集、保存文献的场所”[5]。显然,收集、保存的文献也像聚敛的金银财宝一样可供展示与炫耀,但更有作为无价之宝的、令人骄傲的神圣与壮丽,尤其重要的是,这些记录下来的前人智慧特别用以指导后人按照既定方式敬天礼地、生产生活,以求在严酷的自然与人为挑战下种族延续、人丁兴旺、江山永固、吉祥安康。因此,无论是中国古代夏王朝刻在龟板上的象形文字、还是古巴比伦苏美尔文明用芦苇尖划在泥板上的楔形文字,都被视为文明代际传承的载体而被当时的统治者指派专人保管以供使用。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位于埃及托勒密王朝首都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曾经盛极一时。考古发现,与王宫相融相邻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占地6.5平方公里,既有专为学者所设场馆,也有为方便公众阅读书籍所设场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图书馆里还有由公共资金赡养的驻馆学者,他们来自各个国家、拥有免税特权,他们有的是负责收藏、分类整理、编撰目录、翻译和抄写等管理工作的馆长和馆员,也有的是崇尚自由学风、向往学术独立性、执着于基础研究的学者,如科学家阿基米德和建筑学家索斯特拉图斯等[6]。可见,这个被不少学者视为人类历史上建立最早的图书馆,自其创立之时,尊重用户、确保其高效使用就是也应该是其设计建造、运行管理的要旨。

当2003年前后芬兰奥卢大学图书馆首次提出“Smart Library”的时候,亦着眼于“帮助用户找到所需图书和相关资料”[7],强调的是“不受空间限制的、可被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也就是说,相较于传统图书馆,“智慧图书馆”是在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注重图书馆的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则是提供泛在、便捷和跨越时空的读者服务。我国自2010年开始的智慧图书馆研究至今十余载,截至2022年7月底,以“智慧图书馆”为关键词在CNKI中检索到文献2352篇(检索日期为2022年9月2日),涉及用户的主要主题包括“智慧服务”“服务模式”“图书馆服务模式”“知识服务”“图书馆服务”“图书馆读者服务”“服务平台”等。在次要主题中,专门涉及“用户需求”的文献有28篇(图1)。以“关键词‘智慧图书馆+篇关摘‘用户”为检索条件,获取到文献463篇,内容主要集中在智慧圖书馆概念与特征、技术应用、管理与服务和馆员发展等方面[8],其中有14篇关注“用户画像”,6篇关注“用户需求”,“用户视角”和“面向用户”主题下各有5篇(图2)。可见,在过去的十余年里,有近五分之一的“智慧图书馆”研究是从用户即学习者出发的。这些研究从人本思想出发,将智慧图书馆的价值意义、建设内容、评价标准等聚焦于人的成长和发展。

柯平[9]对智慧图书馆的价值观建设提出两点基本思路:其一,把人放在首位,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智慧图书馆的重要目标。其二,以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作为崇高的理想与目标,图书馆事业是造福人类的事业,这是图书馆的初心与使命,是图书馆人必须坚守的信念。王飞等[10]从信息资源需求、空间和环境需求、服务效率需求、科学素养需求等4个方面分析了智慧图书馆用户需求的新变化,提出围绕这些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实时化、专业化等特征的用户需求,要充分利用5G等技术,促进图书馆资源、人、空间三大要素的融合与重构,实现书书相联、书人相联、人人相联,为用户提供无限、泛在的便捷管理与智慧服务。这样的智慧服务显然能够有力支撑学习者的发展与成长。杨文建等[11]从用户感知的空间评价研究出发,认为智慧图书馆空间建设各有侧重,公共图书馆侧重于建设普适、新颖、高效的智慧功能服务空间,高校图书馆则侧重于建设面向学术支撑、学习交流、个性化的智慧知识服务空间,且随着技术的发展,基于网络的图书馆智慧虚拟空间建设也是智慧图书馆建设的重点,包括用户个性化学习支持、用户行为分析与预测、决策支持等都是智慧图书馆空间功能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用户所感知的图书馆空间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未来学习中心”的要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服务终生发展需要

吴岩对“未来学习中心”的设计是:“通过文献资源整合、空间流程再造,构建智慧学习空间,鼓励探索团队式、协作式、主题式学习,把图书馆建成信息服务中心、学生学习中心、教学支持中心,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新时代育人新范式”[3]。显然,这一构想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力支撑,将高等教育的学科逻辑融入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学,为切实发挥图书馆对高等教育事业的精准服务与有力保障作用而提出来的,既有开拓性,又有国际国内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美国教育研究者在《教学2030:我们必须为学生和公立学校做些什么? ——现在与未來》中提出[12]:到2030年,新技术——如新兴的3D网络环境、增强现实游戏和移动“智能”设备——将超越地域和时间限制,重塑学习环境,扩大学习机会。同时,未来的工作对知识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教学评价应当使学生展现如何组织信息解决问题、列框架、研究、分析和整合数据以及将学习应用于新的情境中。以创新创造独树一帜的斯坦福大学面对终身学习的时代主题,为深化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提出了《2025计划》,拟建设成为“开环大学”。“开环”的关键是打破常规:一是消除通常为4年的学习年限,让处于职业生涯任意阶段的需要“充电”的毕业生,随时参与学习;二是消除学科界限,转而以能力为核心组织教学。如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将在2024年设立包括“科学分析与定量推理”“社会调查”“道德推理”“审美解读”“沟通有效”等一系列的教学中心;三是打破学校边界,在全球建立一系列针对健康、全球治理、可再生能源等全球性问题的有影响力的实验室,让学生带着使命感学习,成为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国际创新人才。“斯坦福大学2025计划”基于自身特色和创新性研究,勾勒出的是一幅以学习者为中心、服务终身发展的“未来学习中心”图景。

在我国,鉴于人工智能时代的网真技术、全息投影、增强与虚拟现实技术等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荀渊[13]认为,学习、教学与教育形态将会发生革命性变革。学生、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教学支持服务构成的四维结构将取代由教师、学生、课程构成的三维结构。学习将以学习者为中心,呈现出个性化、定制化、娱乐性和以探究为基础等特征,基于互联网的学习将突破时空限制,不会受到同龄人学习进度的束缚;学习将不再是记忆前人的经验、知识,问题解决、灵活性、创造力和反思等技能与态度的获得将比知识的掌握更为重要。朱永新在其《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一书中明确提出“今天的学校会被未来学习中心取代”[14]。他围绕未来学习中心的形态构建与实践路径进行了畅想,认为未来学习中心从本质上讲,个性化是基本方向;从学习的外在形式来说,学习中心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孤岛,而是一个环岛;学习中心将会全年、全天候开放;学习内容会根据学生的天赋、潜能、个性、兴趣来进一步定制化,以满足个性化需求;人机混合学习与合作学习将成为主要模式;未来学习中心不再依靠传统的职业教师,将因打开边界而更加开放多元;未来学习中心的考试将会走向描述、诊断、咨询;未来学习中心将打破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壁垒,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服务;其追求的理想和宗旨是让人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15]。

我国有关“未来学习中心”的实践首见于基础教育领域,2013年,上海市长宁区天山路小学作为英语特色学校,为促进学生“个性化有选择”的英语学习,通过教学环境的改进、信息技术的进步而创建了满足学生学习英语国家课程和学校特色英语课程的全新平台[16],主要由特色教室和功能区构成,强调个性化、生活化、活动化,强调多感官、多极交流与分享式学习,探索表演式学习、体验式学习、个别化学习,支撑教师教学研究、力求让学科交汇成为可能[17]。在我国高教领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着眼于教学、学习、创新三个层面,最早展开了“未来学习中心”空间建设并于2016年投入使用[18]。他们建设网络课程中心,通过定期开展慕课教师工作坊、慕课校园大使交流会、教师教学发展论坛等活动,对教学给予支持;他们建设语言学习和国际交流中心,通过提供语言能力和信息素养提升服务、举办中外文化交流主题活动、开展英语类竞赛等,为学习给予支持;他们建设iGEM(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培训基地,通过提供专属空间、有针对性的文献资源及知识服务,为创新提供支持。可见,这些实践分别以基础教育学校和高校图书馆为主体,初步探索了知识服务的供给侧改革。然而,对照“未来学习中心”理想,在目标定位、内涵内容、技术基础等方面还存在更高、更宽、更深的发展空间,亟待进一步的研究、拓展。

三、打开边界构建终身学习者的天堂——“智慧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

曾任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的诗人博尔赫斯说:“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在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指导下,为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推进“智慧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建设,从用户层面去分析,二者在目标和价值追求上,都是要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持续终身的能力发展需求;在技术与基础上,都是要依托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设施设备与平台,随时随地地为用户提供多样化、便捷泛在的服务;在内涵与内容上,都是要基于对学习者需求的大数据挖掘与分析,遵循认知科学和人才成长规律,科学合理地组织人、资源与空间,精准助力其智识、素养和品格提升。可以说,二者都是要以科技和智慧建造未来学习者的天堂!因此,基于学习者视角,“智慧图书馆”与“未来学习中心”可谓双心一意。

虽然厘清了二者的内涵关联,但要完成依托“智慧图书馆”建设“未来学习中心”的任务,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很关键的一点就如同一位图书馆界的资深学者所说:“图书馆人往往自娱自乐”——容易囿于自身的学科逻辑自说自话。必须认清的是:高校图书馆的存在本身就是为教学、科研和学科专业建设提供服务与保障的,尤其当我们面向未来、迎接挑战、建设“智慧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之时,必须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主动突破图书馆的“围墙”,从如下三方面发力:

1. 突破学科边界,推动跨学科研究与实践。在前述2352篇以智慧图书馆为关键词的研究文献中,绝大部分研究的学科归属都是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学和计算机软件与计算机应用学,属于高等教育学科范畴的只有3篇研究论文;以“未来学习中心”为关键词,只搜索到11篇论文,其中的7篇属于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学、没有属于高等教育学的研究论文。显然,缺乏高等教育的学科内涵,仅仅发端于图书馆学的“未来学习中心”势必缺乏必需的“水和养分”,很难成为能够滋养终身学者成长和发展的肥沃土壤。因此,跨学科、跨部门组织研究团队,形成多学科协同研究与实践共同体,将高等教育学与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学、计算机软件与计算机应用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结合起来,围绕学习科学和认知科学、基于人才成长规律开展研究,真正形成“智慧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融合理论與实践成果,才能更好地对准用户需求、精准支撑其个性化学习、成长与发展。

2. 突破组织界限,力争全方位汇聚资源。图书馆界的学者们高度重视智慧图书馆的“人、资源、空间”这三大要素。从高等教育逻辑和创新人才成长要素来看,“未来学习中心”应基于每一位学习者的知识画像、能力画像,对照其发展目标所要求的知识图谱、能力图谱,定制化地推荐学习资源、特异性地组织适宜的学习环境,真正实现对学习者个性化的支持、高效的服务。“智慧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应该在技术的强力支撑下,在更大范围内组织人、资源、空间。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要素,教师的教学和科研都是宝贵的教育资源;整个校园尤其是智慧教室更是理想的学习空间——四川大学借助延伸到教学楼的图书馆终端“明远驿站”,让图书馆数字资源直通教学楼;而智慧教室则借助设置于室内前后端的高清摄像头,自动录制音视频并上传“大川学堂”,基于云端的全量课程资源,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构建课程知识图谱;还有图书馆平台上的资源体系、知识服务体系、“学者机构库”等学科与科研成果,以及线上线下博物馆群等等,应当共同汇聚成为能够全方位、更精准地服务于师生的更为丰富的特色资源。

3. 突破开馆时间限制,力求全周期服务用户。数字图书馆、掌上图书馆已经实现了7×24小时不间断服务,“双一流”高校实体图书馆的服务时长多半都在100小时/周以上。然而,这与一些“夜猫子”的期待仍然有差距。如果有更充足的空间、更多样的设施、更智慧的安全管理保障,还能为学习者提供更充分的支持和服务。全周期服务既是指多数图书馆都能做到的一年四季,更是指人才成长的全过程。除对在校师生用心服务之外,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一众高校图书馆都给毕业生发放了校友卡,保证他们随时可以回母校图书馆“充电”,更能通过校友与在校师生的在馆互动交流,带回个人成就与经验,不断丰富教育资源。

未来已来,将至已至。日新月异的技术正带动整个社会飞速奔向2035,届时,在业已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中国,拥有胜任力的公民应该具备足够的批判性思维、沟通与合作技能、问题解决及创新创造能力。为此,今天的高校图书馆应该具备为在校的、毕业的学生以及今天和明天的教师提供随时、随地、随心(切合兴趣)、随力(贴近潜质)的资源、空间和服务。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必须认清并紧紧抓住“智慧图书馆”与“未来学习中心”的共通内涵,立足坚实的技术基础,突破性生长,在更广阔的虚实全域空间里,基于来源更丰沛的全方位资源,力求更加智能地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并充分实现多向互动、人机交互,方能成就服务于终身发展的教育信息化支撑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N]. 人民日报,2019-02-24(001).DOI:10.28655/n.cnki.nrmrb.2019.003246.

[2] “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的发展环境、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OL]. https://www.12371.cn/special/ssw2035/.

[3]吴岩.加快高校图书馆现代化建设,助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J].大学图书馆学报,2022,40(1):7-8.

[4]阎家涛.也谈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J].图书与情报,1984(Z1):115-117.

[5]陈肃,柯进.图书馆——社会文明的阶梯[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9(04):14-15.DOI:10.16384/j.cnki.lwas.1999.04.004.

[6]汪世超.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图书馆 亚历山大图书馆[J].大众考古,2021(07):84-89.

[7]王世伟.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建设,2011(12):1-5.

[8]柯平,胡娟,邱永妍,王昊.我国智慧图书馆建设的目标与路径[J].四川图书馆学报,2022(03):2-10.

[9]柯平.智慧图书馆是一种新文化吗?——智慧图书馆热中的冷思考[J/OL].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12[2022-08-14].DOI:10.14064/j.cnki.issn1005-8214.20220321.001.

[10]王飞,陈娜,瞿冬霞,徐旭光.用户需求驱动的智慧图书馆服务体系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21(05):67-72.DOI:10.16810/j.cnki.1672-514X.2021.05.012.

[11]杨文建,邓李君.基于用户感知的智慧图书馆空间评价研究[J].图书馆,2021(08):42-48+56.

[12]邓莉,彭正梅.面向未来的教学蓝图——美国《教学2030》述评[J].开放教育研究,2017,23(01):37-45.DOI:10.13966/j.cnki.kfjyyj.2017.01.005.

[13]荀渊.未来教师的角色与素养[J].人民教育,2019(12):36-40.

[14]朱永新,杨帆.重新定义教育:未来学习中心的形态构建与实践畅想——朱永新教授专访[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8(04):83-91.DOI:10.19563/j.cnki.sdjk.2020.04.010.

[15]朱永新.未来学习中心的构想[J].中国教育网络,2017(08):38.

[16]吕华琼.创建“未来学习中心”平台,促进“个性化有选择”的学习[J].上海教育,2013(Z1):124.

[17]吕华琼,周元祥.未来学习中心:学与教方式转变的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16(11):50-53.DOI:10.16194/j.cnki.31-1059/g4.2016.11.014.

[18]樊亚芳,李琛,王青青,宁劲.高校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建设与服务实践——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22,40(04):5-11.DOI:10.16603/j.issn1002-1027.2022.04.001.

兰利琼,四川大学图书馆馆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智慧图书馆终身学习
基于“互联网+”视阈下的智慧图书馆用户服务
基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单片机教学改革探讨
学习型社会视野中的媒介素养教育之思考
基于终身学习理念高职财经教育品牌建设的探微
我国国家开放大学建设研究综述
Beacon技术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
公共图书馆弱势群体智慧信息服务模式探析
RFID技术在我馆的应用及其局限性探讨